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风|不说不知道,我们大肇庆曾经是国都!

端州发布
+ 订阅

“西江风”系列人文社科讲座 · 第十七讲

唯一在肇庆建都的皇帝——

南明永历帝朱由榔

主讲人:苏泽明,肇庆市社会科学普及协会会长。

南明永历政权为何会选择建立在肇庆?具体来说,原因有三。其一,随着弘光政权、隆武政权、鲁王监国、绍武政权相继灭亡,南明复兴的希望落在与崇祯血缘关系最近的朱由榔身上,这是历史的偶然性。其二,沿袭桂王的朱由榔当时正处于梧州,梧州紧靠肇庆,这是又历史的偶然性。其三,肇庆又是两广总督府,是两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是历史的必然性。

(全文共6750字,预计阅读时间17分钟。)

南明乱世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在北京煤山的歪脖子树上吊自杀,随后清军入关。大明政权倒台。

▲明思宗殉国处碑,现存北京景山公园。

面对清军的入侵,明朝的诸王不断组织武装力量反抗,而且也曾经有复兴的迹象。但是,在清军入关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南京的福王、浙江的鲁王、福建的唐王三个政权在清军围剿下相继崩溃。

由于南京的福王、浙江的鲁王、福建的唐王这三个政权都在江南,所以,历史上这三个及以后的两个政权统称为“南明”。

朱由榔的身世

天启三年(1623年)十月十九日,朱由榔在北京出生。

天启七年(1627年)秋,其父朱常瀛到衡州(今湖南衡阳市)就藩,他跟随父亲到达衡州。

崇祯六年(1633年),他被封为永明王。所以,肇庆重现他的小朝廷的场景叫:永明宫。

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月,张献忠的大西军攻陷湖南长沙,朱由榔随父南逃。

崇祯十七年(1644年)十一月,朱常瀛病故,谥号“端”。

隆武元年(1645年),其兄桂恭王一病不起,不久朱由榔被封桂王。

隆武二年(1646年)十一月十八日,朱由榔在肇庆称帝,定明年为永历元年。

永历帝死后庙号昭宗,延平王郑经上谥号应天推道敏毅恭俭经文纬武礼仁克孝匡皇帝。

▲明昭宗(永历帝)朱由榔画像。

被拥监国

监国,指代理朝政。

隆武二年(1646年)八月,隆武帝(即上文提及的福建唐王)在汀州遇害;九月,消息传到湖广和广东、广西等地,在南明各地官绅中又一次引起极大的震动。皇室继统问题再次提上紧急日程。

在大多数官绅心目中,桂藩(即桂王)朱由榔是最合适的人选。这主要是出于血统亲近的考虑。明末宗室中,同崇祯皇帝朱由检最亲的是他的祖父明神宗(万历皇帝)的子孙,即福、瑞、惠、桂四藩王。这些藩王因战乱,先后被李自成部队或清军擒杀,到1645年六月以后,神宗子孙剩下的只有桂藩了。

清军占领浙江、福建以后,客观的形势造成了南明残余势力向西南转移。原任广西巡抚瞿式耜等人提议拥立朱由榔即位继统。掌握地方实权的两广总督丁魁楚却心怀观望,拖延不决。直到接到隆武朝大学士何吾驺的亲笔信通知隆武帝、后都已蒙难,建议速立桂藩以后,丁魁楚才决定参加拥立行列。

隆武二年(1646年)十月初十日,朱由榔经过照例的三疏劝进,就任监国。

朱由榔相貌堂堂,据说很像祖父万历皇帝朱翊钧,可是生性懦弱,瞿式耜说他“质地甚好,真是可以为尧、舜,而所苦自幼失学,全未读书”。父、兄的相继去世,使他成为最有“资格”的朱明皇朝继统人,但他对做皇帝的言谈举止却一窍不通。凑巧太监王坤(又名王弘祖)投入他的府中,这人早在崇祯年间就已经受到皇帝的信任,懂得宫中“故事”,指点仪注,使他知道如何摆出皇帝的架势,不至于出丑,王坤因此深受宠信。

