让垃圾回收更有趣,大学生“创意环保官”取经日本

南方公益创享+
+ 订阅

近年来生态环境保护话题持续受到关注,大学生群体作为勇于创新的社会力量,正通过可持续化的公益行动推动大众从“有环保意识”转向“日常践行环保”。日前,几位大学生“创意环保官”远赴日本进行环保考察,探索处理垃圾的有效方法。在四天的考察里,他们参观了举世闻名的四日市环境公害未来馆、京都市环境保护活动中心,以及将资源回收利用做到极致的东京都废弃物填埋处理场。

“中国人口较多实行垃圾分类的难度虽高,但实现垃圾分类和垃圾资源化一定是将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应该从小开始抓起科普教育,增加趣味性,除此之外,大学生也肩负责任和使命。” 眼下,这几位“创意环保官”正将学习回来的先进垃圾处理方法让更多人知道,希望为国内垃圾分类提供新思路。

让垃圾分类变得有趣

“垃圾投进趣”青年公益实践大赛由中国扶贫基金会和箭牌基金会共同举办,来自厦门大学的三名大学生组成的FY团队于去年10月开始参加比赛,经过半年的层层竞选,最终从1408支团队中脱颖而出,夺得桂冠,成为获得赴日本考察资格的大学生“创意环保官”代表,同样获得考察资格的两名大学生分别是来自安徽大学环境保护协会的李雪洁和中国矿业大学自强社的石卓,他们所在社团获2018箭牌“垃圾投进趣”优秀社团称号。

“‘妥善处理垃圾’是一个早已被政府、企业、环保组织及专家长期教育的话题,涉及垃圾分类回收、垃圾焚化、垃圾填埋、垃圾减量等各个层面,然而,公共场所乱扔垃圾的现象依然严峻,对于大部分地区和公众而言,社会需要一个持续的项目、用大家受欢迎的方式加强公众环保意识。”中国扶贫基金会“垃圾投进趣”项目负责人石天然告诉南方日报记者,设计“垃圾投进趣”项目的初衷是引导大学生发现周边的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亲身实践自己的方案,此次带领大学生赴日本考察的目的也是希望提供更生动的环境保护教育,呼吁更多年轻人关注环保,关注社会。

在参观京都市环境保护活动中心,日本的环保科普教育让考察团队印象深刻。据京都市环境保护活动中心讲解员福冈介绍,整个中心馆建筑物就是一个最大限度利用资源的展览品,其设计巧妙,在多方面上体现着环境友好性。例如,位于建筑物顶端的太阳能发电板,不仅能作为房檐的一部分使用,还能提供达20千瓦的最大电力。

“场馆内各种设施进行了趣味化,例如趣味动画、手绘KT板、自行车或手动式发电机、能源跷跷板、触摸式屏幕等,让科普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从体验角度让参与者感受到环境保护的意义所在。” FY团队成员乔碧汀表示。

FY团队成员告诉记者,她们了解到京都市政府在进行垃圾分类时所采取措施包括提供指定的垃圾塑料袋,非此垃圾塑料袋承载的垃圾,政府不给予回收处理;负责部门严格规定各类垃圾的回收时间,一方面设置处罚措施,另一方科普不同垃圾的处理技术,督促每个市民进行垃圾分类的同时,也向市民展示垃圾分类后的成效。FY团队认为,垃圾分类并不能“一刀切”,而是需要向居民提供不同垃圾处理的方式,让市民知道自己的分类是有意义的,也从心理上让市民更愿意对垃圾进行分类。

作为大学生代表,FY团队成员结合自身经历建议,国内对于新一代的环保意识理念的灌输方式还颇为僵化,较少花心思考虑如何调动大家的分类动力,因此要在科普教育增加更多的趣味性。

呼吁推动“全民环保”实现

东京垃圾填埋场作为日本环保考察的最后一站,也是5位大学生代表最为期待的一站,因为他们实在很难想象在公园和森林覆盖下的居然是一个垃圾填埋场。

东京都废弃物填埋处理场讲解员横森向记者透露,日本的垃圾从社区到填埋场地要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和处理,其具体流程包括:收集、搬运(由各区执行)→中间处理(包括焚烧、破碎等)→填埋→覆盖泥土。不同的垃圾有不同的填埋轨迹路线,进行这些处理措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填埋量,延长垃圾填埋地的使用寿命,在填埋地完成使命后,将会被打造成海上公园,或者进行绿化改造。

“目前国内对垃圾的处理方式也较为单一,除了填埋、焚烧、堆肥和少量材质的循环利用,没有一个系统的处理方式,可见中国不同类垃圾处理系统的框架建立和技术工程的研发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FY团队指出了目前中国垃圾分类中存在的问题,此外他们认为 “从源头上解决环保问题,就要达到全民环保的层次,只有每个人都具有良好的环保意识,环境污染的态势才可得到进一步遏制。”

尽管国内公众环保意识尚待提高,垃圾分类体系尚待完善,但考察团队相信在政府推动下国内环境保护事业将迎来新的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提出及生态环境部的成立代表了国家对于环境治理的决心。我相信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国内的环保事业定将迅速发展。”考察团队另一名成员李雪洁总结到。

数读:

“垃圾投进趣”项目由箭牌中国于2013年创立,2014年项目获得箭牌基金会与中国扶贫基金会支持,开始在高校举办“垃圾投进趣”青年公益实践大赛,大赛鼓励大学生用创意与商业思维解决社会环境问题,通过参与公益实践在公众范围内传播妥善处理垃圾的环保理念,实现“包好不乱丢”从承诺走向行动的进步。截至2017年,“垃圾投进趣”项目通过一系列趣味的线上线下活动,直接影响人数已累计超过5000万人。

【记者】彭颖

编辑 赵兵辉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