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第二届中国科交会将在惠州开始举行,探讨高校成果转化和产学深度融合。
放眼全球,作为科技发达的世界制造强国,德国又是如何促进高校创新和成果转化的?
近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科交会深调研全媒体报道小组带着这个话题,来到德国科隆、曼海姆、达姆施塔特等城市,深入采访了一批高校科研机构、知识产权管理公司和科技园公司。
5.5亿欧元专项计划
促进德国高校创新和成果转化
根据德国联邦教育和研究部(BMBF)披露的信息,德国的高科技战略已明确提出,创新是促进经济繁荣、保障就业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要推动德国成为全球创新的引领者。
目前,德国正在加强工业创新领域的活力,并计划利用部分关键技术方面的优势促进工业的大发展,比如在微电子和电池技术领域。另一方面,德国还在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扶持,通过提供融资便利和其他科技服务,增加创新型初创企业的数量。
在此过程中,德国提出,必须战略性地扩大高校与企业、社会各界的合作,促进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技术成果转移。这种合作不是仅限于德国,而是在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在一些国际前沿的研究和项目方面。
为了促进高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德国推出了名为“高校创新”的资助计划,它特别针对中小型大学和科技应用型大学。到2027年为至,它将提供5.5亿欧元的资金扶持,由联邦政府和申请机构所在州按9比1的比例提供。
在这些资金里面,至少有一半将拨给与应用科学密切相关的大学,大学联盟也可以提交申请资金。单个大学每年可申请的资助最高200万欧元,大学联盟每年可申请高达300万欧元的资助。
某一个地区的私营企业、教育和研究机构和非营利性组织及协会,可向大学或大学联盟提出联合申请。在联合申请的情况下,至少70%的资金必须分配给大学。在提交申请的时候,大学要列出该研究与商业和社会互动的路径,包括它们的创意、知识和成果转化方式等。
同时,德国联邦教育和研究部还有其他类似的资助项目,以鼓励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围绕产业需求从事协同创新,并提供数额不等的资金支持。
德国联邦教育和研究部还着眼于全球,选择在一些高技术战略领域与相关国家建立长期合作。这一方面是为德国未来发展提供科学和经济上的动力,同时也为了应对一些全球性的挑战。
成果怎么转化?
专业人员指导,一年管理700个专利
在这样的战略之下,高校和科研机构产生了很多技术成果。但这些单位的研究人员专注于自身领域,多半对市场和企业需求不太熟悉,常常导致成果难以转化。怎样帮助他们把技术成果“推销”到市场,实现它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德国Ascenion公司走了一条比较独特的道路。
该公司CEO、曾任欧洲技术经纪人协会主席的Stein博士介绍,公司成立于2001年,建立在德国生命科学基金会的基础上,目前和欧洲的27个研究中心以及3个大学合作。
专业性是它最大的特点。一方面体现在,公司主要负责管理这30个单位的研究成果,而且仅仅专注于生命科学领域。另一方面,在现有的约40名工作人员中,除了一半是专业律师,还有一半是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
和有些知识产权公司只是简单地帮助高校申请专利不同,这些技术人员来自大企业,专门从事技术销售和专利指导,能够对高校既有的成果提出再改进的专业建议。比如,有的高校产生了技术成果,但还不能满足企业需求。由于这些技术人员熟悉技术和市场两个板块,这时便可对其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使之最终符合企业需求,从而实现成果的转化。
这不仅提高了高校的成果转化比例,而且使学校科技人员得以专心搞科研,不必分心跑企业和市场。总体来看,由于有了类似Ascenion这样的专业化技术转移公司,在德国高校成果转化的链条上,高校、企业、中介公司分工明确,大大提高了转化的效率。
Stein介绍,按最近这些年的情况,公司一年大概管理700个专利项目,每年能把其中约100个专利卖出去。在与上述30个服务对象达成合作之后,不管有没有为它们卖出专利,对方都会按一定比例支付该公司一笔基础费用,相当于保底费。
如果卖了专利,该公司可以获得约25%的收益。此外,公司每年还会依托一部分技术,联合其他投资方成立1—3家企业,该公司以占股的形式获得收益,现已在20多家企业里面占有股份。通过这种模式,Ascenion公司、30家服务单位以及相应的企业都通过成果转化获益。
产学怎么对接?
