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未出现本地疟疾病例,惠州是这样办到的!

南方+ 记者

惠州开展第11个“全国疟疾日”宣传活动。图片来自惠州市疾控中心网站

今年是惠州提出消除疟疾以来的第8个年头。5月28日,惠州迎来了省级消除疟疾达标考核。

作为一种虫媒传染病,疟疾曾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数十年间肆虐包括惠州在内的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发病者往往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

自2010年发现最后1例本地疟疾病例后,惠州至今未再出现本地疟疾病例,这一成绩离不开全市疟防人员的长期努力。

惠州气候条件适宜疟疾虫媒孳生

疟疾俗称“打摆子”,是一种由疟原虫寄生于人体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由受感染的按蚊叮咬或者经输血感染。记者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共有四种,即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在我国,疟疾的虫媒主要是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其中,间日疟原虫曾于上世纪50-60年代在惠州引发了较大规模的疟疾爆发。

由于其传播特性,疟疾往往在气候温暧、雨量较多的季节或地区流行。在28日下午召开的惠州市消除疟疾考核评估反馈会上,惠州市卫生计生局局长严戈科介绍,惠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2200毫米,年平均气温22度,常年气候温暖,雨量充沛,适宜疟疾等疾病的传播媒介的孳生繁殖。

根据文献记载,疟疾曾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数十年间流行于惠州并导致了相当数量的死亡。新中国成立前,疟疾流行猖獗,惠州山区人民深受其害。

惠州曾于上世纪50年代组织开展了比较全面的疟疾流行情况调查,基本掌握了全市疟疾流行情况。从1951年至1959年,惠州市疟疾年平均发病率为2755.44/10万人,年发病率最高为7023.30/10万人(1954年),流行虫种主要是以间日疟为主。当时全市全面展开大规模的防治工作并取得明显效果,年发病率逐年下降,最低为106.70/10万人(1959年)。

在过去的70多年间,全市疟疾疫情经历了由高发到最终消除的变化。据统计,上世纪50年代,疟疾年平均发病率为2755.44/10万人,死亡482人;上世纪60年代,年平均发病率为372.46/10万人,死亡46人;上世纪70年代,年平均发病率为27.27/10万人,死亡1人。自上世纪80年代后,惠州再无疟疾死亡病例,从2000~2017年,惠州市共报告疟疾病例140例,均呈现散发状态,2010年以后惠州市未发生疟疾本地病例。

与此同时,全国消除疟疾的工作也在大力推进。上世纪50年代,我国有疟疾流行的区县约占80%,每年发病人数最高时达到3000万人以上,发病人数居各种传染病之首。2000年后疫情虽有下降但仍处于不稳定态势。到2010年,全国24个疟疾流行省份中,95%的区县疟疾发病率已下降至万分之一以下。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有关负责人在日内瓦召开的第71届世界卫生大会上表示,2017年中国已经首次实现无本地感染病例报告,即将成为全面消除疟疾的国家。“2017年全国共报告疟疾病例2675例(2672例输入病例,3例输血感染病例),首次实现全年无本地病例报告,所有病例全部为境外输入。”

最后的本地病例

疟疾防控在惠州经历了超过半个世纪的艰辛奋斗过程。直至2010年,惠州最后1例本地感染疟疾病例在惠东县被发现。

记者了解到,惠州市最后一例本地感染疟疾病例于2010年3月9日被发现,患者是一名老年女士,当时已有98岁,居住在惠东县粱化镇。发现病例后,惠东县疾控中心及粱化镇卫生院对患者所在村开展了主动病例侦查和宣教,共调查32户200人,近两周发热者15人,血检15人,未发现阳性。经过对疫点进行连续3天的媒介调查,捕获中华按蚊2只,并及时开展了疫点消杀。

按蚊是疟疾传播的主要虫媒之一。根据历史资料记载,惠州市按蚊品种有中华、微小、溪流、日月潭、吉浦、多斑、多斑变种、嵌斑、赫坎、美彩、卡瓦、斯蒂芬、詹姆斯、带足、菲律宾等十几种按蚊。惠州市卫生计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改革开放,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按蚊的孳生环境逐渐减少。据2008~2017年惠州市病媒生物监测资料显示,目前在惠州能捕获的多数是中华按蚊,偶尔有微小按蚊,再未发现其他种属。

上述负责人介绍,根据疟疾的生物学特征,惠州采取以控制传染源为重点,结合传播媒介防制,加强个人防护保护易感人群的综合防控策略,根据不同防治时期的疫情控制和变化,结合惠州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大规模查治、重点查治病例、巩固监测、防蚊灭蚊和卫生宣传等防治技术措施。

据悉,惠州各县区都属疟疾Ⅱ类流行区,要求血检数达到常住人口数1‰以上。在2014年至2017年期间,惠州共开展发热病人血检25936人次,年血检人数均达到消除疟疾血检任务要求。

