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玩陶为何玩不出一个产业?

城市方法论
+ 订阅

《如果爱》明星相亲要玩陶,《十二道锋味》明星品着美食也还要玩陶,明星大咖的亲子秀更要玩陶。

这是乐嘉带着孩子在录制节目时,在陶艺馆玩陶的画面,看到了吧?何炅、乐嘉、谢娜、邓超、孙俪等等都在综艺节目中大显身手。

玩陶为何受到明星和综艺节目的青睐?千奇百怪的玩法、变化多端的形式、五彩缤纷的釉色、最终经过高温烧制后成品的不确定性……不说明星了,如果你玩过,玩泥巴时沉浸其中放松的心情,心神意天马行空的想象,拉胚时的手感与力度的把握等等都让人陶醉其中,明星大咖们纷纷秀陶艺,就容易理解了。

邓超夫妇玩陶。

问题来了,大家在千年陶都佛山,都玩过陶吗?在佛山这个国内重要的陶瓷产区,大家接触陶瓷的便利性如何?佛山玩陶有没有玩成一个产业?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一个最直接的对比是,景德镇169万人,有30万人都在陶瓷产业链上,买釉、买泥、翻模、烧制甚至到销售推广,游客和新入行的年轻人全部可以“一条龙”低成本体验,并因此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景漂”族聚集,而佛山艺术陶瓷的整体年产值保守估计在一个亿上下,玩陶行业在这个产值中的份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佛山景区卖的最火陶艺是外来批发货?

佛山80后陶艺作者方颖图,刚刚从景德镇学习归来,“感受特别深刻的是,即便是一个外行人,一走进景德镇,你想达到什么样的釉色效果,随意走进一家出售釉料的商铺,老板都会为你搭配好,而佛山釉色釉料的使用,大多还处在一种‘保密的状态’”。

“景德镇的公共窑,几块钱就可以烧成一件单件作品,这让爱好者和初入行业的创业者把烧制的成本降到最低;在推广渠道上,景德镇的创意集市,搭建起一个为初学者或大学生的作品进行公开推荐的平台。基于这些,景德镇在这几年真正成为对接全球人才的人才聚集之地、创意聚集之地。”方颖图说。

“景德镇没其他玩的,就是玩陶。”景德镇陶瓷大学老师任东方在朋友圈里这样留言。其背后,在景德镇169万人中,有30万人都在从事陶艺,加上近年来吸引了一大批城市新移民“景漂”一族,包容的城市、包容的陶艺,为大家的梦想照进现实提供了机会。在景德镇陶瓷大学李松杰老师的研究中,这些“景漂族”大都是有着艺术素养的艺术从业者,既有已经成名的艺术大家,也有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当然,也有来自美国、芬兰、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的艺术家们。

在景德镇的游玩攻略中,你可以到陶溪川、陶艺街、三宝陶艺村等逛一逛,这里有很多有趣的店铺和有趣的手艺人工作室,可以玩,可以淘。景德镇古玩城的鬼市,每逢周一凌晨就有人出来摆摊贩卖所谓古玩,摸黑起来打着手电挑,买的都是乐趣;到周六早上,景德镇乐天陶社会的“创意集市”,一百多个摊位,摆满了各种陶瓷,活泼的作品。亲民的价格,接地气又有生活气的日用器很适合你来淘宝。

其背后,早在2014年,景德镇就出台了《景德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意见》,提出经过5-10年的努力,完善布局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基地、陶瓷文化创意设计中心、陶瓷文化旅游中心、陶瓷文化会展和交流中心、陶瓷交易中心、陶瓷教育和资讯传媒中心等。

南国陶都热销单品-能呜呜吹响的陶瓷小动物,售价3-5元。南方+记者 戴嘉信 摄

视线拉回到南国陶都佛山,在朝圣了五百年窑火不熄的南风古灶后,要问游客可以从南风古灶带走的礼品中,最热销的是什么?南风古灶的租户们会不约而同的回答,是一种陶瓷做的小鸟,放在嘴边一吹,“呜呜”作响,原因是“3-5元的价格便宜,还能吹响”。

“Very Good?多少钱?”金发碧眼的外国女士,则会挑选上两条陶瓷项链挂在脖子上,随行的中国朋友告诉记者,陶瓷材质加上七彩釉色,外国人认为这样“很中国”,最重要的是,项链很容易带走,路程再长也不易碎。

事实上,佛山是中国重要的陶瓷产区,建筑陶瓷让佛山稳坐中国建陶制造业的头把交椅,艺术陶瓷和日用陶瓷的底蕴更是从“石湾瓦 甲天下”一路延伸至今,佛山又是今日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最多的产区。

