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水广东面临水资源困境如何突围
在不久的将来,湛江市霞山区群众的饮用水源将发生变化:区域内以地下水为水源的屋山水厂将结束使命,以鹤地水库为新水源的霞山水厂将接过供水的接力棒。
到2020年,湛江所有以地下水为水源的水厂将全部关停,广东将再没有城市以地下水为主要水源。
湛江供水结构改变的背后,是对地下水长期的孜孜以求后,对保护、科学利用水资源的重新审视与应对。
丰水地区面临着水资源短缺,这样的困境并非湛江独有。据省水利厅介绍,广东水网密集、降雨充沛,人均水资源量却低于全国人均水平,不到世界人均量的1/4,全省季节性、区域性、工程性、水质性缺水问题并存。随着居民生活和工业生产用水需求的不断增长,形势愈加严峻。
《广东省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将保护水资源列入七大重点任务之首。在河长们的统筹与推动下,全面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将成为广东各地保护水资源的共识。
案例
▎新旧水厂更替背后那些事
“为避免出现由于地下水开采、水位逐年下降而可能引发的严重环境地质问题,湛江市建设大型地表水厂非常有必要。”霞山水厂相关负责人钟绍塘说。
5月初,调研组来到湛江市供水一期(厂区)工程的霞山水厂施工现场时,各种泵站、厂房、处理池等24个构筑物已经建成,工人们正忙着为水厂主体工程收尾。
这座水厂将要“接班”的,是已“服役”28年,在霞山水厂数公里外的椹川大道的屋山水厂。未来该厂将关停。与此同时,投资超5亿元新建的霞山水厂将以远在数十公里外的鹤地水库为水源,通过管道引水。
水厂的新旧更替,是湛江发起的这场拯救地下水、保护水资源的战役的序曲。
“预计到2020年,霞山、赤坎所有以地下水为水源的水厂将全部关停,部分关停水厂留作备用水源”,湛江市水务局副局长、河长办副主任曾文平说。
2016年,省政府印发《广东省湛江市地下水超采区治理方案(2016~2020 年)》,除了建设替代水源工程,还会进行取水井封存备用、改善地下水监测井、修复水质、引地下水回灌等一揽子措施多管齐下。
据统计,包括屋山水厂多年来使用的3个地下水站(井)在内,湛江地下水超釆区内现有地下水开釆井10163眼。湛江将对现有取水井逐步封停或备用,并选择部分改建为地下水监测井,随时监测地下水的状况。
前期的取水“挖坑”太多,使湛江市保护地下水资源迫在眉睫。
“偶尔的、暂时的超量开采,地下水降落漏斗会逐渐恢复。但长时间的、大量的超采地下水,地下水位来不及恢复,地下水漏斗会越来越大,带来地面沉降或出现地裂缝。” 湛江市水文局副科长陈雅娴说。
霞山为湛江市重点工业分布区,是湛江市开釆深层地下水时间最早、开釆量最大的区域。而另一个超采区赤坎,其地下水开釆主要用于工业和生活,属中密度开釆。
由于地下水开采井过于密集,在空间和时间上集中开采,开采量大于可开采量,造成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2011年,广东省将湛江市赤坎、霞山和硇洲岛三个地方划定为地下水超采区,其中赤坎为深层地下水一般超采区、霞山为深层地下水严重超采区、硇洲岛为浅层地下水严重超采区。
陈雅娴告诉记者,如果在沿海地区,地下水超采还会造成海水入侵,地下水水质恶化。
尴尬
▎留不住的资源变洪水流走
濒临南海,汛期常遭台风暴雨侵袭的湛江,为何要孜孜不倦地采集地下水作饮用水源?
曾文平介绍,在湛江市,过境水资源主要来自于东北部的鉴江和西北部的九洲江。按照降雨量、年径流等综合因素来看,湛江市属于多水带,局部地区为丰水带。但就是在地表水资源丰富的湛江,却出现了留不住水的尴尬。
“因为境内河流大多短浅而独流入海,过境水资源则主要集中在汛期,加上地势原因,一般的水利工程很难将水源储存,每年大部分的水资源白白流入南海,难以得到利用。”曾文平认为,湛江应属于工程性缺水。赤坎、霞山区域内地表水水厂只有赤坎水厂,其供水量根本不能满足两区的用水需求。对此,湛江市不得不将取水源头转向地下。
事实上,从全国情况来看,广东是全国水资源最丰沛的地区之一,也是人均水资源相对短缺的省份。
省水利厅水资源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广东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很多淡水是在强降雨的时候以洪水的形式流向大海,白白浪费,枯水期用水又显得捉襟见肘。汛期4-9月降雨量占全年70%-80%,加上广东人口多,多年平均的人均本地水资源量不足1700立方米,低于全国人均水平(约2100立方米),不到世界人均量的1/4。
该负责人说,沿海台地和低丘陵区不利蓄水,缺水现象突出,尤以粤西的雷州半岛最为典型。不少河流中下游河段由于城市排污等造成污染,存在水质性缺水问题。例如深圳虽有九大流域水系的310条河流,但水质水量难以满足饮用水源要求,而大江大河干流都不流经深圳,导致深圳人均水资源量不足200立方米,仅为广东的十分之一。
破局
▎打响节水、调水、留水攻坚战
水资源紧缺的局面如何破解?
