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融合全球调研④|哈工大的小卫星“奔月”了!来看“技术牛”如何转化成果?

南方+ 记者

5月21日5时28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的“龙江一号”“龙江二号”两颗月球轨道编队超长波天文观测微卫星,同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鹊桥”号中继星一起,由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哈工大成为世界上首个把微小型探测器发往月球轨道的高校。

立足航天、服务国防、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这是哈工大的办学定位。哈工大积极推动产学深度融合,在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土木建筑、新一代信息技术、能源动力、资源环境等产业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成果转化工作。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园。

在去年举行的首届科交会上,哈工大与惠州市政府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去年10月,双方签约共建哈工大国际教育科研基地,这是一个以科技创新为主导、以人才培养为支撑、以产业孵化为拓展的一体化创新平台,落户于潼湖生态智慧区。

近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科交会深调研全媒体报道小组来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走进哈工大校园实地了解该校如何推进产学深度融合,同时走进哈工大机器人集团(HRG)进行采访,该集团形成了专注于机器人行业的“成果转化平台经济模式”,让好技术转化为好产品好产业。

专利授权量连续两年居全国高校第2位

五月,又是一年丁香花盛开的时节,漫步在哈工大校园,空气中弥漫着淡雅的香气。“哈工大人喜欢丁香,哈工大人也像丁香。”哈工大新闻网一篇文章写到:“无数哈工大人,也将丁香精神注入生活。他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看似柔弱,却坚强如钢。”

最近公布的一组数据体现了哈工大人的实力。根据日前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2017年度报告》,2017年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占据前十位的高校中,哈工大以1576件专利授权名列第二,哈工大已经连续两年位居全国高校第2位。此外,去年,哈工大有6项发明专利获中国专利优秀奖,发明专利获奖数量与清华大学并列全国高校第1位。

哈工大去年被列入“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名单。该校现有9个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6个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哈工大共有17个学科位列A类,学科优秀率(A类学科占授权学科的比例)位列全国第六位,A类学科数量位列全国第八位,工科A类数量位列全国第二位。

哈工大不断提高学术研究水平、科研创新能力和科研竞争力,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原创性科研成果,特别是在航天、机器人、小卫星、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

▲视频带你看哈工大机器人集团。

成立相关研究院填补转化“中间地带”

在拥有雄厚教学科研实力的基础上,如何推进产学研合作?哈工大积极探索大学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模式与机制体制,立足“学”“研”优势,双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产”,特别是学校与政府合作,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与产业集团,打造创新创业平台。

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展厅内展示了多款机器人。

据哈工大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路忠峰介绍,哈工大通过学校和政府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面向区域开展技术转移,打造产业集团面向行业开展技术转移,此外还发挥哈工大工科特色,依托优秀的科研队伍,以学校齐备的科研平台为载体,面向企业积极开展技术服务等。

路忠峰说,目前哈工大形成以学校本部为技术源头,产业技术研究院为技术辐射节点的覆盖全国的技术转移网络。产业技术研究院采取市场化的经营模式,它处于成果转化中间地带,快速地将科技成果形成产品并推向市场。目前哈工大已经成立数家产业技术研究院,转化一大批技术成果,孵化成立不少企业。

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经黑龙江省政府批准,依托哈工大成立了黑龙江省工业技术研究院,该研究院促进以哈工大为代表的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在黑龙江的转化和产业化,填补科技成果与产业化中间地带的平台,实现“政产学研用”创新资源深度融合。

哈工大机器人集团机器人展示。

依托先进技术打造“机器人梦工厂”

“观众朋友们好,我是威尔,来自哈工大机器人集团。”还记得去年科交会展会门口那台迎宾机器人吗?它是哈工大机器人集团研发的智能机器人。“威尔”的“家”位于哈尔滨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旁边是正在建设的哈尔滨地铁1号线三期工程。

走进哈工大机器人集团(HRG),犹如走进“机器人梦工厂”,别具特色的厂房里,上演着“机器人总动员”,这里展示有各类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该集团目前拥有20余类、100余种机器人及相关产品。

令人想不到的是,三年多前这里还是一处旧厂房。哈工大机器人集团于2014年12月成立,由黑龙江省政府、哈尔滨市政府和哈工大联合创建。

哈工大机器人集团机器人展示。

前几年,机器人行业的发展迎来风口,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副总裁蔡德章说,集团的成立抓住了行业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集团背后依托哈工大在机器人技术研究方面的领先地位。

哈工大是我国最早开展机器人技术研究的高校之一,依托学校建设了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创造了弧焊、点焊等国内机器人领域的第一。依托哈工大强大机器人技术研究实力,通过成立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实现了技术和人才力量的有效整合,对科技成果进行转化,实现产业化、集团化运营,改变了过去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零散化,很难对产业形成拉动作用等弊端。

哈工大机器人集团生产调试区。

打通“创新创业产业”联动发展业务链条

哈工大机器人集团犹如是机器人行业的一匹“黑马”,短短三年多时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如今已经进入中国机器人行业第一梯队。背后的秘诀在哪?

蔡德章告诉记者,哈工大机器人集团成立之初就承担着双重任务:产业和平台,即产品技术市场拓展和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完善,形成了以产业集团为组织形式,以产业投资和产业孵化服务为工具,以聚合产业发展资源为特色,以高端技术和高端人才为核心竞争力,以科技成果转化为主要任务和重要利润来源,以产业链整体运营和整体进步为目标的专注于机器人行业的“成果转化平台经济模式”,又称为HRG模式。

这一模式搭建了创新、创业、产业三大平台,打通了“创新创业产业”联动发展的业务链条,解决了“项目从哪里来”、“项目如何孵化”、“项目到哪里去”等关键问题。

蔡德章说,依托这一模式,集团形成了自己的产业生态圈,为科技成果转化搭建了一个良好创业生态,生态圈内产业项目、人才、技术及产品不断聚集。该集团已经在多个领域培育出40余个技术和市场潜力突出的科技创新企业,多个项目在很短的时间实现产业化,部分企业在短时间内已成为行业细分龙头。目前该集团申报专利超800项,授权专利近400项。

哈工大与惠州“联姻”共建哈工大国际教育科研基地,而哈工大机器人集团与惠城区“联姻”,在惠城区投资建设“哈工大机器人智谷(惠州)”项目,该项目将培育机器人产业创新企业,打造机器人产业的创新中心。

【记者】罗锐 发自哈尔滨

【摄影摄像】梁维春 发自哈尔滨

编辑 糜朝霞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