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见40年|洛溪大桥正式拓建,这座“三十而立”的大桥见证了什么?

桥见未来
+ 订阅

洛溪大桥,今年已经30岁。这座如长龙般蜿蜒在珠江上的大桥,串联了番禺与广州,从此天堑变通途,对老番禺人而言是不折不扣的“老友记”,在迎接改革开放春风的30年间,不仅带来了番禺的发展,还陪伴了一代人的成长。

5月4日,广州市住建委透露,备受关注的洛溪大桥拓宽工程已于近日正式动工,由原来的4车道扩建为10车道,预计2021年完工。

拓宽后的洛溪大桥效果图。

1988年8月28日,洛溪大桥飞架南北,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广东“水乡”番禺第一次和外界连通了坦途,广州与番禺甚至延伸至中山、珠海的交通动脉也自此成功接通。

这座拥有30年历史的大桥即将迎来重生,这座从一出生就拿“第一”拿到手软的大桥,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30年来经历了什么?

 

中国第一座收费大桥

30年前的广州和番禺,一条珠江把他们分隔两地,明明是直线只有十几公里的路程,人们往返却需要经过两个渡口,花费7个多小时。

珠江,分开的不只是两岸的交流,还有发展的鲜明对比。一面是繁华的都市,一面的落后的渔村,番禺与广州急需一座桥来弥补两岸的差距。

30年前建成的洛溪大桥带动着番禺的发展。图片来源:南方视觉

可是30年前的国家还是改革开放的初始,急需发展的同时却资金短缺,所以很多公共设施建设都是难题。

1988年,广东在全国率先试点的“以路养路”的修路建桥模式在全国全面推行。这一年,在广东对广珠四个渡口修建桥梁试行“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模式的基础上,国家出台首部关于收费公路建设管理的政策文件,全面推行收费路政策。

在爱国港澳人士何贤、霍英东等人的积极捐款筹资下,番禺成为勇吃螃蟹者,当年建成中国第一座收费大桥——洛溪大桥。

洛溪大桥在当年就建成通车,作为全国第一座收费大桥。桥长1916.04米,宽15米,主跨180米,在世界同类桥梁中排列第六,在东南亚名列第一。从此广州与番禺千年的分离终于结束。

“洛溪大桥”模式随后风靡广东乃至全国。广东由此进入路桥建设全面发展的时期,在此后10年间,借助外资、民营资本等多元基础设施融资方式,广东全省建桥1000多座,成为中国建桥史上的奇迹。

 

通车当天人群将桥头围了几十层

许多“老番禺”至今还记得1988年8月28日上午8时洛溪大桥正式建成通车的场景。当天“全民总动员”的轰动,番禺人龙耀文至今记忆犹新:番禺县远近各村赶来体验交通便捷的人,把桥头围了里外几十层,从番禺到广州往返体验过的,则逢人就炫耀,就像亲历了北京奥运会一样了不起。为了体验便捷的交通,他们全家出动,从番禺坐车到广州,又立即从广州坐车回家,然后奔走相告,从广州到番禺只要一个小时就“搞定”

洛溪大桥通车之前,从番禺城区内到广州的上下九一带,要搭乘班车、转渡轮、再搭乘班车,前后3个多小时才能到广州。龙耀文当时在位于广州环市路华侨新村附近的一所院校读书,经常往返番禺、广州。从市桥镇的家到华侨新村的交通一般是:先赶上班车到洛溪渡口,然后排队等渡轮,渡轮的行程一般一个多小时,从洛溪渡口出发绕过白鹅潭抵达长堤的南方大厦,再搭乘广州市内公交车到学校。从学校返回家的交通亦如此。所以,当时从番禺到广州的交通基本是自行车+班车+渡船,单程赶一趟至少四五个小时,遇上刮大风下大雨或江面风浪大的时候,就要耗上一天的时间。