然而,“这些产地不明、批发回来的小玩意儿,真的能代表佛山陶瓷吗?我们能不能给慕名而来的游客,更多一些深度体验的项目和空间?能不能为他们奉上更有趣、更有地方特色的陶瓷文创产品?”在陶艺家们看来,南风古灶最火的“陶瓷小鸟”背后,其实指向的是“佛山是千年陶都,但玩陶始终玩不出一个产业”的问题。

南风古灶。南方+记者 戴嘉信 摄

作为一个重要的陶瓷产区,佛山高端艺术陶瓷的影响力正跨过长江,但现实的情况却是,从工作室到收藏室的封闭链条中,普罗大众乃至慕名而来的游客,能够体验到的玩陶项目少而单一。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即使把摆在一些工作室门前的一两台拉胚机纳入玩陶体验项目来计算,佛山能让普罗大众玩陶的平台,仍旧实在太少太少。

体验式旅游火了,游客的期待与体验何处安放?

“你好亲,88元全包,外地游客的作品会在两周后寄回,省内包邮。”“树与陶”工作室的创业者之一郑若琼,在电话里熟练地介绍着业务。这个工作室是由3个从高校陶艺专业走出来的年轻人组建的。3个人一路玩陶,一路创作。

:南风古灶一栋古建筑里的“树与陶”手工工作室,年轻的创业者们希望用玩陶的方式探索陶艺的更多可能性。南方+记者 戴嘉信 摄

能够让更多人有条件接触陶瓷,以更低的门槛吸引更多人来玩陶瓷,这是“树与陶”工作室一路坚持下来的一个主要原因。

“其实你会发现,周末节假期来南风古灶的人,面孔正在发生变化。”郑若琼的感慨是,以前从旅游车上走下来的,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居多,但是现在不同了,慕名来到南风古灶的客人,正在不断年轻化。

而在南风古灶多个工作室的艺术家们看来,一方面,佛山旅游推广的力度正在不断加大,而另一方面最重要的是,现代人的旅游需求正在发生急剧变化。“跟游客们交流你会发现,大家的旅游需求,从最早到此一游的观光休闲游,发展到希望能够在这里有一个放松身心的体验。而佛山有陶瓷这个比较特别的东西,年轻人觉得南风古灶这个地方有趣,才会来玩,才会来专门体验陶艺制作。”郑若琼告诉记者。

佛山逐渐聚集起一批跨界玩陶人,大家可以自己拉胚自己捏制,然后根据自己的喜好上釉料,作品还可以进入南风古灶的龙窑进行柴烧。南方+记者 戴嘉信 摄

但这样的平台还是少之又少,另一方面佛山人的“玩陶圈”却正在逐渐形成。创业成功的新佛山人、70后阿其,每周会抽出两个晚上来到南风古灶,没有了白天熙熙攘攘的游客,坐在“树与陶”二楼天台上,看着不远处的古建筑的飞檐与摇曳的黄皮树,享受着徐徐清风,这样的环境很容易让人安静下来。

阿其会在这里静静地享受拉胚的过程,在与泥巴接触的过程中,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感受心、手、意联通泥巴的变化,然后要像从事主业生意的耐心一样,等待陶泥干燥后给作品上釉,这些作品最终会放置在南风古灶有着500年历史的龙窑里烧制。

在这个玩陶的圈子里,聚集起来的是来自各行各业的、年龄跨度比较大的陶艺爱好者,他们在白天职场和商场奋斗之余,闲暇就用玩陶的方式让自己放松下来,在尽情投入玩陶的同时,他们在一起品茶、清谈。

树与陶工作室作品。南方+记者 戴嘉信 摄

郑若琼和小伙伴们曾拿“树与陶”项目参加过佛山的双创大赛,路演题目叫做“陶艺的一百种可能性”。在解读陶艺的一百种可能性时,她说,玩陶只是第一步,陶瓷也只是建立一个链接点,以陶瓷为链接,可以延伸出来的空间可以有一百种甚至很多。

比如,今年6月,南风古灶马槽瀑布旁边,他们的陶艺咖啡馆很快就要和大家见面了。“在陶艺咖啡馆里,你又会遇到一个属于咖啡圈的人,你可以用专属于自己的手工陶杯喝咖啡,陶艺与咖啡的连接自然而然,因为它们都是属于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没有传统一定要传承的负担,在佛山这个陶瓷产区,我们希望用年轻人的方式玩陶,不能只埋头于工作室各玩各的。相反,要让更多人觉得好玩,才能继续玩下去。而玩陶其实就是个很好的链接点,能连接起不同圈子里的人。”她和创业小伙伴定下的目标是,让自己保持有趣,那才会有人继续跟你玩。

她们的创业观点与国内知名策划人王志刚近年来在多个场合的呼吁,不谋而合。王志刚呼吁,“玩是一个产业!”,这个“吃饱了撑的年代”,下一步最吃香的产业一定是玩出来的产业,只有玩家,只有真正沉浸其中、乐在其中的人能够做出来。

而王志刚在《玩出来的产业》一书中提到,体验式旅游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最高旅游形态,是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是知识经济时代旅游消费的必然需求,它强调游客对文化、生活、历史的体验,强调游客个体的参与和融入,强调游客对自己生命的更新。

玩陶,恰恰能够带给人的就是这种静下来的力量,这种参与感空前的体验。

佛山能否打造一个“玩陶业的华强北”?