丁魁楚参与拥戴稍迟,又惟恐当不上首席大学士,于是同王坤串通结纳,等于把朝廷用人决策大权奉送给了宦官。瞿式耜等人与丁魁楚本非一心,此举又令崇祯时期已入阁的何吾驺、隆武时入阁的陈子壮等人宁可株守家中,也不愿来肇庆。在失去人望的情况下,永历朝廷一开始就陷入混乱和矛盾之中。

丁魁楚当上了首席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瞿式耜为东阁大学士兼吏部左侍郎管尚书事,同时任命了各部院官员。不久,在湖广督师何腾蛟、湖广巡抚堵胤锡也上表劝进,朱由榔得到了拥明派官绅多数的支持。

然而,朱由榔遇事毫无主见,用人又不当,实在承担不起中兴重任。监国七天之后,十六日传来了赣州失守(十月初四日)的消息。尽管广东肇庆距离江西赣州还有相当一段路程,却举朝汹汹,监国的喜庆气氛消失得无影无踪。司礼监太监王坤主张立即逃难,首辅丁魁楚随声附和,大学士瞿式耜等力主镇定,也只推迟了四天。十月二十日,小朝廷终于逃往广西梧州。这种惊惶失措的举动,对于维系广东人心自然是非常不利的。

▲披云楼朱由榔登基模拟场面。

匆忙回肇庆称帝

朱由榔在肇庆监国仅七天就慌忙逃难,其直接恶果是续封唐王朱聿鐭在广州称帝,又一次演出了朱明宗藩同室操戈的闹剧。

赣州陷落时,广东全省还在明朝管辖之下。朱由榔领着朝臣逃往广西,在广东士人看来无异是放弃封疆,不顾自己的死活。原隆武朝大学士苏观生奉命援救赣州,踟蹰不进,从南雄退回广州。他得知桂王朱由榔在肇庆监国时,也想参预拥立之列,依旧做大学士。可是,首辅丁魁楚却惟恐苏观生入阁将影响自己揽权;大学士吕大器又认为苏观生不是科举出身,不具备入阁资格。

当清军进入福建的时候,隆武帝的弟弟续封唐王朱聿鐭和其他一些藩王乘船经海路逃到广州,本来不过是为逃命,未必有觊觎大宝之心。苏观生等人觉得与其乞怜于桂藩,不如干脆另起炉灶,援引兄终弟及之义拥立唐藩。隆武二年(1646年)十一月初二日,苏观生同广东布政使顾元镜、侍郎王应华等奉请朱聿鐭监国,并且抢在朱由榔之前,在同月初五日正式称帝,改明年为邵武元年(史称邵武政权)。

十一月初八日,朱聿鐭在广州即位的消息传到梧州,朱由榔和丁魁楚等人大吃一惊,自知铸下大错。为了收拾广东民心,在十一月十二日朱由榔东返肇庆,十八日宣布即皇帝位,祭告天地、社稷、祖宗,改明年为永历元年。同时,追尊其父朱常瀛为端皇帝,兄朱由楥为桂恭王;嫡母王氏为慈圣皇太后,生母马氏为昭圣皇太后。

▲永历帝朱由榔的皇宫:丽谯楼。

这样,在广东一省之内,几乎同时建立了两个南明政权,重演了闽、浙相争的闹剧。湖广的何腾蛟、堵胤锡、章旷以及其他文武官员都先后收到了两个朝廷颁发的“喜诏”,虽然他们基本上都站在桂藩朱由榔一边,唐藩使者处处受冷遇,但事实上既给了他们“择君”的机会,朝廷的威望自然相对削弱,在许多问题上处于被动局面。

桂、唐二藩的争立,再次说明南明统治集团的极端腐朽,绝大部分官僚仍然因袭了过去朝廷上党争故套,一切都以个人和小集团的利害为转移,国家大局被置于脑后。即便有少数正派官僚以民族大义为重,希望共赴国难,挽救危局,他们的努力也在一片纷争当中化作泡影。

桂唐之争

朱由榔回肇庆称帝以后,派兵科给事中彭燿、兵部职方司郎中陈嘉谟前往广州,劝说朱聿鐭取消帝号,退位归藩。苏观生悍然下令把彭燿、陈嘉谟拖出处斩,随即派陈际泰为督师,调动军队向肇庆进攻。

