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器官捐献量连续八年全国第一!换肺后,他决定身后捐献自己的遗体……
6月11日是我国第二个人体器官捐献日。11日上午,记者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举办的中国器官捐献日公益活动上获悉,截至6月3日,今年广东省已完成在网上登记并成功捐献318例,数量居全国第一。自2010年中国启动中国公民器官捐献试点工作以来,广东器官捐献量已连续八年全国第一,截至6月3日共计2468例。
捐献者弟弟:
我知道你一定会同意我们的决定
“亲爱的哥哥,一场交通意外发生,你即将永远地离开我们。我们得知,虽然你的生命离去,但你的器官还能帮助很多人。我们选择了延续你的生命,挽救了好几个在死亡边缘的患者……”活动上,器官捐献者刘少祥的弟弟深情跟哥哥告白,湿了许多人的眼眶。
49岁的刘少祥是湖南安化人,上周不幸遭遇交通意外,在广医一院被专家判定为脑死亡。在医院OPO工作人员的协调下,家属决定捐出亲人的器官,挽救更多的生命和家庭。
“我们全家经历着悲伤纠结,尤其是家里的老母亲白发人送黑发人,最终也同意我们捐献器官的决定,因为知子莫若母,母亲了解你的善良正直,永远替他人着想。”6月6日,刘少祥完成了器官捐献,他的肝脏、一对肾脏和一对角膜,成功地挽救了5个家庭。
“亲爱的哥哥,我知道你一定会同意我们的决定,你生前乐于助人,生命尽头也会把好事做到底……”刘少祥的弟弟哽咽着告诉哥哥,“请你在天堂好好照顾自己,老母亲我会加倍努力去孝顺,也会接力照顾这个大家庭,请你放心。”
受捐肺移植患者:
手术后已登记志愿捐献遗体
67岁的广州退休工人胡鹏有着双重身份:他既是一个器官捐献的受赠者,刚做完肺移植手术后70天;又是一个遗体捐献志愿者,一个月前正式成为了捐献遗体志愿者。
退休后,胡伯被诊断为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呼吸困难。到了去年下半年,他24小时都得挂着氧气机。“我家里买了4台氧气机,其中一台是背包式的,因为有时候我想上街走一走。”然而随着病情加重,氧气机也难以帮助他呼吸了。
挨到了春节后,3月28日,由广医一院院长何建行主刀,胡伯换了一个“新肺”。手术很顺利,20天左右,他就康复出院了,摆脱了吸氧管、呼吸机和轮椅,重新可以自由呼吸。
接受了陌生人的莫大恩惠获得新生,胡伯一直想着“该怎么回报社会”,在同学的建议下,胡伯决定也捐赠自己能用的器官给需要的人。手术后的第二个月,清明节后的5月3日,他通过了红十字会器官捐赠的批准,正式成为了一名器官捐献志愿者。
“我年纪也比较大了,可能器官捐献的意义不大了,只能捐献遗体了。当然如果有的器官比如角膜,能用的就都拿去用,没有问题!”胡伯爽朗地说。他说,在作为一个器官捐赠者之前,为了这颗肺,自己要好好地活着,“我希望自己能活到80岁以上。”
广东器官捐献量已连续八年全国第一
广医一院院长何建行介绍,2003年以来,广医一院已经完成了肺移植200余例,位居全国第二,心肺联合移植5例,数量全国最多。仅今年上半年,就完成了30例肺移植及3例高难度的心肺联合移植。
广医一院OPO办公室主任刘小友介绍,在2018年1月-5月,广医一院对每个器官捐献者的器官利用率平均达3.7个,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体现了对生命的敬畏、对捐献事业的敬畏。
广东省红十字会器官捐献办公室主任李劲东介绍,自从2010年中国启动中国公民器官捐献试点工作以来,广东器官捐献量已连续八年全国第一,共2468例。截至6月3日,今年全国已成功捐献2497例,其中广东就有318例,占了12.7%,目前排在全国第一。
但目前,器官捐献来源仍然大多是在医院去世后由器官捐献协调员协调家属捐献,而生前登记自愿捐献器官或遗体的人少之又少。“在ICU、急诊科遇到车祸脑外伤意外死亡的人生前登记过器官捐献的几率非常小,甚至一年几千例都遇不到一个。”李劲东说。
据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数据,截至 2018年6月3日,我国器官捐献志愿登记人数约46.8万人。与我国13亿多的人口相比这一数据微乎其微。李劲东呼吁,能有更多的人能自愿登记捐献器官,扩大器官来源,挽救更多家庭。如今,关注“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公众号,即可方便快速完成器官捐献登记。
【记者】李秀婷
【通讯员】韩文青
【校对】符如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