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530全国科技工作日”,汕头市科协联合南方+再次聚集汕头科技工作者,深入汕头各行各业生产一线,深入采访20位普通科技工作者。
挖掘他们在平凡岗位默默无闻、鲜为人知的故事,把他们一个个在劳动、奋斗、奉献中的真实感人事迹呈现给大家,旨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激发汕头市的科技工作者创新争先的热情,在新时代,为广东“四个走在全国前列”,为汕头加快全面振兴、协调发展而努力奋斗!
汕头科技工作者系列报道⑳,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来自医疗卫生领域的一位工作者。
不少人谈“病”色变,尤其是听到“精神疾病”,不免带着有色眼镜看待。对于汕头市第四人民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高镇松而言,这是他工作了近30年的专业领域。
从1990年在原广州医学院(现为广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高镇松对这个专业倾注了大量心血,在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青少年行为障碍、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心身疾病、脑器质精神障碍及躯体疾病伴发精神障碍的诊治和精神心理康复有专长,在精神生化、精神药理、医学心理、司法精神医学鉴定等方面有较高造诣。
此外,高镇松在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取得多项获奖科技成果,科技含量高。二十多年来,他重视社区精防工作,掌握精神病学发展前沿,主持省、市科研课题8项,获汕头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是市管优秀专家,市优秀拔尖人才。
精神疾病诊疗防治技术取得突出成绩
高镇松坦言,刚毕业被分配到精神科,一开始心里也有落差,但干一行爱一行,不知不觉从事精神疾病防治工作20多年,每年诊疗各类精神心理疾病7000多例,疗效显著。
高镇松对精神科疑难病例有独到的诊疗效果,每年应邀到揭阳、潮州等地会诊疑难病例30多例;他善于应用心理治疗等综合治疗技术,每年为1000多例躯体合并症患者解除痛苦。
曾经有一名老年患者,身患肺部感染、老年性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等病症,天气一变化便容易咳嗽和喘气,该名患者总是悲观地说自己难以医治,不想拖累家人,于是抗拒住院和治疗,甚至拔掉输液管、绝食。
患者所在医院为此请高镇松前往会诊。经诊断,高镇松发现该患者合并有抑郁症,所以才导致这些偏激的行为。
查清病因才能对症下药,高镇松通过对患者采取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心理治疗以及配合抗抑郁药物,同时要求其家人对其进行看护,患者心态逐渐恢复,开始配合治疗,抑郁症也有所缓解。
这个案例只是高镇松多年从医中的一个小例子。此外,他还带头收治肇事肇祸暴力病例和市精神病基金救助病例,为社会维稳发挥重要作用;在粤东地区率先引进无抽搐电休克MECT治疗技术,使全市精神病防治水平保持粤东龙头地位。
据高镇松介绍,80年代就有电休克治疗技术,但比较落后,为此医院在2000年引进MECT治疗技术,该技术的原理是让脑细胞活动得到一定剂量的电治疗,患者相当于一次生理性的癫痫发作,目的使脑细胞在短时间“理顺”过来,恢复正常脑细胞的活动功能。
高镇松说,这种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技术对精神分裂症、躁狂症、抑郁症重度患者有很明显的效果,使患者原有的紊乱的心理症状得到缓解。
“精防日”康复模式被誉为“汕头模式”
从1993年开始,汕头市第四人民医院积极配合汕头市委市政府启动精神病防治康复进社区活动,建立“精防日”制度,每月固定日期抽调精神科医生进社区,为精神病人送医送药。
高镇松回忆,“精防日”康复义诊活动刚起步的时候,未全面铺开,只在小范围内启动,但面临很多困难。“不少重症精神病患者被家人锁在家中,但家人又对我们不了解,不肯积极配合。”高镇松说,针对这样的情况,他们在全市开展了“解锁行动”,及时开通绿色通道将患者送往医院免费治疗。
“重症精神病就好像是不定时发作的炸弹,针对患者的治疗,能够使患者心理得到康复,家庭变得圆满,社会得到安宁。”高镇松说,3个月的行动,他们克服床位紧张、资金短缺、人员安排等问题,让全市100多位重症精神病患者受益。高镇松说,如今“关锁”现象减少,“解锁”行动还在持续。
2009年,汕头市政府设立“精神病防治救助基金”,汕头市第四人民医院抓住机会,充分利用医院的专业人员优势,建立社区精神病防治网络,实施并发展完善社区“精防日”康复模式。
高镇松说,多年来幸亏有了这笔基金支持,“精防日”康复活动才能延续至今,而且还将继续开展下去。高镇松说,全市一半以上的精防点工作任务由汕头市第四人民医院承担,医院特别派出一支11人的精锐小分队,每月定期为全市其中的20多个精防点上门送医送药,每年服务患者30000多例次。
他摊开双手,嘴里念叨着“9号、10号、11号、13号……21号、23号、25号、27号”,一个月里有12天是固定的下乡时间,去基层免费送医送药,而这些日子对于高镇松等医护人员来说,早已烂熟于心,“可以说,我们对每个患者都是了如指掌。”
汕头市社区精神病“精防日”康复模式连续10多年被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誉为“汕头模式”,社会影响良好,国内有6家单位应用该康复模式,能显着改善患者社会功能和减轻治疗费用,每年为患者节约医疗费约309.6万元,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高镇松及团队的项目《汕头市精神病社区“精防日”康复模式十五年效果评估系列研究》共发表优秀论文9篇,成果达国内领先水平。
精神疾患及早发现及早治疗能够康复
高镇松说,目前全世界公认的数据,100个人里面就有1.75个人有患过各种症状的精神疾患,这其中包括轻重各种各样的精神疾患,睡眠障碍也算。“抑郁、悲观情绪也会感染,及早干预,进行卫生精神知识普及,患者就能尽快康复。”
在他看来,精神心理障碍就好比是一种“精神感冒”,只要发现问题,及时送诊治疗,就能及早恢复,从而重新投身社会工作。高镇松说,以前许多人对精神疾患有偏见,如今得到重视和理解,社会也有所接纳,许多家庭对患者的接纳和关心也增多,不会觉得抬不起头。“但病耻感心理还无法完全消除,仍需要向患者和家属及身边人进行多层次全方位普及精神心理健康知识。”
如今高镇松是广东省医学会精神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预防医学会精神卫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家庭医生协会精神卫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汕头市预防医学会常务理事、汕头市预防医学会精神卫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汕头市精神科学会副主任委员。
但他坦言,人才队伍不稳定、精防人才引进困难和培养周期长是这一行目前的发展瓶颈。“很多人不愿意干这一行。”高镇松建言,全社会要重视精神心理障碍防治工作,政府要加大对精神卫生机构的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工作条件和环境,稳定精神卫生工作者的劳动保障,才能为更多精神疾病患者带来更实在的保障和帮助。
【全媒体记者】余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