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澳门那些容易被错过的老建筑,你错过了吗?

广东经纬度
+ 订阅

提起澳门大家一定会想到他的娱乐业,还有那些令人食指大动的特色小吃,然而那些深藏于横街窄巷中的那些或充满南欧风情、或有着中国传统样式的老建筑往往被忽略错过。例如,被认定为中国第一所西式剧院的岗顶剧院;作为澳门于世界地图上之地理定位的东望洋灯塔;曾经是麻风病人居住地的疯堂斜巷;富有欧陆风格的葡式民居建筑;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郑观应的祖屋郑家大屋等等。

澳门岗顶剧院

岗顶剧院位于澳门岗顶前地的古老剧院,被认定为中国第一所西式剧院。岗顶剧院原称伯多禄五世剧院,剧院为纪念葡萄牙国王伯多禄五世而建。岗顶剧院属新古典主义风格,建成初期只有主体部份,其后1873年再于入口正面加建柱廊、拱廊及新古典主义的三角楣。

岗顶剧院昔日为澳门葡萄牙人的大会堂和土生葡人聚会之地。1993年和2001年进行维修,现主体建筑基本仍保存完整。岗顶剧院是澳门唯一的古老的欧式剧院。

郑家大屋

郑家大屋大约建于1881 年,是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郑观应的祖屋,郑观应的举世名著《盛世危言》就是在这里完成。该大屋由其父亲郑文瑞始建其后,郑观应及其兄弟陆续扩建。后来,郑家后人四散,该大屋长期没有进行整体维修及改建工程,但建筑物被完整地保存下来。澳门文化局于2001年7月接管该大屋,并开始按原貌进行修缮。

郑家大屋,位于妈阁街侧,建筑范围约4000 平方米,是一岭南派院落式大宅,整体建筑均以青砖为主要建筑材料,建筑沿妈阁街方向纵深达120多米,主要由两座并列的四合院建筑,仆人房区建筑以及大门建筑等组成。建筑以中式为主格调,内院中有多种多样的窗户,在楼梯、窗户、门楣等方面融入了西方建筑元素。

疯堂斜巷

“疯堂”是望德堂的俗称。1569年,澳门天主教首任主教贾尼劳不忍当地麻风病人流离失所,出资建起一座麻风病院。由于麻风病院是封闭管理的,为让病人也有心灵寄托,随后在病院旁建了一间小教堂,取名“望德堂”,供麻风病人做祈祷。当地人对麻风病患者避之唯恐不及,于是把望德堂叫做“发疯寺”、“疯堂庙”等,望德堂前的斜坡路就有了“疯堂斜巷”的称呼。

疯堂斜巷距离澳门的地标性旅游景点大三巴牌坊东面不远,步行也就是十分钟的路程。疯堂斜巷颇具异国情调,地面铺设的也是与葡萄牙本土风格一致的碎石马赛克地面。婆仔屋的真正名字其实叫「贫穷者之家」,建成时间超过一百年,属澳门仁慈堂的物业。它位于澳门旧区望德堂疯堂斜巷尽头。婆仔屋是一所女老人院。住在里面的都是年老的婆婆,附近的街坊便叫做“婆仔屋”。

澳门政府有意将望德堂区打造为创意产业区,而婆仔屋就是其主轴之一,是澳門的创意基地,希望活化区內至周边的艺术文化气息,推动本澳门的创意产业发展。

氹仔葡式民居建筑

澳门土生葡人家庭的住宅,位于凼仔海边马路凼仔公园内,富有欧陆风格的的葡式民居建筑群五座一字排开。面对凼仔的红树林及路环岛,环境清幽憩静。

其主要建筑建于1921年,是澳门现存的一些富有殖民地色彩的官邸和大宅,它们供人们回顾过去葡国政府、英国大班、满清民族和往来澳门的高官富商日常生活的那段时光。现为氹仔住宅博物馆,主要是向游人展示20世纪初澳门土生葡人的生活方式。

东望洋灯塔

东望洋灯塔(旧称松山灯塔),是位于中国澳门东望洋山山顶上的灯塔,是东望洋炮台的一部分,是东望洋山有三大名胜古迹之一。

东望洋灯塔始建于1864年(清同治三年)是由土生葡人加路士•维森特•罗扎所设计的。灯塔于1865年9月24日正式开始运作。灯塔建筑为一圆柱形结构,底部直径为7米往上收分为5米,内部共分三层,有一回旋梯连接垂直空间。灯塔总高15 米,塔顶设置了巨型射灯,其射程可达16海浬之远。灯塔旁边设有一座具17世纪葡萄牙修道院特色的圣母雪地殿教堂。灯塔的所在地面位置之坐标值,为澳门于世界地图上之地理定位。

塔石广场

塔石广场是澳门四大广场之一,是澳门具文化特色的新地标和主要的旅游点。塔石广场占地13000多平方米,地上广场地图全铺上葡国碎石,分别设有休憩区、饮食及娱乐中心和地库商场。

聖老楞佐教堂(風順堂)

聖老楞佐教堂位于半岛西南段,三面环水。圣老楞佐堂初建于1558年,1618年经过重建,1979年圣老楞佐堂再次全面重修。圣老楞佐堂位于今风顺堂街卑第巷的对过处,是澳门城市初建早期市南区的居民聚居中心。因圣老楞佐堂是葡萄牙人心目中的航海保护神,故此葡萄牙人又称圣老楞佐堂为“风信堂”,华人则称之为“风顺堂”。风顺堂即为圣老楞佐堂今名,如今澳门市的风顺堂区即是以风顺堂为区域中心并以该教堂的名字命名的。


【图文】符超军 实习生 符昊


编辑 张迪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