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清远8个项目入选广东省级非遗名录!全部都各具特色!

清远新闻
+ 订阅

好消息了!

好消息了!

好消息了!

近日,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了广东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39项),以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35项)。

其中,清远市共有6个项目入选,分别是连山瑶族壮族自治县的壮歌、连州市的沙坊切粉制作技艺、英德市的擂茶粥制作技艺、红茶制作技艺(英德红茶制作技艺)、连南瑶族自治县的玩坡节、清城区的清远旺龙。

除此之外,清远市还有两个项目入选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分别是清新区的草竹编织技艺(沙河鸟笼工艺)、乌龙茶制作技艺(笔架茶制作工艺)。

“非遗”是一座城市最鲜活的灵动

倾听一座城市最美妙的歌谣

品味一座城市最风味的佳肴

了解一座城市历史最佳的窗户

下面

就让我们来了解

清远这几项新增的省级“非遗”吧~

壮歌

壮族山歌简称为“壮歌”,又称“壮族民歌”,一般指壮族人民用壮话演唱的民间歌谣。壮族是一个有“三步起歌声”之说的民族,在连山聚居的壮族人酷爱唱歌,在田间地头、晚间劳作之余以及红白喜事上,总能听到悠扬的山歌,各种大小节日,更是少不了山歌助兴。而在连山更是会每年举办“三月三”壮族歌圩节,是中国壮族的传统节日,也是连山壮族的重大节日之一。

沙坊切粉制作技艺

沙坊切粉最早来源于连州的沙坊村,沙坊粉颜色洁白、粉质细腻、久煮不糊、吃起来爽滑香糯。制作沙坊粉有六道工序之多,每一步都是精工细作,由选米、浸泡、水蒸、日晒、软化、刀切,经过六道严谨的工序切粉方能上“扎盒”捆装。通过多道工序制作的切粉,可以搭配各种不同的食材烹饪不同的美食,味道非常独特美味,而且健康...

英德红茶制作技艺

英德红茶成品外形紧结重实,乌润细嫩,金毫显露,香气浓郁,滋味鲜爽浓强,汤色红艳明亮,叶底嫩匀红亮。其制作技艺包括采摘、萎凋、揉切、发酵、烘干、复制、精选等多道工序。

擂茶粥制作技艺

擂茶粥是英德当地一道美味可口的传统名点,属于粤菜系。英德是古老茶区,唐朝时已建有“煮茗台”,后发展成英德特色的“擂茶粥”,经久不衰。擂茶粥的具体做法是将鲜茶叶、炒花生、生姜擂烂,加入沸腾的白粥调制而成,微苦而甘,可生津止渴,清热解暑、提神醒胃,食之不厌。

玩坡节

瑶族玩坡节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是瑶家人追求自由,情人追求幸福的一项民俗活动。在每年春节的初二至初四便是排瑶的情人节——玩坡节。各山寨的未婚男女青年都盛装打扮,兴高采烈地汇集到一个山坡上嬉闹、对歌、无拘无束,纵情玩乐。

节日期间还有祭盘王、祭龙位、闹春牛、阿贵斗牛、扳手腕、瑶族长鼓舞、射箭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清远旺龙

清远旺龙,是清远石角镇、源潭镇著名的一种民俗活动,用彩绸扎出龙头龙尾,龙身是由一条条的背带连成,有着兴旺发达、丁财两旺的吉祥寓意。在石角,“旺龙”习俗传承至今更是已有300多年历史,一般三至五年有一次小型的旺龙,10年左右有一场大型旺龙。

村子里的村民对于这一活动非常重视,在这一天热闹程度一点都不亚于过年,村里老老少少欢聚一堂,气氛相当融洽、欢腾!

沙河鸟笼工艺

沙河鸟笼工艺为清新区禾云镇沙河片一带传统竹器编织技艺,上世纪八十年代整条村子以制作鸟笼谋生,因此沙河田心村也被称为鸟笼村。沙河鸟笼制作的工序非常繁多,如果要制作一个上乘的鸟笼需要用时一年时间,而且是由经验丰富的师傅才能制作得出来。

沙河鸟笼款式多达200多种,制造出来十分精致,造型古朴轻盈,鸟笼上精雕细刻的花纹华丽精美!而每个月逢7日、17日、27日,沙河这里就会有“天光墟”,珠三角的客商就会前来采购,有的甚至销往外国,闻名于外。

笔架茶制作工艺

笔架茶因产于清远笔架山而得名,为清远五大土特产之一,笔架茶的特点是内质香气清长持久,冲泡上十次,甘味犹存。传统笔架茶的制作方法较为特殊,采用铁镬炒青,全手工揉捻,炭火熏干的方法。杀青、初揉后用松柴明火烟熏,吸入烟味,再在竹箩内用炭火焙干。炒出来的笔架茶外表条索紧结,色泽乌润带青,内质香气清长持久,汤色棕红透亮,滋味爽口而滑,带甜甘味,有解暑、化痰、生津之功效。

当然,清远的“非遗”项目还不止这些

这几个国家级的

我们也一定要传承好~

这次入选省级“非遗”的8个项目

都充满着清远色彩

一起来为它们打call!


来源 | 清远三农  清远旅游  清远市人民政府网站

编辑 | 林伟杰

清远新闻

选择这里你会了解清远、你能读懂清远、你会爱上清远。

长按指纹 > 识别图中二维码 > 添加关注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