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观!广东省文化厅厅长告诉你如何让非遗“活”起来

活力非遗
+ 订阅

6月9日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广东省主场系列活动在汕头举行,由广东省文化厅与汕头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广东各地230多项活动同步开展,展示近年来我省非遗保护成果,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生动直观的非遗体验。系列活动将持续至6月14日。

“多彩非遗,美好生活”是今年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的主题。“见人见物见生活”“活态传承、活力再现”“非遗让生活更美好”“新时代、新生活、新传承”今年的遗产日口号同样离不开一个“活”字。如何通过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正成为当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题中之意。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广东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哪些新形势、呈现出哪些新亮点?文化遗产如何通过“新传承”走进民众“新生活”?遗产日前夕,广东省文化厅厅长汪一洋接受了南方日报记者专访,为未来岭南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描画蓝图。

谈保护

创新激发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南方日报:党的十九大以来,广东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哪些新形势?

汪一洋:近年来,人们对文化消费的需求不断增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受到广大群众的关注,大家参与的热情高。文化遗产保护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被赋予重要的文化使命,已经成为群众基础深厚的文化事业。广东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我们要始终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突出文化遗产保护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的作用:一方面,要继承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留住传统文化之“根”;另一方面,要通过创新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激发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

南方日报:非遗知识产权保护,是今年遗产日活动的重头戏。目前,广东在非遗保护的政策法规建设方面有何进展?

汪一洋:今年遗产日活动上,我们将与省法律援助基金会和广州市版权保护中心合作,启动我省非遗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系列活动,包括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援助基金”、成立广东省非遗法律志愿者服务团队,开展非遗知识产权保护咨询、启动全省非遗知识产权巡回讲座等,用法律的武器为我们非遗保护工作保驾护航。

我省已于2011年颁布施行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施行后全国第一部地方性法规。之后,我省又相继出台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有关法规和规定,2017年颁布施行了《广东省粤剧保护传承规定》。目前,我省非遗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已基本建立。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研究有关法规和制度,积极推进全省非遗保护体系顶层设计不断完善。

谈活化

首开传媒建设非遗工作站先河

南方日报:“多彩非遗,美好生活”是今年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主题。广东非遗保护工作如何秉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促进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的广泛应用?

汪一洋:今年是我省首次在粤东举办遗产日主场活动,活动将持续6天,为历年之最,除了将有13个广东传统剧种首次集中展演,还将有全省42个省级以上非遗项目84位传承人,以及汕头本地18个市级非遗项目36位传承人进行现场展示,其中大部分为传统工艺类项目,届时大家可以现场“见人见物”,充分感受非遗的魅力、活力和影响力。

活动将主要在汕头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汕头市小公园举办,这里分布着大量具有历史人文价值的建筑和老街,非常富有历史文化内涵,是海内外潮人共有的精神文化家园和汕头文脉的发祥地,届时大家可以充分领略极富特色的潮汕文化元素和内涵。

本次活动还将体现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发展,通过媒体平台向社会推介“玩转非遗之旅”的文化旅游线路,届时大家可以跟着记者朋友们的镜头一起走进非遗项目的原生态,深入了解非遗项目得以孕育、滋养的生活、生态和人文坏境。

南方日报:非遗传承能力建设,是非遗保护的一项重点工作。广东在传承人群研培计划与非遗工作站建设方面,有哪些全国突出的创新性举措?

汪一洋:非遗保护的关键是传承。只有不断提高传承人的传承水平,才能增强非遗的表现力和吸引力,维护和拓展非遗的生存与发展空间,鼓励和吸引更多的人加入传承行列,实现可持续的非遗保护。

从2015年开始,国家为帮助提高传承人群的传承能力,增强传承后劲,以及振兴传统工艺,先后实施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和传统工艺工作站建设,广东首批有2所高校参与研培计划,2018年增加到4所。其中,广州大学从一开始就将研培工作与促进民族团结共建、促进精准扶贫相结合,并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当前研培工作在促进精准扶贫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已经写进了最新印发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实施方案(2018-2020)》。

文化部(现文化和旅游部)在潮州设立传统工艺工作站同时,我省开展了省级工作站的探索,并在全国首创由新闻传媒和工艺美术标杆企业——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和广东省广轻控股集团合作共建,发挥行业优势,为传统工艺振兴注入活力。在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之外,我省大胆创新,在广州设立了传统武术非遗工作站,将工作站的范畴进一步延伸。

我省已实施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和非遗工作站建设两者间资源的共享共建,即工作站承办传承人群研培计划,高校研培的传承人群到工作站参观学习、参加跨界对话等活动。

南方日报:非遗传承工作最终还要落实到青少年中,广东在这方面有哪些新举措?

汪一洋:目前,全省各地都广泛开展了非遗进校园、进课堂活动。比如,广州市通过制定政策,建立了覆盖全教育链的非遗进校园体系,涵盖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和高等教育,并设立了粤剧、醒狮、洪拳、广彩等传统教育特色学校。

我们还招募“非遗小记者”参加今年遗产日活动,现场由“小记者们”近距离采访非遗传承人、体验非遗项目、感受非遗魅力、传播非遗知识、接力非遗传承,以孩子们的视角去感受非遗。我们还将通过开展粤剧夏令营、青年文化之旅等,进一步促进粤港澳青少年文化交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谈建设

以大湾区建设推动非遗保护

南方日报:广东近年各地增设不少非遗展示空间,我省在非遗设施建设方面有哪些成果与规划?

汪一洋:近年来,全省各地非遗设施建设成果丰硕。2017年,以“多彩南粤 魅力非遗”为主题的省非遗保护中心展览厅正式面向公众开放,展厅充分汲取广东非遗元素,突出非遗的活态性和展示的互动性。广东粤剧院的粤剧文化体验馆也于去年底正式开馆。

其他各地市也充分调动非遗项目保护单位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投资建设非遗设施。汕头市新设立了王芝文陶瓷微书(北京)艺术馆、太安堂中医药博物馆等一批非遗设施平台。东莞市重视非遗与科技的融合,与百度、阿里巴巴等社交媒体开展合作,搭建了非遗数字化传播平台、非遗产品网上交易平台、非遗墟市的线上平台等。

此外,今年省文化厅还将根据去年省人大重点建议办理要求,建设网上非遗馆。省非遗展示中心的建设也纳入了省文化厅的年度重点工作,得到了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整个项目正在积极推进中。

南方日报:未来非遗保护利用工作,将有哪些新的规划?

汪一洋:新时代做好广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自觉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放在国家和广东发展大局中思考谋划定位,以更高的目标,更大的作为推动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走在全国前列。

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制度措施,提高非遗保护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将非遗与一带一路倡议、大湾区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等相结合,着眼保护传承实践、保护传承环境、提升传承能力、深化非遗调查研究,加快完善与《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相配套的规章制度。

我们将认真组织办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粤港澳大湾区非遗周”等活动,让非遗惠民活动多起来、实起来,让老百姓成为非遗成果的分享者和享受者。大力推进非遗与旅游、科技等行业的融合。培育非遗保护和宣传的新生力量,大力推动我省非遗志愿者和省“非遗小记者”队伍的建设,不断增强非遗保护发展的动力和后劲。

【记者】杨逸

【摄影】杨立轩

【通讯员】陈文辉

【校对】杨远云

编辑 董晨晨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