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并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以实际行动落实党中央关于河(湖)长制重大部署,6月1日上午,南方日报社与暨南大学举行“南方河(湖)长学院”共建签约仪式,未来双方将在生态文明系统培训、线上传播、线下服务、产业对接、环境治理技术支撑等领域进行深度对接,为我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美丽广东作出更大贡献。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南方日报社社长刘红兵,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南方网总裁、南方+客户端总裁胡键,暨南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杨兴锋等领导出席签约仪式。
汇聚各方力量共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刘红兵在致辞中表示,南方河(湖)长学院旨在进一步发挥媒体广泛连接的作用,与各方机构进行合作,在发挥媒体传播功能的同时,搭建起一个连接政府、企业、高校学术机构乃至社会各方资源的智库服务平台,让环境治理的各个主体在这个平台上实现充分对接和价值互补,汇聚各方力量共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作为全国知名的党报集团,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以建设智慧型文化传媒集团为目标,在包括河湖治理在内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推出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全媒体报道和特色鲜明的活动,受到了广泛关注,凝聚了各方资源。比如,推出了“广东江河水深调研”“天更蓝水更清—广州生态文明建设观察行”、佛山“明星河长巡河”的全媒体直播活动系列报道等。
暨南大学作为国内知名高校,在新闻传播、产业研究、国家治理研究等领域拥有广泛影响力,集聚了一批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并且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传播方面已经储备了高水平的人才,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未来双方将以“南方河(湖)长学院”成立为契机,分别发挥各自在业界及学界的优势,将为河湖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舆论引导和智力支撑,共同为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广东作出更大贡献。
为河湖治理提供系统支撑
据介绍,此次合作启动后,双方将深入合作,从四个方面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一是办好南方河(湖)长学院,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智慧力量。未来,南方河(湖)长学院将针对各级地方河长、湖长、环保从业人员、绿色产业及绿色金融从业人员等,提供政策解读、技术体系、风险识别、治理模式、考核机制等各方面的系统培训服务,打造国内第一个环境治理与地方城市经济发展相融合的“河湖长学院”,为环境治理尤其是河湖治理提供智力支撑。
同时,建设面向河湖治理的线上传播平台,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舆论支撑。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将构建面向环保垂直领域的权威信息平台——南方河湖治理传播矩阵,邀请省、市、县(区)、镇(街)、村五级河长在南方+客户端上开设南方号,提供来自河湖治理最前线的资讯和信息,并创造来自媒体记者的专业观察和深度分析,形成舆论的合力和各方的共振。目前,在南方+客户端上,已经开设了“广东河长”“河长学院”两个面向全省的南方号,同时广东21个地市河长的南方号也已全部开设。
在建设面向河湖治理的线下服务平台,为生态文明建设挖掘样本案例方面,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将启动南方报业生态文明建设观察团,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行业专家和市民代表等共同组成观察团,对各地河湖治理、污染防治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进展进行深度观察量。
此外,在搭建面向河湖治理的产业对接平台方面,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将在线上传播平台、线下服务平台、智库服务平台的基础上,构建服务于环保产业、绿色产业发展的资源对接平台,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产业支撑。
全球顶尖专家提供“智囊服务”
林如鹏在致辞中表示,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院作为暨南大学的重要智库和科研机构,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研究院作为“南方河湖长学院”的具体执行机构之一,是双方继对外传播、参与传播、媒介素养等领域合作后,在环境传播研究方面的有益尝试。
目前,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院下设9个研究中心和1个培养中心,环境传播研究中心作为研究院研究中心之一,研究院与南方日报社将通过“南方河湖长学院”这一平台,充分发挥自身的学术优势和专家人才优势,针对各级地方河长、湖长、绿色金融及绿色产业从业人员、环保产业从业人员等开展培训,提供政策解读、治水理念、风险识别、治理模式等方面的系统培训服务,为我省打造好具有岭南特色的河长制升级版作出贡献。
此外,暨南大学环境学院是另一“南方河湖长学院”的具体执行机构。该学院拥有包括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广东省高校“珠江学者”讲座教授Derek Muir(德里克•缪尔),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南粤百杰的曾永平教授,中组部“青年千人”的陈达教授,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的庄莉教授等在内的高学历高水平人才,长期从事环境管理与对策、污染控制与环境修复等方面的研究,可以依据环境科学、生态学原理、地学原理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等对社会经济发展变化趋势进行控制,采取科学决策,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广东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提供智囊服务。
欢迎关注“广州河长”南方号,在这里,你可以获得广州治水最新资讯,还可以和南方日报、南方+记者一起来碰撞环境治理话题。
【记者】宾红霞
【校对】吴荆子
【摄影】符超军 王良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