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名师点评高考作文,如果你来作答,能拿多少分?

深圳大课堂
+ 订阅

高考首日,语文科目作文题成为全民热议话题。2018年广东高考作文题如下:

面对这样的命题,你会如何写?南方+记者邀请到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高级教师王中明,为大家进行解读。王老师2017年曾担任广东省高考语文阅卷组成员。

【试卷评析】

全国Ⅰ卷作文“世纪宝宝中国梦”仍然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但是又有所创新,比如在材料之后要求之前加入了“引导语”,这可以更好地帮助并引导考生在“引导语”范围内作文,有效避免了考生在审题环节的天马行空。题目瞄准今年考生的特点,聚焦这代人“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的整体特征,仿年表形式选编材料、创编引导语,通过任务设定,让生于新千年和新时代开启之年的两代青年在18岁成人之际进行跨时空“对话”,从而激发考生的写作热情和想象力,引导考生强化代际身份感,认识个人成长与国家、民族、时代的深刻关联

【写作建议】

考生写作前要首先明确试题以下几个特点——

1.紧贴时代:在试题中暗含热点时事

试题材料“世纪宝宝中国梦”精选7个年份,既集中展示中国新世纪的标志事件和新时代的重大规划,又精准对接这一代考生成长史的重要时刻,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与历史感。引导考生在体会国家进步、民族振兴的同时,感受大国风采、民族精神和时代品格,不断增强自己和同代人的荣誉感、责任感,更充分认识个人成长与国家、与民族、与新时代的深刻关联,更切实感受“四个自信”,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和激情奋斗中放飞青春梦想。

2.紧贴高考根本任务

教育和高考的根本任务都是立德树人,都要引导高中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关注时代发展,关注国家命运的人,做一个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用全面、发展、历史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的人,做一个懂生活、会生活的幸福的人!

3.紧贴00后时代特征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不仅关注时代,而且引导学生关注自我,认识自我,将时代和自己联系起来。可以说,和去年的作文题相比,这是一种突破。尤其00后的高中生自我意识更强,更善于从自身角度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写出的作文才具有个性,从而丰富多彩。正因为这一点,要为今年的这道作文题格外点赞!

那么,这道作文题如何审题,又该写些什么呢?

1.审题——抓住时间节点很重要

在审题环节需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要写出“个体与国家、与时代”之间的关系,不能单一角度冒进;二是要注意题目中的明确指令任务“留待2035年给那时18岁的年青人阅读”,这就需要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要有良好的“读者意识”。当然,这两点对于今年的考生而言,应该都不是大问题,过去一年的备考,老师们一定进行了这方面的指导和训练。

2.思路——畅想未来要合理

这道作文题目在“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有效限制”中给定了明确限制条件: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即“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这点必须严格控制说话对象,不能是其他,否则就是偏题。在扣住话语对象的基础上,文章只要能体现出“个体与国家、与时代”之间的关系就能准确完成写作任务。我们可以写在未来的17年怎样大展才华、怎样实现人生梦想,可以写我们怎样实现自我价值,可以写我们如何报效祖国,可以写36岁的那一年,憧憬自己是怎样的梦圆、国家的辉煌,等等。

总之,可写的东西特别多。在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切口要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写具体、写生动,做到言之有物、内容充实。至于其他的,从自身优势出发,各显其能即可。

【亮点设计】

1.对考场作文的“思维运作”要烂熟于胸。

考场作文的“思维运作”就是在高考场上看到作文试题时因思路清晰而胸有成竹。这里的思路就是“构思五路径”和作文“三部曲”。

首先,梳理出清晰有效的作文构思五路径。也就是说,看到作文试题时,头脑中有一条清晰的构思途径。一般而言,最有效的作文路径为:一是阅读素材找关键(可用于立意的关键词);二是确定立意定中心(正面、逆向立意等);三是选择文体定框架(记叙文、议论文等);四是拟定题目找素材(简短、直接、具体);五是文章书写要美观(文字、结构、卷面)。

2.大道至简,掌握好作文的写作三部曲。

第一曲:慧眼识货,能准确判断作文题目的五个类型。即要认真识别近年来高考作文出现的五种题型:新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漫画型材料作文、材料+命题作文、材料+话题作文。

近年来的高考作文试题一般由素材和要求两部分组成。凡是在试题所给素材后面只有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题目;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少于800字”的,就是“新材料作文”;如果其中多了一句“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你的体验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则属于2015年开始出现的“任务驱动型作文”了。

今年的全国Ⅰ卷作文试题就属于此类。如果其中有“请以‘智慧’为题目写一篇文章”的要求,那就是“材料+命题作文”;如果其中有“请以‘智慧’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的要求,那就是前些年高考经常出现的“材料+话题作文”。当然,另外一种漫画作文是很容易识别的。

可见,虽然作文素材相同,但如果要求不同,作文类型就不一样,其作文写法就有很大区别了。因此,要善于识别题目要求中的“标志语”。例如,凡是题目中有“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你的体验和感悟”之类的要求,就马上要判别为“任务驱动型作文”。同时,也要很快确定写作的三个主要任务:有怎样的思考,结合体验,结合感悟。

识别“作文五类型”之后,还有重点区分“三大不同写法”。

一是要区分“材料+命题作文”与“材料+话题作文”拟题的不同求。“材料+命题作文”是可以直接用“智慧”为题作文的,而“材料+话题作文”则不能直接以话题作为题目的,例如,以“智慧”为话题,题目就不能是“智慧”,可以在“智慧”二字前后加几个字,如《智慧的故事》《生活的智慧》等。