永历政权见调解无望,也调兵遣将,以广东学道林佳鼎为兵部右侍郎总督军务,夏四敷任监军,会同从韶州调来的武靖伯李明忠带领一万多名士卒迎击。十一月二十九日,内战正式爆发,双方在广东三水县城西交战,绍武政权的军队大败,陈际泰临阵脱逃。

林佳鼎初战告捷,踌躇满志,命令士卒昼夜行军,直奔广州,企图一举扫灭绍武政权。绍武方面的总兵林察利用与林佳鼎同族和过去共事关系,采取伪降诱兵深入之计。林佳鼎轻信寡谋,依约率部乘船前往三山,突然遭到攻击,结果一败涂地,林佳鼎和夏四敷溺死水中,李明忠单骑逃出,部下兵员几乎全军覆没。

败讯传到肇庆,永历朝廷又陷入一片惊惶失措之中,大学士瞿式耜自告奋勇,督领招募的义兵前往迎敌。没过几天就传来了清军占领广州、绍武政权覆亡的消息。

绍武政权的覆没

当绍武政权在同永历朝廷交战中取得胜利的时候,清军在佟养甲李成栋统率下正由福建经潮州、惠州乘虚向广州急速推进,一路上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抵抗。

清军进军途中每到一地,立即扫除传递军情的塘兵,封锁消息,用缴获的南明地方官印发出太平无事的塘报。十二月十五日,清军前锋以帕包头,伪装成明朝军队,出其不意地闯入广州。朱聿鐭和他的大臣们仍在梦中,忽然有人报告清军来袭,苏观生还以妄言惑众把报信人处斩。转眼之间,清军登上城墙,随即去掉伪装,露出辫子,乱箭下射,城中顿时鼎沸起来。苏观生急令关闭城门,调兵作战。可是,精兵都派往肇庆方面去对付永历朝廷,一时调不回来。广州重镇就这样糊里糊涂地被清军占领。

绍武帝朱聿鐭见大势已去,拖了一条被子混在乞丐当中,被清军查出,关在东察院。李成栋派人送饮食,朱聿鐭说:“吾若饮汝一勺水,何以见先帝于地下。”自缢而死,总算有点骨气。苏观生在墙壁上写了“大明忠臣,义固当死”八个大字,然后悬梁自尽。从各地逃至广州的明朝亲王、郡王共十六人,大抵被清方处斩。大学士顾元镜、曾道唯等都屈膝投降。

▲明绍武君臣之墓,现存广州越秀山。

绍武政权从建立到覆亡不过一个多月,它的“业绩”就是打了一场争夺帝位的内战和导致广东一省的陷没。其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因为南明残山剩水本已不多,广东又是财赋充溢、人才密集的地方,一旦易手,南明朝廷回旋余地大为缩小,财源和人力更加捉襟见肘

颠沛流离的永历元年

佟养甲、李成栋占领广州以后,永历朝廷又故伎重演,于十二月二十六日离开肇庆逃入广西,距登基不过一个多月。永历元年(1647年)正月初一日,朱由榔到达梧州,仍恐不安全,又经平乐府逃到桂林

永历元年(即顺治四年,1647年)正月十六日李成栋部挥军西进,留守肇庆的明两广总督朱治涧不战而逃,驻守梧州的明庆远伯陈邦傅也弃城而逃,明广西巡抚曹烨迎降道旁,清军兵不血刃地占领了梧州。

永历朝廷首席大学士丁魁楚见形势危急,在逃离梧州的时候就脱离永历帝,暗中派人前往李成栋军中接洽投降。李成栋将计就计,许以两广总督的职位。丁魁楚大喜过望,在二月间由岑溪出降。清副将杜永和把他押回广东,半路上杀死,其家产和眷属全部落入清将之手,据说仅白银一项就多达八十余万两。后来有人见到丁魁楚的一个年幼孙子为李成栋部将罗成曜收养,问他姓什么,若回答姓丁,立即遭到一顿毒打。