从“十二五”开始,国家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中,要求广东2015年、2020年、2030年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分别为457.61亿立方米、456.04亿立方米、450.18亿立方米,呈阶段性递减。
广东将用水总量层层分解到各地、乃至用水单位。如深圳对单位用水户实行超计划用水累进加价收费制度,并创新在投资项目立项等工作中纳入了有关节水的指标要求,增强节水动力。
调研组在深圳赛意法微电子有限公司的废水处理回收车间看到,各种柱状的滤管、处理池密集分布。公司动力部工程师刘海介绍,“车间清洗水经过多介质的过滤及连串处理工序后,可供给生产部门回用。”不同类型废水的回收率可达到50%- 85%。目前,该公司已投资约3500万元用于建设中水回用系统和空调冷凝水回收系统,虽然投入巨大,但单位产品的耗水量降至不足5年前的一半,在污水排放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可以腾出用水指标。
此外,充分利用广东降雨量丰富的特点,回收利用雨水,不仅能减轻排水和处理系统的负荷,还能增加水资源供给。
在深圳市南山区华润深圳湾体育中心负一楼地下室,一个巨大的雨水收集系统过滤沙缸格外引人瞩目。
屋面雨水收集后,经过这套雨水回收系统,可以供给体育场植被的日常浇灌。华润深圳湾体育中心每年可节约用水超过3万立方米,2013至2016年已累计收集利用雨水超过14万立方米,节约用水成本约67.5万元。
将流域水量调度和水环境治理常态化,缓解水资源时空、地理分布不均的先天不足,也是破解路径之一。
十几年来,东江水源工程累计为深圳境外引水60多亿立方米,满足了全市近一半人口的用水需求,被市民誉为“深圳市生命线工程”。而在省委、省政府及韩江流域总河长的多次部署下,韩江榕江练江水系连通工程将于今年6月动工,其以韩江作为主要水源,以榕江作为水系连通通道及第二水源,以达到优化粤东水资源配置、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的目的。
除此之外,可提高韩江下游地区供水保证的韩江高陂水利枢纽工程加速推进。珠三角水资源配置主体工程将在年内开工,其将从西江水系向东引水至珠三角东部,为广州市南沙区、深圳市和东莞市的缺水地区供水。
策论
▎提升用水效率
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面临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等因素,广东大力建设节水型社会,主动应对。2010年~2017年的7年间,广东GDP由4.54万亿元增长到8.99万亿元,而用水总量持续减少,由469亿立方米降低至433.5亿立方米,减少7.6%;反映用水效率的万元GDP用水量由103立方米下降至49.3立方米,下降52.1%。各项指标连续五年通过国家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
广东用水效率持续提高,一方面因为广东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产业节水水平持续提升。2017年,广东在火电、钢铁、纺织染整、造纸、石油炼制等5个高耗水行业推进节水型企业建设,规模以上高耗水行业节水型企业建成率达88.7%。另一方面,多年来省及各地市逐步建立完善节水法律法规等制度体系,各地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发动社会各界参与节水。
随着人口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未来,国家对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的刚性约束还将进一步趋紧。各级河长作为地方党政领导,也是所辖河湖管理保护的直接责任人,应继续从守住三条“红线”着力,发挥流域统筹、部门协调,牵头抓总的作用,继续做好水资源保护工作。
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应全面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防止不合理新增取水。用水效率控制方面,要推动一些高耗水、低产值企业淘汰或转型升级,加大节水新技术应用,不断提高企业用水效率。要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严格用水定额、计划用水管理,加快开发利用雨水、再生水等非常规水资源。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方面,落实污染物达标排放要求,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
【主笔】胡新科 朱红鲜 谢庆裕
【摄影/摄像】李凤祥 朱红鲜 胡新科
【剪辑】张容婵 谢淑云
【调研团队】 谢庆裕 肖文舸 胡新科 冯善书 李凤祥 欧楚欣 朱红鲜
【策划统筹】谢思佳 孙国英 卢轶 何勇荣
【执行】肖文舸 谢庆裕
【校对】曹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