智能制造联盟为产学合作搭建平台
高校成果需要转化,企业也需要高校成果。那么,企业一旦有技术难题,如何准确地找到对应的高校研究团队?在曼海姆,记者了解到,当地通过产业联盟和协会的形式,把相关领域的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整合到相应的平台,促使成员更直接地交流和解决问题。
当地智能制造联盟董事会成员Angar先生介绍,由于曼海姆是一个以制造业为主的城市,聚集了很多这方面的企业,当然也产生了制造领域的技术需求。为了促进该市制造业的长期发展,2016年,在市政府的提议之下成立了联盟。现在有50多家成员,包括多所高校、大型企业和部分中小型企业。
在该联盟的高校成员里面,曼海姆大学、曼海姆技术大学、曼海姆双元制大学等由于在经济学、生物技术、制造专业等领域实力强,从而成为最重要的几个高校,它们几乎都与联盟企业形成了合作关系。
在平时,联盟会经常组织各类活动促进成员之间的交流。比如,每年会组织两到三次大型主题活动,如果大学教授或者研发团队在相应的主题方面有新创意,企业也觉得好,双方就会直接合作。虽然联盟也有虚拟的交流平台,但它更注重成员之间的线下交流,这也是接触产业和技术前沿的比较快捷的路线。根据去年底的统计,联盟已有24个项目达成合作,涉及金额约2500万欧元。所以,通过这个平台,企业和高校之间可以直接而精准地实现对接。
近年来,从德国联邦到州政府,都在促进企业和高校的联合研发活动,并推出了国家创新计划和中小企业创新计划等多个扶持计划。因此,德国企业和高校合作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更容易申请到政府的扶持项目。其中有一种项目,参与的高校科研人员将由国家支付工资,企业则可得到50%的资金扶持。但前提必须是,该项目要以有较高价值的研发为目的,由高校协助企业完成,产生技术成果之后所有权归企业。
曼海姆MAFINEX科技园的MM自动化公司总经理Hermann介绍,与高校的合作使公司效率提高了70%。
▲Hermann介绍产品。
孵化企业多少?
8个科技园初创企业几乎都来自高校
目前,MAFINEX入孵的企业有60个。而在曼海姆,类似的科技园总共有8个。曼海姆创新创业孵化中心总经理Sommer介绍,由于这里聚集了10余所高校和一些大企业及初创企业,市政府希望曼海姆未来在科技和科技产业方面成为领先的城市,因此将它的目标定位为创新城市。
▲专访曼海姆市企业孵化中心总经理Christian Sommer。
科技园由政府投资,能得到多方面的扶持,但它们的发展动力更多地来自于高校。在这个区域40公里之内,有曼海姆大学、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海德堡大学等一批优秀大学。这8个园区近年来大约孵化了700家企业,几乎全部来自这些高校的创新创业项目。
比如,很多学生从高校带着技术来这里成立企业,在园区的扶持下逐步发展壮大。曼海姆大学在德国经济专业最有名,很多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有创意,但缺乏技术和工程方面的团队成员。他们一旦入孵科技园,园区就会帮助寻找相关的专业人士或创业者,并将其组织到一起洽谈合作。另一方面,园区会提供完善的硬件服务,包括办公室、上网设备、生活设施等,使他们安心创业。
▲专访Hermann。
Sommer介绍,在曼海姆,基本上每个高校都和企业有多种形式的合作。比如,企业给学校成立一个基金会,增加一些教育和科研的项目,或者讨论企业发展战略的研讨活动等。当然,还有很多联合科研和技术成果的转移合作。
他认为,企业和高校的合作今后只会更多,未来曼海姆的经济要依靠现在的这些初创企业来支撑,而且更趋向于创新和数字化经济。因此,产学之间的这种紧密合作对曼海姆城市的的发展显得非常重要。
【记者】刘光明宝 余嘉敏 发自德国
【后期】梁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