疟防人员的培训同样重要。据统计,目前惠州县级和乡镇级疟防人员、临床医生、镜检人员及乡村医生接收疟疾诊治知识及镜检知识培训比例已达到95%以上。

疫情报告显示,随后的2011年至2017年间,惠州未再发现本地感染疟疾病例,而在这一时期,一共发现23例输入性疟疾病例,均及时得到有效治疗,未引起本地感染。目前,惠州疟防工作已实现如下目标:疟疾病例实验室检测准确率达到100%;疟疾病例诊断后24小时内报告率达到100%;疟疾病例规范治疗率达到100%;报告疟疾病例中3日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的比例达到100%;报告疟疾病例中7日内开展疫点处置的比例达到100%。

各县区已达消除疟疾市级考核标准

2015年,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青蒿素研究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为全球疟疾治疗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中国的青蒿素药物部分产品已经通过世界卫生组织预认证。

与治疗药物研发齐步并进的,是我国在消除疟疾方面的行动。2010年,响应联合国提出在全球根除疟疾的倡议,原卫生部等13个部委确立了到2020年实现全国消除疟疾的目标。

记者了解到,从2003年起,惠州开始利用国家大疫情网信息系统落实每天专人负责报告和审卡工作,做到一旦发现报告疟疾病例,迅速组织人员流调、医疗救治和采取防控措施,在最短时间内处置疫情,有效控制第二代病例出现。

在我国提出消除疟疾目标的2010年,惠州着手准备开展消除疟疾工作,并于2014年5月印发了《惠州市消除疟疾考核评估实施细则(2014年)》,要求各地各有关单位要明确消除疟疾工作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部门分工合作,并采取加强疫情监测,规范对输入性病例处置,防止继发传播的综合性防治策略。

据介绍,2011年至今,惠州市疾控中心对市级、县区级有关医疗机构及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事消除疟疾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镜检人员进行消除疟疾技术培训工作,共举办7期培训班,培训人数达354人次,参加省级培训10次。

此外,市级、县区级有关医疗机构及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做好消除疟疾相关工作,也组织本院的临床医生、检验人员及乡村医生进行疟疾防治知识及镜检操作的培训,保证每个相关岗位的工作人员均接受至少1次以上的疟疾知识培训,为全市消除疟疾工作提供充分的技术保障。

一系列的消除疟疾工作取得了明显的防控成效。2010年,惠城区成为国家消除疟疾试点,于2012年顺利通过国家级考核验收,达到基本消除疟疾标准,被宣布成为基本消除疟疾县。2017年10月30日~2017年11月3日,惠阳区、大亚湾区、惠东县、龙门县和博罗县也相继顺利通过市级消除疟疾考核验收。

目前,惠州基层疟防人员面临流失问题,部分乡镇卫生院因缺乏临床医生甚至无法正常开展疟疾监测工作,因无镜检技术人员而无法进行疟原虫检查。对此,严戈科表示,接下来惠州各级医疗机构将继续加强疟疾防治知识的培训,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定期培养疟防技术人员,建立后备人才队伍,打造一支相对稳定的高水平疟防队伍。同时,继续完善多部门合作机制,力争早期发现输入性疟疾病例,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发动公众积极防蚊除蚊,以期阻止疟疾的传播和流行。

知多D

惠州疟疾防治简史

20世纪50年代,组织开展比较全面的疟疾流行情况调查,基本掌握了全市疟疾流行情况。1951~1959年惠州市疟疾年平均发病率为2755.44/10万人,年发病率最高为7023.30/10万人(1954年),流行虫种主要是以间日疟为主。全市全面展开大规模的防治工作并取得明显效果,年发病率逐年下降,最低为106.70/10万人(1959年)。

60年代,采取以为治疗新发病例、根治复发病例、继续加强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灭蚊和加强宣传教育做好个人防护等措施,使疟疾疫情得到有效控制。1960~1969年惠州市疟疾年平均发病率下降为373.46/10万人,年发病率最高1912.30/10万人(1963年),流行虫种主要是以间日疟为主。

70年代,继续开展查治病例,实施“两全两复”(两全开展全民性休根治疗和15岁以下疟史儿童复治;两复:流行季节每半月一次全民预防服药和当年疟史者复治)、大搞爱国卫生运动,灭蚊防蚊等防治措施。

80年代到90年代,继续加强查治病例、灭蚊防蚊,实施“一防三治压高峰”(一防:防蚊灭蚊提高居民自我保护意识;三治:现症病人正规治疗,阶段清理,休止期根治;压高峰:为流行季节预防性服药)的防治措施,积极开展巩固监测,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进入21世纪,从2000~2016年,主要加强巩固监测,加强病例报告,主动侦查病例等措施,这一时期惠州市共报告疟疾病例140例,均呈现散发状态,其中最后1例本地疟疾病例是2010年在惠东县发现。至此,惠州最终实现了消除疟疾危害的目标。

【记者】廖钰娴

【通讯员】郭家亮 刘勇

编辑 糜朝霞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