在当时,从番禺到广州的交通已经如此难,出城就更艰难。如今从广州出发,到珠三角的任何一座城市,车程都不会超过三个小时。

1988年建成通车时的洛溪大桥。

 

第一个终止收费的大桥

大桥建立之初,按照最初设想,在番禺区域设立收费站,所收费费用归还国家贷款。

1992年收取车辆费上涨,由原来的每辆车3元上涨到5元,其他机动车上涨30%。

2005年7月1日起,洛溪大桥投资建设的7.88亿元,还贷总息12.88亿元最终全部还清。

经省政府同意,洛溪大桥终止收费,作为中国第一批实行借钱修桥、收费还贷的项目,它也是全省第一个还清贷款本息后终止收费的站点。

由于年票制的存在,外地车从这里进入广州城区还是需要缴纳次票,因此收费站依然被保留。2017年3月,矗立在洛溪大桥南29年的洛溪大桥收费站随着年票制的取消被拆除。

当年的洛溪大桥收费站,年票制取消后2017年3月已经拆除。

 

用新面貌连接改革记忆和进步

当时的洛溪大桥在全国同类桥中属于一流水平,然而随着广州城市的拓宽,这座桥“超负荷”运转了好多年。对于靠洛溪大桥出行的数十万人来说,在这里遇到拥堵,早已司空见惯。

洛溪大桥辐射了番禺西北部大片新建住宅区,近年来,大量人口定居导致往返海珠、番禺两地私家车数量暴增。当初双向四车道,无法消化桥两端双向8车道以上的车流量。在设计阶段中预计的每日通行车流量为3万辆,实际流量却超过6万,甚至达到了每日10万辆,远远超过设计流量。

车流压力如此巨大,广州大道快速化改造,洛溪大桥拓宽成为必然。

随着番禺的发展,洛溪大桥常年“超负荷”运行。

终于,今年5月3日,广州市建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洛溪大桥拓宽工程已于近日正式动工,首先开始水上部分工程施工。

这座承载“老番禺”无限回忆的大桥将以改头换面连接改革记忆与进步。

 

【南方印记】

桥横珠江气盖世 ――写在洛溪大桥通车前夕

见报日期:1988-08-26

本报记者  何少英

今年6月25日,在英国伦敦召开的国际土木工程预应力结构学术会议上,当我国代表介绍了广州番禺洛溪大桥设计和施工的经验时,全场响起了长时间的热烈掌声。当天晚上,10多个国家的60多名桥梁专家便来到我国代表住地,要求得到洛溪大桥的资料和播放大桥施工的录像,并纷纷竖起大拇指称赞说:“中国的建桥技术了不起!”这是我国第一次在国际上介绍公路桥梁建设经验。

洛溪大桥座落在珠江南河道,是广州南出口经番禺通往珠海特区干线公路上的一座特大型桥梁。本月16日已全部完成施工任务,28日正式通车。该桥于1986年1月正式动工,工程计划3年,耗资8100多万元,由省、市交通部门与番禺县共同筹集,港澳知名人士霍英东、何添和已故的何贤先生为该桥建设捐助了1700万元人民币。桥长1916.04米,宽15米,主跨180米,在世界同类桥梁中排列第六,在东南亚名列第一。通航净空高34米,相当于13层楼房的高度,在全国通航桥梁中名列第一。桥下可通航万吨级巨轮。两岸引桥分别为平曲线半径1000米和600米的弯桥。大桥采用不对称四跨连续刚结构,设计、施工采用了大跨径、长悬臂浇筑、双柱式主墩等一系列新技术。工程质量优良,桥型美观宏伟,平面立面布局得当,视野开阔。当桥面承受一定压力时,桥墩便以其柔性作出摆动。这别具特色的主墩在国内也是第一次出现。它的建成,使我国预应力桥梁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雄伟壮观的洛溪大桥,堪称能工巧匠的杰作。

