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网讯 昨日,是我国第十三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我市近年来每年坚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等为契机,举办各类非遗展和相关活动,逐步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取得了喜人的成果。目前我市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3项,有省、市级非遗项目40项。非遗保护成果进一步融入我市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中,为打造“好心茂名”、特色茂名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昨日,茂名晚报记者在市文广新局非遗科同志的带领下走近市非遗项目——化州王家拳,感受这一传统武术的魅力及传承。
演练王家拳
中华武藏 源起百年前
王家拳(化州王家拳)属武林南派内家拳之优秀拳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国魂、国粹。据史料记载,王家拳由宋朝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所创,以自然界十种飞禽走兽——龙、蛇、虎、豹、鹤、狮、象、马、猴、彪“象其形,取其意”创编而成的,历经数代。至清朝年间,一位隐居山林的王姓武侠,云游到化州市林尘镇的龙头山,偶见一小孩生得虎背熊腰,骨格清奇,动作敏捷、行走如飞,知其必是一块练武奇才,便把这个年仅十岁、名叫黄四龙的小孩收为弟子。黄四龙尽得王家拳真传,晚年定居乡里设馆授徒,将林尘镇沙洲坡村有志之士王武忠的三个儿子王序熙、王序泰、王序明收为关门弟子,并传授绝学王家拳。从此,王家拳便传入了林尘镇沙洲坡村。
几百年来,王家拳薪火相传,蓬勃发展,已形成一种独具风格的流派,备受海内外广大武术爱好者的青睐与瞩目。2014年,王家拳被正式列入了第四批茂名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传承百年 美名扬万里
在化州王家拳传承基地,记者采访了现今王家拳的传承人——王军杰。说起王家拳,这位武学大家侃侃而谈。他出生于化州林尘武术世家,自幼习武,得到下武术师尊黄四龙的关门弟子王序泰、王序明兄弟双家师的王家南拳真传。多年来,他继承了祖师遗训,以传承王家拳为己任,成为远近知名的武术家,荣获中国武术界“七段”位,现任广东省武术协会会长、茂名及化州武术协会会长,并担任广东省武术队南拳类技术顾问。
采访中,王军杰现场演示了王家拳的部分招式,虽已过花甲之年,但他宝刀未老。只见他气定神闲,拳法行云流水,刚劲浑厚,带给人不同的体悟。
王军杰醉心武学,自幼练习南拳,遍访名师学习别家所长,还打破了只教王氏子弟的族规,免费向年轻人教授武艺,希望将民间武术发扬光大。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在化州林尘镇设立了第一所传统南拳训练场馆授徒,组建拳师队伍,使王家拳后继有人。除了茂名,他还在广州、深圳等地创立共十多家王家拳传承基地,几十年如一日将王家拳传承到全国各地。
出拳有道 尚武更尚德
山有仙则名,水有龙则灵,侠有义则正,武有德则成。在化州王家拳传承基地,“博武修德”四字牌匾赫然入目,武术馆内四周拉着醒目的横幅和馆训来激励学生:“破生死关,重攻防,忠义仁勇”“崇文风,尚武德”。
“传承王家拳的不仅在于让大家强身健体,更重要是‘教人’‘育人’,让大家从武术中弘扬和发扬中华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武术的文化内涵。”王军杰一直教导自己的徒弟,习武之人要有“武术精神”,要注重立德,修身,养性。通过学习武术,可以培养人勇于进取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多年来,王军杰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倾囊相授徒弟,精心培养出了众多优秀武术运动员,得意弟子李鸿峰、王雄壮等多次在全国、省武术比赛中夺得金、银牌及到泰国等国家参加武术竞技交流。
薪火相传 武术进校园
随着传统武术的传承环境发生变化,现在还能比较系统地掌握各种拳法套路、技击、功法的人越来越少。王家拳虽在武术界久负盛名,但其传承仍面临诸多困难,王家拳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产,需要深入挖掘与保护,并传承下去。“现代人对传统武术不感兴趣,热衷学武的人少之又少,这样下去,本土武术的传承就会后继乏人、青黄不接、濒临失传。”王军杰表达了他的顾虑。
近年来,围绕王家拳的传承与保护,茂名市委、市政府及民间武术团体作出了诸多努力,使王家拳这一中华武术的瑰宝得到进一步的弘扬与发展。
2016年,王家拳开始进入化州市林尘镇沙洲坡小学,逐渐在学校掀起了学习武术的热潮。为了传承传统武术,越来越多的学校将非遗传承项目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将武术非遗传承人、武术团队等人才资源引进校园,培养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积极营造校园武术文化氛围,弘扬传统武术文化。
“要把学校作为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和主阵地,非遗传承要从年轻一代抓起。”王军杰希望,王家拳能成为茂名的一张“武术名片”,更系统地走进中小学体育课堂,从年轻人入手来保护这一传统武术,使其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更可以成为一项社会大众喜闻乐学的体育健身项目,进而上升为终身爱好,成为非遗传承者、继承人。
文/ 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柯雨函 通讯员 陈旭东
图/ 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陈国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