永历君臣的争相逃窜,给清军以可乘之机。二月间,李成栋占领梧州后,曾经派出一小股清军跟踪追至平乐府,进逼桂林。永历帝依然故我,在二月十五日逃离桂林,在司礼监太监王坤、锦衣卫马吉翔的怂恿下,经全州进入湖南武冈,投靠兵力较多的军阀刘承胤。只有瞿式耜、焦琏等坚持留守桂林。

同时,广东各地义师的兴起,使坐镇广州的清两广总督佟养甲穷于应付,不得不急檄进入广西梧州的李成栋部回援。正是由于他们的斗争,才使永历朝廷免遭灭顶之灾,重新稳定了广西的局势。广东素称忠义之乡,在明末清初的历史上出现了一批英雄人物,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南明“三忠”:陈邦彦、张家玉、陈子壮

▲陈邦彦

▲张家玉

▲陈子壮

这一年,朱由榔一直在清军侵扰和地方各派势力的拥挟之中颠沛流离,从武冈又出逃柳州,再到桂林。到永历二年(顺治五年、1648年)三月初十日,朱由榔逃到南宁时,跟随的臣子不过大学士严起恒、吴贞毓、王化澄、萧琦等七人而已。

中兴有望,再回肇庆

在前途渺茫的境况下,忽然“于无声处听惊雷”,喜讯接二连三传来,给永历朝廷带来了无限的欣慰,看来中兴有望了。这就是永历二年正月二十七日金声桓、王得仁在江西南昌反正归明;三月十七日李成栋在广州反清;十二月初三日姜瓖在山西大同反正。宁波、襄阳、郧阳等地有大量的明朝遗臣及李自成武装的残余部队、大顺军余部实行反清。

金声桓、李成栋、姜瓖等人都是明朝的总兵,投降清朝以后凭借手中实力为满洲贵族平定地方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在清廷重满轻汉、重辽东旧人轻入关后归附人员的歧视政策下,他们不仅功高无赏、升官无望,而且受到清廷的猜疑和文官的压制,大有动辄获咎之慨。何况在投靠清朝的三年左右时间里,他们多少摸清了满洲贵族的实力并不像清朝统治者自己吹得那么神;各地汉族绅民反清的运动和思潮也使他们不能无动于衷。“蓄之既久,其发必速”,他们先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揭起了反清复明的旗帜,割辫复制,在很短的时间里就造成全国形势风云突变。

广东反正之后,李成栋派使者迎请永历帝移跸广东,他的初意是以广州为行在。大学士瞿式耜等认为朝廷若迁至广州,势必为反正官员操纵,表示强烈反对,最后才决定以永历帝即位的肇庆为行在。永历二年(顺治五年、1648年)六月初十日,朱由榔由广西南宁起程,前往肇庆。李成栋先派养子李元胤到梧州迎接。八月初一日,朱由榔乘船到达肇庆,李成栋郊迎朝见,在行宫中预先准备白银一万两,供永历帝赏赐之用。

▲李成栋。

江西和两广的相继反正,骤然改变了明清相持的格局。但永历朝廷的无能,也更加凸显出来。

永历朝廷从上到下窃权弄私,几无功过是非可言。拿封爵来说,广东全省和广西梧州等地是由于李成栋反正而归入南明版图,朝廷因他功高封为公爵;据守广西一隅的思恩侯陈邦傅立即攀比,自称“扈驾”有功,要挟朝廷加封,永历帝竟然同意封为庆国公。

无能之处更表现在缺乏全局战略眼光,把时间都耗费在移跸和加官晋爵等不急之务上,仿佛从此可以结束四处奔走的逃难生涯,静听各勋捷报了。

同时,永历朝廷中出现吴楚两党争权夺利,互相攻击。吴党基本是随永历自广西来的旧臣,楚党多是新归降的一众。楚党在永历朝廷占上风,可是,他们不愿意与农民起义军联合抗清。

各路明军因为缺乏统一指挥,没能合力,被清军各个击破。永历三年(顺治六年,1649年)春天,永历朝廷经历了一场中兴的幻灭。正月,何腾蛟在湘潭被俘杀;金声桓、王得仁在南昌覆亡;三月,李成栋兵败身死。噩耗接踵而来,朝廷上下一片惊惶。

