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赴贵州探营中国“天眼”!选址建设22年,带火一个天文小镇

城市方法论
+ 订阅

近日,南方+记者兵分多路对粤桂黔高铁经济带沿线13个城市展开深入调研,探寻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的新脉动。

6月7日,南方+记者带你走进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克度镇,解密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

来,一个超燃视频告诉你“天眼”有多牛。

中国“天眼”FAST是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主导建设、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它由我国天文学家南仁东于1994年提出构想,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

更多关于中国“天眼”的奥秘,现在为你全揭晓。


这里是全球最大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ive hundred 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Telescope,简称FAST),它的选址建设历时22年,它能接收到137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接近宇宙边缘。它还可以搜寻地外文明(外星人),聆听来自遥远星球的声音,观察遥远的星系,揭开宇宙的奥秘……这里就是中国“天眼”。

中国“天眼” 为何选址贵州黔南州平塘?“天眼”是用来干什么?“天眼”到底有多牛?“天眼”的出现又将给当地带来怎样的变化?

南方+记者带你走进贵州黔南州平塘县克度镇,探营中国“天眼”。

第一站:安检

驱车来到中国天文小镇游客服务中心,这里是进入“天眼”一个很重要的“中转站”。游客必须要在游客服务中心进行物品寄存,包括手机、充电宝、手表、运动手环、车钥匙、电子相机等一切电子物品都不能进入到核心区5公里范围内,防止对“天眼”造成电磁波干扰。

这就是我们存放电子产品的柜子,可以根据自身携带物品的大小选择大箱或者小箱。

第二站:坐大巴

物品寄存后就可以乘坐景区统一的大巴进去到“天眼”核心区。虽然直径只有5公里范围,但山路崎岖,开车进入到核心区有22公里,需要约半个小时才能到达“天眼”。

在5公里核心区范围外,南方+记者看到沿途有很多已无人居住的房屋。这里村民大多都已经统一移民到克度镇上,偶尔还有零星的村民。

很快,车辆经过一个有警察把守的闸口,旁边树立着一个巨大警示牌:您已进入电磁波宁静保护区。这意味着开始正式进入到5公里核心区。一路上,除了连绵起伏的大山外,基本上难觅人影,偶尔看到的房子也早已经搬空。

第三站:中国“天眼”第一个观景台

大约15分钟后,车辆到达中国“天眼”,我们还需要重新再过一次安检,之后就可以开始往观景台上面走了。从山下到“天眼”一共有789级台阶,约20分钟后,就可以到达“天眼”第一个观景台。

照片使用机械摄像机拍摄。

南方+记者从观景台往下看,目之所及之处群山连绵。喀斯特地貌的山体造就了一个个大小不一的深坑,“天眼”看起来像一口超级“大锅”,非常震撼。

照片使用机械相机拍摄。

现场的讲解员胡维告诉南方+记者,“天眼”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差不多有30个足球场大的接收面积,如果沿着“天眼”的外围走一圈,差不多需要40分钟。

“天眼”到底有多大?打个比方,如果把“天眼”作为一口大锅煮饭的话,那么全世界每人可以拿到两碗饭;如果用它来装茅台酒则每个人可以装两瓶

“大锅”外围整个圈圈就是它的一副骨架,50根6-50米高低不等的钢柱支在半空中。一共消耗了5600吨钢材,这个工程量相当于四分之一个鸟巢。整个“大锅”由4300块三角形和边缘150块不规则四边形来组成。

每一块面板可以形成一个顺势抛面,将信号聚焦在一个点上。然后由馈源舱移动到焦点上接收反馈信号,反射面板在实时控制下形成抛物面,整个钢索网共有6600根主索和2225根主索点,随着触动器的下拉,再与地面地锚连接,下拉索的拉动使得反射面板形成微变形。并且在不同区域形成一个300米的顺势抛物面,将信号聚焦在一个点上。

在反射面板上面,有不少黑色类似液压泵的东西。这个类似液压泵的东西叫促动器,促动器最大可以伸缩1米。也就是说,根据观测需要,促动器可以将“大锅”左右前后移动。

在“大锅”的中间,有一个像“大喇叭”的东西,被6根大跨度柔索牵引悬在高空中。这个“大喇叭”叫馈源舱,里面装置有馈源,也叫做超宽带接收机,是“天眼”接收和回传信号的最核心部件“天眼”的反射面所接收到的全部宇宙信号,都靠它来收集。

非常幸运的是,南方+记者此行正好碰上馈源舱正在工作,据胡维介绍,馈源舱会不定时工作,一次工作2-4个小时。

让南方+记者比较意外的是,“天眼”这个“大锅”其实是透明的,可以清晰的看到锅底下的树木和钢柱。胡维告诉南方+记者,4450块反射面板上都有像筛子一样的密孔,透明的铝合金面板可以使锅底下的植被得以存活,另一方面可以让雨水通过密孔漏下去。在“大锅”底下还有一条暗河,“锅”内漏下来的水通过暗河能够即时排到五公里以外的地方去。

