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很多地方的高考刚刚结束,一批考生离开考场开始狂欢,一波高考作文题目又走入大众成为热点话题。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个高考作文题目有一万种解锁姿势。每年对高考作文题目的讨论,谁都可以说话,谁都有话想说。
看着今年全国各地的作文题目,小编也跃跃欲试。毕竟,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南方周末从各个角度已经做了多遍了,例如:
全国卷III: 标语后的时代故事
考题:围绕以下三个标语写作,1981年,深圳特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2005年,浙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7年,雄安,“走好我们这一代的长征路”。
白马过隙,从深圳特区的“时间就是金钱”到浙江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到雄安的“走好我们这一代的长征路”,时代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故事发生着。我们的报道中,有宏观的四十年故事,也有微观的个体生活(点击标题可阅读原文):
《四十年来,深圳产业升级过了多少坎?》
过去三十年中,深圳几乎不到十年就完成一次重大产业升级:从早期的“三来一补”为主,到规模化、集群化的OEM代工模式;在实现了机械钟表、服装印刷等传统产业从低端加工向高端设计转型之后,又进一步实现了从传统产业主导向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转变。这是深圳的不同之处,依靠市场分工深化和降低社会交易成本这两大市场机制优势,继续推动跨界与组合式创新的爆发式增长。
《雄安新区一周年》
苏美娟是雄县本地人,2017年3月她成立了一个室内设计公司,4月1日,雄安新区成立的消息传来,所有人都觉得她踩对了时代的步点。大学毕业后。苏美娟一直在天津的设计公司工作,对美有自己的理解,她希望能把新颖的设计理念带到家乡来,在雄安新区的建设浪潮里,发挥自己的作用,做与时代同行的追梦者。
北京卷:请画绿水青山图
考题: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优美生态环境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期盼。请展开想象,以“绿水青山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形象展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究竟是什么样子?南方周末做过很多探讨(点击标题可阅读原文):
可可西里申遗成功背后
可可西里是观察这个问题最好的“试验田”,它具有“无与伦比的自然现象、自然美景或审美价值,拥有生物多样性和濒危物种。”但在可可西里,横亘在人与荒野之间的障碍不仅有贫穷,还有对土地的原始情感和依赖。“最贫困的家庭希望能够通过申遗离开草场去从事服务行业的工作,但大多数人都想延续现在游牧的生活状态。”
在申请世界自然遗产时,上述问题怎么解决?我们看到了一份中国答卷。
《 自然保护小区:“只有村民能管好村民”》
听过自然保护区,那你听过自然保护小区吗?自然保护小区就点缀在人们生存空间里,是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更生活化的探索。
江西婺源县渔潭村北面的后龙山上林木葱郁,人迹罕至。村里约定俗成的规矩——无事不上后龙山,入山则不能带砍刀、不能捡枝叶,山上生长的一草一木烂也要烂在山里。这座占地125亩的小山丘就是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小区:
《合力大环保 问“一把手”要绿绩》
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安全的食品……这些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正越来越引起关注。
五年来,唯GDP论英雄的政绩观正在发生改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正深入人心。环保并非环保部门一家之责,政府一方之力,还需企业创新、公众参与。
除了这些,关于生态文明,对于大众热议关心的话题,我们还写过:
《深圳为治这条河:市委书记任河长,两百亿还旧账》
《外卖垃圾围城,会毁了下一代,还是在背锅?》
《共享单车,如何告别“垃圾山” ?》
浙江卷:解析“浙江精神”
考题:浙江大地,历史上孕育过务实、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等思想,今天有形成了“干在实处、灿烂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在与时俱进的浙江文化滋养下,代代浙江人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浙江故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浙江传奇。作为浙江学子,站在人生新起点,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呢?