李成栋死后,永历朝廷任命的总督刘远生以及李部旧将杜永和,实际上都节制不了原先同自己地位相仿的将领,广东的局势从此逆转。永历三年底,战争形势急转直下,粤北南雄州、韶州相继失守,广州告急。此时的肇庆已风声鹤唳,人心惶惶,老百姓开始纷纷逃难。

永历四年(顺治七年,1650年)正月瞿式耜、张同敞在桂林被孔有德俘获,后二人坚贞不屈,被杀。清军重新占领湖广,其他刚刚收复的失地也相继丢掉。

▲朱由榔的逃难路线。

被杀殉国

原来张献忠大西朝廷的将领孙可望与李定国等,在张献忠兵败后率大西军余部南下攻占云贵一带,后改投永历政权,以武力挟制永历朝廷。永历五年(顺治八年,1650年)冬,朱由榔被孙可望以武力胁迫到安龙府(今贵州安龙布依族苗族自治县)。随着明军的不断失利,朱由榔由黔入滇,继而流亡缅甸,再也没能回到肇庆。

永历十六年(康熙元年,1662年)四月十五日,朱由榔被吴三桂绞杀于昆明。据记载,行刑前吴三挂主张拖出去砍头,满洲将领不赞成,爱星阿说:“永历尝为中国之君,今若斩首,未免太惨,仍当赐以自尽,始为得体”;安南将军卓罗也说:“一死而已,彼亦曾为君,全其首领可也。”于是,把朱由榔父子抬到门首小庙内,用弓弦勒死

同年,郑成功收复台湾,至永历三十七年(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十二月郑克塽降清止,在台湾一直使用永历年号

▲明永历帝殉国处碑,现存昆明华山西路。

1911年,云南革命党人举行“重九起义”,推翻了清王朝。都督蔡锷在永历帝遇害的地点竖立了一块纪念碑。碑文为“明永历帝殉国处,民国元年季冬元下浣,三迤士民恭建”。

永历帝在肇庆

虽然南明王朝驻扎在肇庆的时间不长,加起来只有将近两年的时间,但在当其时南方众多地区中,南明永历政权为何会选择建立在肇庆?

具体来说,原因有三。其一,随着弘光政权、隆武政权、鲁王监国、绍武政权相继灭亡,南明复兴的希望落在与崇祯血缘关系最近的朱由榔身上,这是历史的偶然性。其二,沿袭桂王的朱由榔当时正处于梧州,梧州紧靠肇庆,这是又历史的偶然性。其三,肇庆又是两广总督府,是两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是历史的必然性。

那永历朝廷又为何三进三出肇庆,而非久驻呢?朱由榔被大臣在肇庆拥立为监国是出于形势所逼,当时最有权势的大臣是两广总督丁魁楚,而两广总督府恰在肇庆;从梧州返回肇庆称帝是为了与在广州称帝的绍武政权抗行;后来又从南宁返回肇庆,这是为了照顾永历朝廷中两个党派的利益,是妥协的产物。

▲肇庆府城中的永明宫。

在晚明的最后几十年中,南明政权曾希望借助于天主教的力量,永历朝廷曾多次派人去澳门搬兵求援,王太后曾经直接向罗马教廷派遣使节,这在中国历史中是非常罕见的。为了感谢传教士,1648年永历帝家族皆入教,其嫡母王太后、妻子王皇后、太子慈炫都进行过洗礼,但永历帝本人则并未受洗。

永历帝在肇庆曾封郑成功为延平郡王,赐其武职授一品,文职设六部权力。永历三年(顺治六年,1649年)十二月还在肇庆开科取士。

▲永历朝廷在肇庆曾开铸“永历通宝”钱。

▲七星岩摩崖石刻中的永历年间碑刻。

▲鼎湖山上通往庆云寺的山道,为朱由榔为方便母后礼佛而修筑。

完。(讲座全长2小时,本文有节选)

西江风”讲座

“西江风”系列人文社科讲座由肇庆市社会科学普及协会、端州图书馆共同主办,至今已举办十七期。有意参加讲座的市民,可关注端州图书馆有关日程安排,或通过“端州发布”公众号阅读讲座精华内容。

加载全文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