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姓是我国一百个大姓之一,
在全国排名第七十位。
据《岭南陆氏族谱》记载,广东陆姓以齐宣王之子陆通为始祖翁。陆姓在广东不仅分布广泛,而且脉络清晰。
▲陆通公像
陆姓后人英才辈出。其中,跟从化关联密切的、在历史上有较大影响的当属陆秀夫。
千古忠烈陆秀夫
陆秀夫(1236—1279)字君实,一字宴翁,别号东江,汉族,楚州盐城长建里(今江苏省建湖县建阳镇)人。南宋左丞相,抗元名臣,和文天祥、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陆秀夫像
陆秀夫青年之时,正值南宋王朝风雨飘摇之际。他自幼聪慧,19岁中进士,深得当时镇守淮南的制置使李庭芝器重。德祐元年(1275年),元朝兵马大举攻宋,两淮危急,李庭芝把陆秀夫推荐给朝廷,官至礼部侍郎。此时的南宋局势更加恶化,在元军进攻之下,南宋将领望风溃降,摄政的太皇太后谢道清携五岁宋恭宗向元军“百拜奉表”,至此,南宋偏安江南局面彻底结束。临安陷落时,益王赵昰和杨淑妃成功出逃,赵昰在陈宜中、陆秀夫、张世杰等流亡忠臣的拥戴下在福州登基称帝,改元景炎;不久,福州陷落。第三年,赵昰病死,陆秀夫又与群臣商量立卫王赵昺为帝,由杨太后垂帘听政,改元祥兴。
样兴二年(1279)二月,宋、元双方在广东新会的崖山进行了最后的生死决战。宋军焚毁行营,移师海上,20余万军民用绳索环连木船,结成阵势。元军先是切断宋军淡水供应,待宋军饥渴疲乏时,大举进攻。二月六日,元军攻破船阵,陆秀夫见大势已去,拔剑驱赶妻子、次子、三子及女儿跳海,随后跪对幼帝赵昺说:“陛下当为国死!”言罢,背负幼帝,蹈海自杀,时年42岁。陆秀夫危难之际,蹈海尽忠的殉节行为,彰显了高尚的民族节操、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宁为玉碎的浩然正气。
陆秀夫蹈海殉国之时,其次子、三子与他同赴国难,但长子与四子因为不在船上,得以幸免。长子道成匿于民间,下落不明;四子礼成本来在梅岭驻守,闻知家国之噩耗后,逃到南雄珠玑巷侨居。
▲俯瞰广裕祠
此后的发展脉络是:礼成—仕乔—朝庆—从兴。
陆从兴是从化太平镇钱岗村陆姓的鼻祖。
据《陆氏广裕祠族谱》记载:陆公从兴从珠玑巷南迁,抵达番禺宁乐乡(今从化区太平镇钱岗村)之后,见此处山清水秀,土地肥沃,便不再迁徙,寄居于当地冼氏,开始创立家业,陆姓由此繁盛。
绵延至第七世而生陆义,陆义第八世孙孟尝于大明永乐二年开始创建广裕祠,得到了其叔父(陆义第七世孙)聚平、广平、原英、凤鸾的资助,祠堂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初冬竣工,当时只有三间瓦房。第二进于明嘉靖32年(公元1553年)完成,第三进于清康熙6年(公元1669年)修成,遂有今日之规模,从最初修建迄今已600余年沧桑。
▲广裕祠
广裕祠有三处独特之处
一是大宋忠烈陆秀夫之祠堂,是由历史凝结而成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二是有七处历史文字的印记,被著名考古学家麦英豪称为“非常宝贵的建筑标本”,这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文物古迹里都是唯一的,古祠堂有6次明确的维修记录刻在脊檩下或者墙体的碑文上,因此在2003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项目奖第一名”。
三是在此处发现了“广州的清明上河图”。祠堂西更楼上有一块长8.7米,宽0.3米的“江城图”封檐板,木板以浮雕、镂空雕的形式,向人们再现了明清时期珠江两岸的风光:河边既有下棋长者、垂钓老翁,又有高帽洋人、泛舟商贾,商业、砍樵、放牧、农耕之场面一应俱全,反映了清代广州珠江河北岸沿江城市风光和乡村生活风情。
今陆氏宗族秉承“诗书开越,忠孝传家”之家训,枝蔓甚众,仅有谱可查的陆公从兴的后人,在广东就有30万之多,西至湛江,东至潮汕,皆有分布;广州、东莞下辖各区、市都有较大的集聚,陆从兴后裔都以“昭穆堂”为号。
文/刘向阳
图/记者李晓彤 刘骏杰 通讯员潘小婕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网络编辑/刘芳 刘俊贤
审核/王瑞君 谢艺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