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来每个春节,澳门特首崔世安都回这个村庄派利是|五邑名人故里

五邑故事
+ 订阅

崔嘉亨,位于新会区双水镇南面的沙路,一个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岭南村庄,繁衍至今只有150多名常住人口,平日里鲜有外人到来。不过,在不断走出去谋生的崔家人中,也有不少杰出人物,澳门特首崔世安一脉就是例子。

在新会退休干部崔基荣和沙路村委委员崔永进的带领下,南方+记者走进崔嘉亨村,探寻崔世安在故乡留下的踪迹。

2009年8月16日,时任澳门文化司司长、澳门特区特首的候选人崔世安先生(居中蓝衣者)回乡拜祖。

任命特首后回乡祭祖,宴请乡亲

站在崔嘉亨的牌坊前,进村必须先拐一个大转弯,否则难以窥见村子的任何景象。

这个600多年的村子,规模并不大,村道连大巴都进不来。在2009年8月崔世安当选澳门特首至12月澳门回归纪念日这段时间,崔嘉亨成了旅游景点,周末时停在村口外的大巴排成了长龙,场面十分壮观。

各地崔氏前来庆贺崔世安当选澳门特首。资料图片

进村后,一条水泥路直通村里的祠堂,崔世安家族捐款修葺的养善崔公祠、德胜文化室就坐落于此。

据崔永进回忆,1990年,崔世安一家从澳门回到村里,看到村文化室的窗户玻璃破了,两兄弟就捐赠了一笔钱,进行维修,修复后的文化室用他们父亲崔德胜的名字进行命名。

修缮后的祠堂和文化室给当地的村民的茶余饭后带来了好出处。如今,这里成了小孩子的乐园,村里的无论大小宴会都可以来到这里进行。

2009年8月10日,崔世安被任命为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三任行政长官。6天之后,8月16日,崔世安回乡祭祖,宴请众乡亲。那段时间,各地崔氏纷纷来贺,各地游客纷至沓来。“本来以为可以在村里搞点旅游经济的,想不到热闹期一过,现在基本没有什么人来了。”崔永进说。

2009年8月16日,崔世安(右一)回乡。资料图片

“时至今日,全村住了不到150人,很多年轻人外出工作,只余下100多名上年纪的老人家及小孩子。”崔永进说,崔嘉亨村就像一个蜂巢,无数的蜂从这里飞出去,成为各路精英,但这里却总维持200人左右的规模,建村数百年皆如此。

崔氏出自姜姓,祠堂挂姜子牙像

“崔嘉亨的族谱旧时遭毁,1997年,在增城崔氏的族谱中找到了自己的宗枝情况。” 新会退休干部崔基荣告诉记者,崔嘉亨崔氏是广东文化名人、南宋右丞相崔与之的后代。

崔与之,字正子,号菊坡,广东增城中新坑背崔屋村人。他在南宋绍熙4年中进士,成为广东由太学取士的第一人,其开创的“菊坡学派”是岭南历史上第一个学术流派。崔与之为官47年,在宋光宗、宁宗、理宋三朝历任县、州、府、路、中枢各级职官。

“南宋拜名相承先启后,澳门膺特首继往开来”,这首南海沙头崔氏宗亲送给新会崔嘉亨村,祝贺崔世安当选的对联,道尽新会崔氏一族的辉煌。

崔基荣告诉记者,崔嘉亨崔氏的祖宗崔振宗公,是元朝举人,从增城迁到新会定居,任新会儒学教谕。“崔振宗是崔与之的五世孙,教谕相当于一县之最高教育机关”,崔振宗年老之后,4个儿子从会城分迁出去,三子、四子于明朝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定居崔嘉亨。

不过,崔嘉亨原来不叫这名,这里原是赵家村,为三江赵氏一族居住。后来,赵氏一族迁走,加上村子位于水坑尾,该村便改名为“崔家坑”。民国期间,村里一位私塾老师为其美名为“崔嘉亨”。

走进养善崔公祠,里面供奉的祖先并不是崔与之。据村里老人回忆,当年由澳门崔氏家族修葺养善崔公祠时,村民曾与崔德祺商量祠堂中以何人作为祖先画像,首先想到就是崔与之,后经研究崔氏出自姜姓,应为姜子牙后代,所以挂了姜子牙像。

崔家祠堂里供奉的是先祖姜子牙的画像。杨兴乐 摄

初七回乡共聚情谊,给老幼派利是

崔嘉亨村村口,有一个七八米高的牌坊。牌坊两侧的对联“嘉瑞应贤才凯歌百代,亨里颂赤子德泽千秋”,巧妙地将村名“嘉亨”嵌入了其中。牌坊的左侧有一株高大的木棉,木棉树下有一个小亭,亭内石碑上记录了崔德祺对家乡的贡献:上世纪50年代捐资改建沙路小学,上世纪80年代偕子侄回乡,先后资助兴建崔嘉亨水泥道路、护村石堤、村门牌楼、修建会堂、兴建村办公大楼及自来水工程……

以崔德祺为首的澳门崔氏家族后人,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开始返乡。上世纪80年代后,崔世安随同叔父崔德祺一起返乡,并向60岁以上的长者派利市。

80年代初崔德祺先生(前排左二)一行回乡。

这十几年来,大年初七,崔嘉亨村都是人头攒动,喜气洋洋。这一天,崔世安携家人回到家乡拜年了,与村民们共聚情谊,共贺新春。期间,崔氏家族成员还向村内的老人和小孩派发新年利是和贺年糖果礼品,祝愿乡亲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崔家没有忘记家乡的乡亲父老,他们因为扶危济困,到今天仍赢得乡亲的赞誉。”在村民记忆中,每次回来祭祖,崔家就都会捐一笔钱用于祠堂、文化室、村道的修缮,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在养善崔公祠第二次重修碑记中,记载了崔世昌和崔世安两兄弟先后捐资兴建崔嘉亨村公园凉亭、文化室、水泥村道、篮球场等,还捐资20万全面修缮祠堂。

崔世安家族捐款修葺的养善崔公祠、德胜文化室连在一起。杨兴乐 摄

何时、为何搬离村庄,还是个迷

虽然认了姜子牙是祖宗,也被崔氏宗亲证为崔与之后人,但崔世安家族何时、为何从这里搬出去,仍然没有确凿的答案。崔永进告诉记者,崔德祺也是听父辈说到自己的家乡,才于上世纪50年代回来这里寻根的。

崔世安的堂弟崔世平曾向媒体这样描述他们家族离开家乡的原因:“那是个非常贫困的村庄,有一天我们的高祖父就想:出去碰碰运气,看看会怎样?于是他们就这样来到了澳门……”

【记者】杨兴乐

扫码进群,与南方日报、南方+记者面对面沟通,第一时间了解江门权威资讯!

编辑 黄绍侦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