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调研|广东污水处理能力全国第一,但截污纳管“最后一公里”怎么补?

广东河长
+ 订阅

编者按:  

全面推行河长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部署的一项重要改革任务,是我国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去年底,广东较中央要求提前一年,率先实现五级河长体系全覆盖;今年,广东河长制工作重心从“见河长”转向“见行动”阶段。  

围绕广东推行河长制的七大重点任务,各地实施进展如何,如何破解当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组织调研团队,分赴省内外典型江河流域进行调研式采访,既了解推进成效,也注重发现并探讨广东治水及河长制推进过程中的共性问题、问策解决之道。即日起推出《广东河长·江河水深调研》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广东污水处理能力全国第一,但截污纳管“最后一公里”怎么补?  

调研组从省相关部门了解到,广东污水处理能力持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去年全省新建污水配套管网达5949公里,为历年之最。  

但是,由于前期污水管网建设滞后的欠账,“僵尸”管网、断头管网大量仍存在,我省实际城镇污水处理率较低,要达到全国污水处理规模配套管网的平均水平,还需新建超过1.44万公里的管网。  

当前,“防治水污染”是各级河长们重要的职责之一。污水处理设施“喂不饱”,截污纳管又未能伸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已引起河长们的关注。不少地方都在努力攻坚,探寻破解之道。  

接通治水“血管”,处理设施才能大显身手!  

案例

河长当总指挥,现场解决建管难题  

如今的东莞昌平河道水清岸绿,河面还种着美人蕉等生态植物,但整治的过程并不轻松。当地居民区沿河分布,岸边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排污口。此次污水管网改造,在每个排污口都会设置一个截流井将污水拦下,通过管网送至污水处理厂。  

昌平村启动污水管网建设之初,就遇到了难题:由于部分管线距离村民房屋较近,有十几户村民担心房屋质量受影响,阻挠工程施工。  

“当了河长之后,责任更大了,我天天寻思要解决好这个问题。”东莞市道滘昌平村党工委书记赖锡辉向调研组表示,后来他们主要采用两种方式来解决,一是与施工方一起挨家挨户上门沟通,告知施工方案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在开工前邀请第三方公司对房屋进行拍照,做好备案,以后如有纠纷即可对照处理。“解除了村民的后顾之忧后,他们也理解并支持开工建设。”昌平村的污水管网建设于去年9月份动工,截至本月已完成全部管线铺设。  

26公里外的石龙镇,在污水管网施工过程中,需要穿过市区的主干道,同样克服了很多困难。“一方面要从技术上克服地下管线复杂、地质条件不好等客观制约,另一方面要加强宣传疏导,重点解决施工过程中的噪音、扬尘、交通堵塞的问题,尽量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影响。”东莞市石龙镇党委委员刘丽权表示,对此,各镇街(园区)在大型广场、社区、工地设置共500块大型宣传广告牌,扩大截污工程和治水宣传力度。  

刘丽权更坦言,在施工过程中,东莞市级河长们的高位推动与统筹,给了他信心。  

2016年底,东莞成立了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工程总指挥部,由市长(市总河长)任总指挥,副市长(市级河长)担任现场指挥,至今召开了26期会议,研究处理了近200项事项。指挥部从当地环保、发改、财政、住建、水务等10多个部门甚至主流媒体抽调约40名业务骨干集中办公,构建了综合协调、前期工作、工程管理、宣传信息等多个工作组,共同协调重点难点问题。市里制定了专项考核评价办法,每10天对镇街3个批次管网工程进度进行考核排名,考核结果直接抄送市级河长、相关部门及镇街级河长。  

短板

部分地区规划滞后仍需加速攻坚  

不仅东莞。广东也在加快攻坚补齐管网建设的“短板”。据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统计,2017年全省新建污水配套管网达5949公里,广州、深圳、惠州、东莞、佛山等市均超额完成省下达的年度任务。  

佛山三水区大塘镇,通过管网送进污水处理厂等待处理的工业废水 。

不过,有关负责人也指出,有些地区启动晚、资金投入不足,进展慢,亟待采取有力措施。  

据测算,由于“十二五”期间,广东仅完成污水管网建设目标任务的73%。截至2017年,全省每万立方米/日处理规模配套管网长度为27.9公里,仍低于2016年全国33.6公里的平均水平,要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仍需新建超过1.44万公里的管网。  

在调研中,记者发现部分城市因污水处理管网建设滞后,给水环境带来影响。今年4月,省环保督察组向肇庆反馈意见时指出,该市每万吨污水处理能力配套的污水管网仅7公里,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  

  

在肇庆市信安路某机关大楼背后,调研组就发现一条黑水渠藏匿在有三面围墙遮挡的空地中。“每逢太阳高照便飘散出阵阵恶臭,有时都不敢开窗。”附近保安反映。黑水通过暗渠一路辗转流向西江支流羚山涌,水体呈青黑色,局部还有漂浮物和油污。当地环保部门调查发现,由于污水管网建设严重滞后,该片区学校、楼盘居民的生活污水和部分工业废水常年与雨洪混排入河涌。  