二是要区分“新材料作文”与“任务驱动型作文”。对待题目素材的不同要求。“新材料作文”,只是“借事说理”,材料只是审题指引,作文时可以淡化甚至抛弃材料。而“任务驱动型作文”则始终要紧扣材料,“缘事析理”,“就事论事”。

三是要区分“任务驱动型作文”三种不同类型的写法。例如,组合型“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思路是“选、组、议、结”;争议型“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思路是“引、议、比、结”;而优选型“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思路是“引、驳、立、结”。这几类“任务驱动型作文”的不同写法,大体可以用“起承转合”“起转承合”加以概括,但要注意每个环节的定义和写作规范。

第二曲:用心表态巧立意。用心表态,也就是根据作文题意,确定作文的主旨,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如何审题立意,老师们已经讲得很多了,在此不再赘述。

第三曲:用手作文三法则。其三法则是扮靓题目,充实内容,美化结构。

第一法则是扮靓题目——简短、直接又具体。“题好一半文”,题目最能吸人眼球。作文好题目,尤其是议论文的题目最好能够代表文章的中心论点。即阅卷老师一看题目就知道你的文章想写什么,是否紧扣题意。因此,作文题目必须做到六个字:简短,直接,具体。注意标题是中心论点的浓缩,使用一些修辞手法,让标题“靓”起来,如比喻、对偶等,也可仿写名言。如今年的全国Ⅰ卷作文题可以拟出如下题目:我和未来有个约、春秋鼎盛年 经天纬地事、相约并不遥远的明天、梦想不是遥遥无期、我们来续父辈的梦、我的梦,你的梦、“我的梦”汇成“中国梦”、这是一场接力赛、让我告诉未来、明天会更好、做一个“筑梦师”、几代人的中国梦、我无穷的远方和无数的人们……

第二法则是充实内容——角度与论据多元化。这是让高考作文“内容丰满,论证充分”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高考作文发展要求的一步。

如何做到文章内容充实?一是要按要求完成任务,如“任务驱动型作文”的三个任务。二是要完善文章的架构,如运用好“类、因、法、果”四字组成的坐标图,巧妙组合议论文本论主体结构。如以“起承转合”模板结构组织议论文,在“承”部按照“类因法果”分解中心论点,可以很顺利列举出多个分论点,最后挑选出三个分论点。

“类因法果”的公式为:

“类”公式:xx是一种境界、风度、品性、美德、智慧、修养、心态、胸怀。

“因”公式:之所以……,是因为……

“法”公式:首先,其次,最后;应该

“果”公式:xx,使……;让……;可以……

【特别提醒】

在一篇作文中,“承”部只能“类因法果”中的一个标准来列举分论点,即,要么你以类来列举分论点,要么你以因来列举分论点,要么你以法来列举分论点,要么你以果来列举分论点,不能跨类。否则会导致行文逻辑混乱。

三是要论证方法多元化。如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记住:写议论文务必要正反对比论证。四是论据种类多样性,如典型事例可以突破时空,兼顾古今中外。

四是突出思辩色彩,体现明确分交流意识与理性态度。所谓“思辨”,指的是能比较公正、辩证说理,多角度看问题,或者考虑对方立场与感受,运用让步说理的方式,以免说理显得有些片面化或自以为是。最简单的操作方式就是用“诚然——”引出一段先承认对方合理性的议论(或预设他人可能会质疑的地方),然后通过转折扣回自己想要论证、强调的立场及观点。思辨、让步说理,是我省近几年高考作文阅卷比较重视的一个方向,如果作文中能适当体现,可以使文章显得比较深刻,应该会是一个增分点。

第三法则是美化结构——框架与卷面齐美观。怎样才能做到作文卷面美观?一般而言,文章美观在于三个方面:结构美观,如人之身体健全;书写整洁,如人之容貌美丽;文字足够,如人之身材魁梧。其实,文字足够既能充实内容,又能让作文卷面美观的就是文字数量要超过900字。

总之,面对高考作文试题,只要你掌握了“五路三部曲”的作文思路运作方法,考出意想不到的作文成绩并非难事。

【试题启示】

1.仿年表形式选编材料,个个关涉今日中国的方方面面。高三学生整天被数理化作业挤压在狭小学习空间里,的确如井底之蛙,个个孤陋寡闻。这不是应试教育的悲哀吗?殊不知放宽视野,拓展知识面,才是真正的语文学习。高考作文一直在引导大家将眼光投向生活投向社会,“两耳不闻窗外事”不是勤奋,而是教育的倒退。因此,关注主流媒体,留意草根声音,抒写真实生活,已经成了新时期高考作文命题的风向标。今年作文题中“中国关键词”影射的恰恰就是生活乃写作之源的道理。

2.从2016年的奖惩观、2017年的中国观、到今年的“未来观”,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全国卷一的命题始终将“个体与整体的关系”这一哲学思想渗透于题目之中,高考作文对思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其实,这也是一个“大国意识”的体现:只有国家强大,人民才能更自信;只有关注个体成长,国家才能更有力量;只有个体与时代融为一体,我们才能足踏坚实的大地憧憬未来。

很多同学对这类任务驱动型作文感到头疼,主要是缺乏分析思考具体事件的能力和经验。而今年的高考作文,对考生的思辨能力考查越来越明显。如果不知道从哪些角度分析思考,不知道如何发掘论点、发现论据、进行论证,就无法写出观点明确、思路清晰的好文章。这也是很多考生尤其是女生,对叙事抒情散文手到擒来,遇到高考必考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却束手无策的原因所在。

【撰文】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高级教师王中明

【记者】孙颖

编辑 李定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