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批省级“非遗”公布,河源7项目入选,5个县都有!

河源发布
+ 订阅

日前,省人民政府批准广东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39项)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35项)。河源市7个项目成功入选,全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增加到17项。

这7个新增的省级非遗项目

都是大家儿时的记忆

快来瞧一瞧

民 俗

畲族蓝大将军出巡节

(东源)

“蓝大将军出巡节”是漳溪畲族乡蓝姓畲族独有的传统节日,是畲族纪念崇拜先祖、追忆历史、驱邪接福、祈求平安、传播知识、活跃文化生活的一项隆重的节日活动,承载了畲族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和信仰,凝聚了畲族儿女的故乡情结。

传统音乐

客家山歌

(河源)

河源客家山歌与赣南、闽南、粤东、粤北等各地客民歌竹枝词和唐家民歌一样,既继承了古代诗经、宋格律诗的艺术表现手法,又吸收融合了岭南百越民族丰富的唱腔,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古往今来,河源客家人一直用这种淳朴而又独特的方式来歌颂劳动、歌颂生活、抒发情感、描述社会的变迁。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龙川杂技

(龙川)

龙川杂技团是目前广东省唯一幸存的县级杂技团,半个世纪以来,不但多次代表广东参加全国杂技表演获奖无数,还远渡重洋,以精湛的技艺征服了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地区的观众,被誉为“南国艺坛一奇葩”。

传统技艺

蒲米制作技艺

(紫金)

蒲米,是紫金客家地区的特产,也是主食之一。蒲米制作技艺,相传数百年。于2016年被河源市政府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传统舞蹈

龙舞(凳板龙)

(和平)

凳板龙这种传统舞蹈,相传源于汉代的元宵节习俗,由"舞龙求雨"的宗教活动演变而来,早年盛于江浙地区的传统民俗活动,后来普遍存在于我国南方多地的盛大活动。

灯舞(廻龙李埔马灯舞)

(龙川)

马灯舞,龙川县人称“打马灯”,又名“打纸马”,是人们祈求国泰民安向往幸福生活的一种传统文化节目。据介绍,马灯舞优美的曲调、吉祥的色彩、风趣的舞姿都具有历史、文化艺术的研究价值。

传统戏剧

采茶戏

(连平)

采茶戏是流行于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的一种传统戏曲类别。在各省,还以流行的地区不同,而冠以各地的地名来加以区别。

采茶戏不仅与茶有关,而且是茶叶文化在戏曲领域派生或戏曲文化吸收茶叶文化形成的一种灿烂文化。

截至目前,我市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100项,其中,有两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7项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括上述7项新入选项目);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94人(其中,列入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3人)。花朝戏和忠信花灯是我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来源/广东省人民政府网站

综合/南方日报 河源日报 河源广播电视台

加载全文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