调研组走访发现,这种雨水和生活污水混排的情况,在惠州市博罗县的园洲镇中心排渠沿岸以及珠三角不少城中村中均存在。  

有环保专家分析,上述问题一方面因为前期对城区及公共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滞后于城镇化和工业化的高速发展,没有考虑到雨污分流及提前布局管网,如今城中村、商业区、新型楼盘和工厂等沿河湖扎堆,顾此失彼。同时,环保投入的不足,也为有些地区的“补短板”工程带来困难。据《广东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披露,由于缺乏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我省对环境污染治理投入仍然偏低,占同期GDP的比重长期在1%以下。  

出路  

机制创新有望提升环保投资动力  

根据规划,到2020年,全省要新建774座污水处理厂,新增规模626万吨/日,市县新增配套污水管网1万公里。有专家建议,河长制实施后,要推动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来破解环保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统筹力量薄弱的问题。  

  

对此,广东一些地方通过特许经营、购买服务、股权合作等方式,建立政府与社会资本利益共享、风险分担的长期合作关系。如佛山即在部分区试点污水处理厂与纳污管网一体化建管运体系,将处理水量、进水浓度等作为BOT付费的重要依据,同时推进500公里污水管网维护。该市副市长、市级河长更主持召开督办会议,部署污水处理厂运行和管网运行的一体化考核。  

如何提高污水处理设施与管网建设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并解决融资难,也是一个共性难点。在北京大学环境学院E20联合研究院副院长薛涛等专家看来,可以在水的价费机制、环境税、排污权交易等方面,进行惠及环保产业的改革突破,以污染者付费的分担机制并调动更广泛的社会群体和企业参与污染防治。  

在地方实践中,珠三角某市拟通过将周边停车场的经营权与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打包的办法,来提升PPP项目的吸引力。还有专家提出,可以鼓励企业与金融机构发行绿色债券的方式来解决融资难题。  

有专家表示,建设只是第一步,今后如何对建成的污水处理厂和管网进行科学管护维营,使之成为对各地污染防治的有效供给,是更大挑战。目前,东莞已经在探索统一编号,借助信息化平台,用“身份证”来管理排污口的办法。“对入河排污口按照市政、生活、企业、养殖业以及污水处理厂等进行分类,明确不同的整治措施,包括新建扩建污水处理厂、大力推进截污管网建设与维护等。”该市河长办相关负责人介绍。  

佛山市三水区大塘镇通过政企校联动,建设河涌治理实验基地。污水被配套管网输送到处理厂处理。

策论  

因地制宜推动环保设施有效供给  

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日益增长,全国正奋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广东也把“防治水污染”纳入全面推行河长制的主要任务之一。  

广东水网密布,经济发达,在源远流长的南粤江河上阻截污染,将原来直排入河的污水收集处理,是改善水质的良策。  

广东早认识、早行动。在2009年底,全省实现了一县(市)一厂及多市中心镇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任务,污水处理能力升至全国首位。到2017年年底,我省累计建成污水处理厂704座,处理能力2598.98万吨/日,约为10年前的三倍。  

目前,广东污水处理能力虽已超过污水产生量,但与不少省份一样,仍存在区域分布不均衡、配套管网建设滞后、老旧管网渗透严重、重建设轻管理等短板,城镇实际污水处理率仅约为75.9%。有些地方虽然建设了高标准的处理厂,但管网滞后导致进厂污水浓度不够,直接影响了污水的处理率。  

如何加快补短板,保证环保基础设施的有效供给,是需要各级河长们加大重视,协调各方力量,合力推动破解的议题。  

对地方政府来说,管网建设的资金缺口大;对于社会资本来说,污水处理设施特别是次支管网建设周期长、回报慢,吸引力远不如路桥、机场港口等大型基础设施。“所以,一方面要规划引领,在城市规划、项目设计时就把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纳入考量,另外也要加强机制创新,选择适宜的技术。”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曾凡棠建议。  

目前,省内有佛山、江门、云浮开展了对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的改革摸索,走市场化的道路,通过PPP、TOT、BOT等多元化的模式来化解政府的财政负担。  

因地制宜选择实施路线也是良策。杭州就创新建设“污水零直排区”,破解截污纳管“最后一公里”困局。在大市政污水管网不配套的地区,当地采用截留沟、渠、闸、井等末端截污方式,利用泵站将污水抽送到最近的管网;在远离城市管网地区,采用就地处理等手段截污。在省内外一些生态镇村,还使用人工湿地处理农村污水,既减少成本又成为当地的生态景观。  

根据我省的规划,到2020年,全省城镇污水管网收集率、城中村污水处理率、建成管网移交运营率、建成管网联网通水率均达到90%。这场疏通治水“血管”的攻坚战,在河长们的带领下,将进一步加速推进。  

【主笔】冯善书 谢庆裕  

【摄影】吴伟洪  

【摄像】欧楚欣 吴伟洪 冯善书  

【剪辑】冯善书 何玥莹  

【调研团队】谢庆裕 肖文舸 冯善书 胡新科 李凤祥 欧楚欣 朱红鲜  

【策划统筹】谢思佳 孙国英 卢轶 何勇荣  

【执行】肖文舸 谢庆裕  

【校对】杨远云

编辑 唐嘉欣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