大桥由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和广东省公路勘察设计院共同设计,省公路工程处负责施工。负责主桥施工的以队长梁文彬为首的第一工程队,是我省桥梁建设的一支精英队伍。全队300多人中,有不少人曾到过赞比亚、越南建桥修路,又是我国优质工程银牌奖――东莞中堂大桥的具体施工者。1985年底,他们从大石大桥工地汇集到洛溪,接受建设洛溪大桥主桥和番禺岸引桥的任务。珠江南河道是一条深水河道,河底淤泥细沙深达5米多,河面上万吨大船出入频繁,要在这上面架设技术如此先进的特大桥梁,困难重重,但困难并没有吓倒这支英雄队伍。严冬腊月,他们潜到十多米深的河底钻孔打桩;盛夏酷暑,他们贴在烫人的混凝土桥墩上焊接吊梁。

在设计和建设单位的支持配合下,克服了河宽、水流、台风以及技术难度大等困难,攻下了水上作业大吨位张拉、悬臂挂拦、高墩架梁等技术难关。为确保桥梁安全,防止来往船舶碰撞,建桥者们除用大型钢壳沉井作基础桩施工的围堰以外,还建了主墩的防撞岛。防撞岛钢堰大的直径达28米,要在水深流急的情况下准确地下到20多米深的河床,难度很大。大桥总工程师林荣有和设计人员一起经过周密分析和研究后,利用平潮的机会,交叉锚钉,将钢壳分段制作,逐节下沉,水中驳接,终于使钢堰避免了倾斜,准确地插入河床11米,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大直径的人工防撞岛。

大桥基础工程完成后,去年便全面转入主、引桥墩身、墩帽和厢梁的施工。大桥工地,高墩林立,有些墩高30米以上,光是引桥就要在高墩上架设36孔每孔7块60多吨重的大梁。如采用常规的贝雷架拼装施工法吊装,设备和场地都要增加,工序复杂,周期长,工人劳动强度大。被称为“木工大王”的木工工长吴秋顺,看着每天排队待渡的数千辆汽车,心里很不平静。他想,大桥早一日架通,来往车辆和番禺人民就早一日消除待渡之苦。于是,他大胆地提出利用钢筋结构的桥墩作为提升支架,实行提升平台施工的方案。这个方案很快得到队长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大力支持。结果,在不用增加任何设备的情况下,提前完成了全部高墩的施工任务,工效提高2倍多,节省投资100多万元。

在大桥工地,建设者们不仅苦干,更讲究科学。大桥桥面纵坡达40%,最大桥高40米,并处于平曲线半径600米的弯桥,桥梁安装难道极大。为了从技术上突破架梁难关,监理工程师胡朝湘和梁队长等人一起,根据悬臂的原理,自行设计和安装了CH-70公路通用架桥机,不仅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保证了施工的安全,而且架梁工效比原来提高5倍,少占良田13亩,为大桥建设节省了时间和土地。这部架桥机去年还荣获省交通厅科技进步特等奖和全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由于建设者们苦干加巧干,洛溪大桥在大吨位(436吨)预应力体系、多用途人工岛结构、爬升模板、轻型贝雷托架、大型钢围堰施工、连续刚构主跨180米双柱薄壁高墩、穿索长190米、挂拦悬臂浇灌6天一周期等8个项目,都打破了国内同类施工的纪录,使大桥提前120多天建成。

由于洛溪大桥造型美、技术新、速度快、质量好、造价低,在大桥建设期间,美国、法国、瑞士、意大利等国家的桥梁专家以及由全国桥梁工程结构学会董事长李国豪带领的来自全国各地的300多名桥梁专家,先后到过工地考察。他们对这座桥的设计和施工给予高度的评价。

洛溪大桥的建成,结束了广州到番禺陆路交通要摆渡过江的历史,也标志着我省公路桥梁建设技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洛溪大桥的建设者们,人们将永远不会忘记你们的功绩!

【记者】袁佩如  【实习生】李金萍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