如果到深圳华强北,自己就可以一路买齐手机零件,完成手机组装,从这些细节你就会深刻感受到,深圳无愧于电子信息业的集聚地。

让陶好玩有趣,让更多普通人接触陶艺,理解陶艺,是“树与陶”创业者郑若琼正在尝试的事情。南方+记者 戴嘉信 摄

但在佛山玩陶呢?别说是一个外行人想接触陶艺了,即使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学院派年轻人来到佛山,哪里能买到陶泥、哪里能买到釉料、哪里能找到翻模师傅,哪里又有现成的窑炉可以使用?一句话,想玩陶的人想要迈进这个门槛,便利性不够,玩陶产业链始终处在一个封闭的圈子,透明、开放的平台太少了。

“即使是圈内人,学院派的年轻人一走进产区,首先就要解决入行门槛的问题,这是不可避免。但是要怎么走进圈子,怎么把生产成本降下来的问题?”无论是在文人陶塑上有了长足进步的陶艺家潘超安,还是华工毕业生、陶艺新秀赵淋,抑或是从师于石湾新美陶厂的方颖图,从他们自身的经历出发,都在呼吁:佛山需要搭建公开透明的平台,降低年轻人入行的门槛,引导和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进佛山、留在佛山这个圈子。

郑若琼向记者介绍陶瓷釉料。南方+记者 戴嘉信 摄

创业者郑若琼则说:“我想最起码学校的师弟师妹们能看得到我们的努力,不要再让他们像我们当时一样,一走出校门,来到这个陶瓷产区,感到一片迷茫:在这个产区,哪里有地方可以看到、接触到艺术陶瓷?现在,最起码师弟师妹们可以来这里实习。”

而他们身上的共同“标签”是80后,从高等学府走出来,来到产区,拥有学院教育完整的美学知识结构,又选择师从传统基础厚重的陶瓷产区——佛山。

“更多人玩陶,才有更广的创新基数。”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佛山市工艺美术学会会长封伟民认为:“按照有一条小型的窑就算作一个工作室来计算,这个产业链目前有400—500个工作室,从业者大概只有一两万人。这样的基数实在是太少了!” 封伟民一直在呼吁陶艺年轻化的问题,从泥釉火出发,佛山陶可以是很传统,也可以是很现代的;佛山陶文化的包容性,又不仅仅体现在泥釉火上,佛山要吸引外来陶艺家,吸引对佛山不太了解的人,甚至是吸引没从事过陶艺创作的人来到佛山创作。

赵淋则认为,对一个产区来说,首先要壮大玩陶的这个队伍才有希望。这是一个基础性的工作,是一个栽树种苗的事情,需要培育的耐心。其背后,做文化产业就要耐心“养姑娘”,不是“卖猪仔”。

陶艺工作室内的各类作品。南方+记者 戴嘉信 摄

方颖图的感慨同样是,“我觉得让年轻人看到佛山陶塑的从业前景,感受到一个自由开放的氛围,年轻人自然会来。”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又到了广州美院毕业生做毕业设计的高峰期,大家可以关注一下,这些年还有多少人回来佛山,在这里买泥、买釉、找师傅、找窑炉,没有一个透明开放的产业链给年轻人,相反,为什么学生们会选择舍近求远去景德镇做毕业设计呢?

游客关注佛山的深厚文化底蕴,同时,也注重心灵的独特体验。游客享受的是一种文化、一种体验、一种心灵上的升华。从这个角度说,佛山能否打造一个玩陶产业的华强北?

玩陶能不能让佛山本地的老百姓吃上肉、喝上汤,更深一层次,能否让更多的人“闻香”而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潘柏林一直呼吁:靠山吃山,这个地方的老百姓要能够从陶瓷产业中受益。老百姓和地区经济要能够受惠于这个地区的文化,真正具备了包容性,才会有不断的源头活水、才有不断的激活与创新,这将会衍生出以文化带动文旅商业、甚至是带动整个城市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业内人士认为,陶瓷是东方古国的魂,也是南国陶都的魂。但是找到魂之后,如何高度聚焦“让魂附体”——打造体现自身战略定位的拳头产品?尤其是佛山正在打造中国陶谷项目,立志作为世界陶瓷创新中心,加上发展全域旅游的视野下,陶瓷创新中心能否让近悦远来的游客们,在玩陶上得到极致体验?来佛山玩陶,能否形成品牌和口碑?能否带动区域产业的发展,或者成为能够让市场高效复制扩张的模具?

【记者】阎锋

除署名外,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 刘丹萍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