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配科技,教育接地气!关于人文特色,广东这所理工科大学有新探索

广东教育头条
+ 订阅

人文主动牵手科技,构建教育新形态

5月19日,一场非典型的学术论坛在南方科技大学举行,到场的专家领域各不相同:计算机、文学、人工智能、语言学、情感计算、亚文化、自动化、传媒、智能语义挖掘、金融……不同学科专家聚在一起,共同讨论人工智能时代的技术与伦理命题。

“这是一场不多见、跨界混搭的学术对话!”论坛的发起人是南方科技大学人文中心主任陈跃红。2年多来,陈跃红和他的同事们在理工科高校南科大,迅速办起了覆盖全校100多门的人文、社科和艺术教育课程。他们还主动推动人文与科技的碰撞融合,办起多个跨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搭建语言数据库,吸引了不少国内外文理科的专家学者的加入。

近年来,大学迎来要求高质量快发展的机遇,尤其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的理工科更是高歌猛进,相较之下文科不时遇冷,甚至有人跳出来呼吁“不可忽视人文教育”;同时,在国内外相当数量的理工科大学里,开通识课、办文科学院的探索也没有止步,但效果却不甚理想。而在此时,南科大正在摸索一条人文教育的新道路。

拥抱科技开展特色人文研究

来到南科大荔园的一栋教学楼下,人文中心空间与媒体实验室的标牌醒目突出,计算机系大四学生许秋斌正在里面忙着为一场艺术展览做最后的布置。“主修计算机,又能深度参与人文艺术活动,我觉得非常有意义。”

而在隔壁,是一间名为“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的实验室,科幻文学、VR技术、3D打印,海洋地质等元素融合在一起,探秘人类想象力的深度。不远处,还有一间“文化遗产实验室”,里面安放着从河南安阳运来的商代车马坑。“南科大正在开始探索与理工科紧密相关的特色人文研究。”陈跃红介绍说。

在2016年来南科大前,陈跃红曾经是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这位长期从事“纯学术”中文研究的学者,这两年“风格”大变,正深入学习算法,关注人工智能,甚至已经能与相关专家无障碍研讨。

“像在北大中文系这样的‘头牌’文科院系里,有厚重的历史积淀和强大的传统惯性,传承和守正的责任和学术价值重大。”陈跃红说,“换句话说,要改革创新就不那么容易了。”

来到南科大,一切从零开始,构建一种全新的人文教育形态,他和南科大目标一致,就是要办小而精、富有理工特色的人文教育。他说:“我们一开始就并没有打算开设传统的文史哲本科专业,而是想集中优秀师资和学术精力,为全体理工科学生提供一流的人文教育,人文拥抱科技,实施文理工学科交叉,开展具有理工整合特色的新人文研究。”

于是近两年来,来自国内外哈佛、北大、人大、北师大、社科院、华盛顿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院校的一批专家学者加入南科大人文中心的队伍,还引进一批国内外著名学者担任兼职教授,开设一系列课程,满足全校4000多名学生学习。

先以科幻文学激起理工科师生热情

“特色的人文研究,具体说就是推动人文与高科技和世界前沿学术相结合,这不太容易,但总得有人先吃这个螃蟹。”陈跃红说,首先,南科大以经典阐释、科幻文学、创意写作、艺术设计等作为切入点,成功激发起理工科师生的参与热情。还聘请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创始人之一,国内第一个科幻博士生导师吴岩入职主持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2017年底迅速启动开展广东高水平理工大学项目——基于世界科幻革新背景下的中国科幻文学发展和产业化研究。

同时启动的还有科技汉语和语言系统应用的研究。南科大计划把人工智能、数据库与汉语方言研究结合,已经聘请国内著名方言语音研究专家李蓝教授,推动展开大型警用方言语音数据库建设,正在整合广东话、西南方言、两湖方言的大型数据。

此外,南科大还率先组织团队开展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文化研究,并借鉴麻省理工学院经验,尝试搭建高科技的空间与媒体实验室。前者由陈跃红本人领衔并邀请来自江苏、北京的学者一起主持研究,后者的主持人是先后毕业自北大、芝加哥和哈佛的唐克杨教授。

一流理工科大学须有一流人文教育

“之所以要做这些,是因为一流理工科大学必须要有一流的人文教育。”陈跃红说。现在不少学校开展人文通识课,认为理工科学生只需接受些文科的熏陶就是所谓人文教育。“人文教育不是理工科的附属,不是打点营养针,上点营养课。通识教育本质是需要文理科双向的打通。理工科专业方向的学生需要人文通识,文科的学生又何尝不需要理工科的通识?”

目前一些理工科大学兴办文科,直接复制综合大学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等传统院系的学科架构,自己招收文科学生进行专业培养。对此,陈跃红表示,理工科大学办文科的目的是把最优秀的课程、最好的师资去覆盖全体理工科学生,让他们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接受最好的人文教育。“理工科大学仿照综合大学办自己的文科本科专业教育,重心向内,就难以满足大多数理工科学生的需求,而这样办起来的文科专业教育,也较难去与有深厚积淀的综合大学文科院系竞争。”

“尤其应该意识到,我们今天已经走到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文教育语境中,人文教育的目的已经不仅仅是一般的人文熏陶和素质通识。一个理工科学生要成为引领时代的创新型人才,就必须要了解什么是人类精神最深层的需求,要有人文精神的创造性灵魂,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明白进行创新和一切创造性劳动的意义所在。”陈跃红说,同时,传统人文学科的学者们也必须考虑,如何在做好文化传承的同时,让人文拥抱科技、拥抱社会,用更接地气的方式,为这个时代作出更大的贡献。

【记者】姚瑶

【校对】曹柏英

编辑 姚昱旸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