关于浙江精神,从“内在基因”到“浙人的探索”,南周有自己的视角(点击标题可阅读原文):
《杭州:励志之城的创业基因 从浙商到“新四军》
在中国的商业文明史上,浙商是“五大商帮”之一。如今,早期的浙商创业者已经老去,但是基因和精神正在被新的创客所继承。
如今浙江这片创业热土上,活跃着浙大系、阿里系、浙商系和海归系四大创业群体,无数的创意和梦想,都在这里孵化。
《浙江桐乡的“三治”试验:德治、法治、自治》
2013年开始,浙江桐乡以德治、法治、自治“三治”合一为手段开展社会治理创新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探索能够帮助转型期中国进行社会治理、稳定社会治理的方法。浙江以敢为人先的姿态,开启着一场场惊艳的“冒险”。
《苦难催生奇迹 重走浙大西迁路》
八十年前,为避战火,浙江大学走上了一条漫长的“文军西征”路。
在禅源寺,一边是出家人的暮鼓晨钟,一边是读书人的格物致知;在吉安,浙大师生借用中学和校舍补上了因迁移而耽搁的课程和期末考试。在“兵荒马乱的还考什么试啊?”的质疑声中,这所流浪中的大学,依然像在西子湖畔时一样,保持着一贯的严谨。
旧时光所收纳的,不仅是时任浙大校长竺可桢的个人记忆,更是一所大学、一个国家、一种精神的薪火相传。
江苏卷:生活中处处有语言考题:花自语,鸟有语,生活处处有语言。生命也可以用语言来解读,雕塑、基因……都可以用语言来传递。语言丰富生活,语言诠释生命,语言传承文明。
台词、脱口秀、手语,不同的语言解锁了不同的世界(点击标题可阅读原文):
《<声临其境>:一场演艺圈的台词摸底考》
台词是电影和戏剧的语言,演员是发声器官。
台词好的演员有一种剧本破译能力。“有些演员一张口,人物关系准确,有画面感并且带来想象力。”这是他们多年来对事物的体验、思考,以及由此获得的艺术沉淀和审美。
《张绍刚:“脱口秀的核心就是冒犯”》
脱口秀是门讲究的语言艺术,脱口秀表演是语言节奏、分寸的掌握,它的核心就是冒犯,是对生活常识、生活常态,包括伦理的冒犯。
“好的脱口秀编剧都必须立足于生活,没有现实生活,没有对当下的关注,不可能有好创作。”
上海卷:对“被需要”心态的认识
考题: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
《广州长者义工启示录: 退休,何所依;义工,变宝贝》》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把人的需求分成了五层,其中“自我实现”是需求的最高层,既能让自己的价值得以实现,又能感受到被社会和他人所需要。
有这样一群老人,他们在志愿工作中发挥长者的兴趣特长,又在其中收获社会认可和尊重,获得更多社会融合的机会。他们的义工生活揭示了在中国,社会养老的另一种可能性。
如今背范文、高考体等应试技巧已越来越难得到高分,立意巧妙、言之有物才更容易抓住阅卷老师的眼睛。
除了突破教材去看经典名著,阅读严肃深刻的报纸也是很好的给养。想对下一届的学生说,一份用心的《南方周末》可以成为很好的高考作文帮手。
戳这里,即可订阅南方周末报纸,魔鬼藏在细节,积累全在日常。
2018高考语文已成为过去式,早就不用被分数限制的我们,才得以以“偏题无妨”和“脱靶无畏”的娱乐姿态参与其中;也许作文已是高考中最接近真实人生的部分:有像靶子一样的高分圈,但却没有绝对满分的“标准答案”。
交完考卷之后,我们要面对的是许多连答案都没有的“考题”和更为艰难的挑战。未来可期,那些自由而没有标准答案的生活更需要经营,穿过高考,通往自由而负责的人生。
“最后是开始表演的时间”——
全国卷Ⅰ、Ⅱ、Ⅲ,北京卷、天津卷、上海卷、江苏卷、浙江卷,你觉得今年哪个作文题最难写?那些年“奇葩”的作文题目哪个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分享你的吐槽和脑洞,我们将精选3位留言者,各送出南周原创仿古笔记本《问字知时节》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