“天眼”的选址可谓非常漫长,从选址到最终建成历时22年,从全国390个洼地通过分析、建模等因素后,留下了82个洼地成为重点考察对象,对每一个洼地进行实地勘察,最终选址在平塘

为什么能在全国几百个候选址当中胜出?景区讲解员胡维告诉南方+记者说,选址大窝凼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地貌最接近FAST的造型,工程开挖量最小

二是这里的喀斯特地质可以保障雨水向地下渗透,不会在表面淤积而损坏和腐蚀望远镜;

三是射电望远镜需要一处“静土”,“大窝凼”附近5千米半径之内没有一个乡镇,25千米半径之内只有一个县城,屏蔽外界电波干扰的环境里香。山崖陡峭林立,山脚浓荫蔽日,为建造FAST望远镜,提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说了这么多,“天眼到底拿来做什么的呢?

中国“天眼”的三大目标是:脉冲星、星际导航、中性氢。另一个科学目标就是寻找星际分子,如果能找到跟生命体诸如碳、氢、氧、氮等相关的生命元素,这个区域就可能存在或者演化成生命、文明的星球。说不定,将来外星人就是由“天眼”找到的。

在运作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天眼”已交出了一张满满的成绩单。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以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共发现51颗脉冲星候选体,其中有11颗已被确认为新脉冲星

在现场,南方+记者注意到,因为不允许携带手机数码相机这样的电子摄像产品,不少游客选择租赁景区提供的胶卷相机,同时景区工作人员也提供拍照服务。

第四站:天文博物馆

在参观外“天眼”之后,为了了解更多的情况,我们走进了天文博物馆。这个以普及天文学常识的自然科学类展馆充满了科幻元素。

在这个模拟陨石发出信号的区域,南方+记者拿起上面的耳机听到了前段时间捕捉到的脉冲信号,这段信号听起来就像一段旋律欢快的音乐。

这个就是建造“天眼”那口“大锅”时所使用的反射面板,呈三角形,整块面板布满圆形筛孔。

整个天文馆占地面积12000㎡,从平面图看,体验馆犹如一架星际飞船,其内部分上下两层、五个功能区。在这里还看到各个星球的模型。


第五站:中国天眼"乡村振兴示范区

2016年,随着“天眼”修建工程的启动,为了保障“静默区”的电子环境,核心区5公里内的村民也启动了搬迁。如今他们已经搬进了距离原址不远处的塘缘社区与马鞍山社区,同时也有了新的生活。

依托中国“天眼”品牌,平塘县在2017年12月率先启动实施“中国天眼”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区创建,在克度、塘边两镇创建“中国天眼”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区。

该示范区共包括塘边、克度两镇14个连片村,总面积约174.2平方公里,总人口4.7337万人,其中,贫困人口6429人。

在塘边镇,以蜂糖李套种金丝皇菊产业,率先启动"中国天眼"乡村振兴示范区创建,当地通过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打造"天眼花果山"绿色经济走廊。

塘边镇副镇长陆林介绍说,昔日的“苞谷山”每亩地产值仅880元,而今蜂糖李套种金丝皇菊的“花果山”每亩地产值达12000元以上,此外,引进的企业优先安排贫困户在示范基地务工,每年用工支出达200万元以上,群众可实现产业和就业"双收益"。

在克度镇“中国天眼”乡村振兴马鞍社区示范点,一栋栋三层高小楼整齐排列,不少人家还开起了门面,小区内幼儿园、小学、农贸市场、卫生院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同时天然藤编工艺品在这里得以传承和创新。

第六站:天文小镇

依托中国“天眼”,克度镇从2015年9月开始动工建设以科普为主题的特色天文小镇。根据规划,天文小镇的整体建设周期在5~8年,总面积将达1954平方公里,覆盖“三县六镇”。项目分三期推进,目前一期已竣工,全面向游客开放。二期也已有部分项目在建或准备启动建设。

未来二、三期将围绕天文科普,建设能增加游客参与性的项目,比如主题公园、科技馆或博物馆等。

三年前,这里还是一个人烟稀少的小山村。记者在前往天文小镇的道路两侧依稀可见山体开凿的痕迹,而如今曾经的大山正逐渐被各种各样的天文元素所替代,成为天文小镇的一张文化名片。

夜晚,灯光投映在山体上,将整个小镇带入星辰模式。与城市里望不到头的高楼相反的是,来到平塘天文小镇,目之所及,群山连绵,仿佛与世隔绝。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在深山里居然有这样一座现代化的小镇。这里有行星形状的球幕电影院、充满现代感的天文体验馆,高耸着99.99米的天文时空塔,树林中还隐藏着“时空之门”。

如今,被称为“世界第一、中国唯一”的天文小镇名声在外,越来越的多人涌向这里来开启一段奇幻的天文之旅。

【撰文】李慧君 肖霞

编辑 肖霞 实习编辑 杨馥铫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