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的香港中文大学校园比往常热闹许多。这天是一年一度的“中大创业日”,从2015年首次举办以来,至今已连续举办四年。
▲“中大创业日”现场。
在这座地处新界山区,显得有些“遗世独立”的校园,产学融合转化是学校师生与社会最为深刻的连接方式。
一年前,在首届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以下简称“科交会”)举办前夕,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报道组来到香港中文大学,探寻这所每年有100多项专利获批,知识产权收入高达3870万港元的高校之创新密码。
今年5月,报道组再次回访发现,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以香港中文大学为代表的香港高校对于两地产学融合的路径已有了新的思考和探索,同时,在参加首届科交会的经验启发下,香港中文大学正在把科研成果转化的重心转移到广东,以谋求与惠州等其他大湾区城市的全新合作模式。
▲航拍香港中文大学校园。
创业冠军是这样培养的
“12345678,你看,系统可以识别出来是我!”在镜头面前,回校参加中大创业日创业比赛的16届毕业生李亚桐显得有些兴奋。两年前参加这个活动时,他还是这里的在读学生,即将毕业,对未来有着雄心勃勃的设想。
香港中文大学的产学研转化试验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如今,在早期创新创业意识萌发生长的基础上,这所大学正在将更多的目光投向创业教育——2017年,香港中文大学率先推出了全港首个创业创新副修课程,提供跨领域、跨学科的创业理念教育,首届招收了80名学生。
在李亚桐看来,正是学校热烈的创业氛围激发了他的创业初衷。2016年6月从香港中文大学毕业后,他就联同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博士陈东鹏等人创办了深圳市声扬科技有限公司(VoiceAI Technologies Co., Ltd,以下简称VoiceAI),主攻语音识别技术领域。
两年后的VoiceAI已是一家初具规模的人工智能公司,由这一公司提供的声纹识别技术,刚刚在距离中国海南1200海里外的印度尼西亚得到应用,将覆盖250万人印尼离退休人员。“这可以说是VoiceAI创办不到两年以来最值得称道的成就。”李亚桐说。
5月12日,好消息传来——VoiceAI最终夺得创业比赛的冠军,并被授予“杰出方案奖”。此外,VoiceAI还在这次创业日中获得融资机会,与香港知名投资机构时富投资集团签订了合作备忘录。“我们相信语音将会成为通往未来智慧世界的大门”(We believe that voice will be the gate to the intelligent world in future),在比赛结束后写给记者的邮件中,李亚桐如是说。
在这里,一年诞生两家“独角兽”
2016年以前,香港没有一家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初创企业,被诟病为”缺乏‘独角兽’的金融中心”。
直至2017年,邻近香港中文大学的香港科学园诞生了第一家“独角兽”企业——商汤科技(SENSETIME,以下简称“商汤”),而商汤正是由香港中文大学咨询工程系教授汤晓鸥与研究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专业10届学生徐立等人联合创办,主要从事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分析行业的人脸识别、无人驾驶及医疗影像解决方案。
今年3月发布的《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中,香港共有4家企业上榜,其中,商汤以25亿美元估值排在全榜单的第42位。与位居榜首的蚂蚁金服、滴滴出行等估值超过500亿美元的“超级独角兽”相比,成立于2014年的商汤实力并不算强大,却是为数极少、孵化于高校的科创企业,并且仅用了两年半时间就跻身“独角兽”行列。
商汤的诞生和成长既得益于香港中文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又受惠于香港特区政府对青年创新创业的扶持政策。2015年11月20日,香港特区政府专门成立了创新及科技局(以下简称“创科局”)。今年4月,香港又成立政策创新与统筹办事处(以下简称“创新办”)。据统计,在2015年到2016年的一年间,香港初创企业总数增长了24%,众创空间数量也增长到48家。
没有被统计在列的另一家“独角兽”是专注癌症早期检测的GRAIL。尽管总部位于美国旧金山,GRAIL所依赖的核心技术之一却来自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卢煜明教授创立的Cirina。2017年,GRAIL宣布与Cirina合并,卢煜明被任命为GRAIL的科研共同创办人,GRAIL于同年的B轮融资中获得9亿美元投资,总计融资超过10亿美元,正式成为一只“独角兽”。
▲香港中文大学研究及知识转移处处长李志明博士接受记者专访。
在今年的创业日讲演活动中,香港中文大学研究及知识转移服务处处长李志明再次提起了这两家诞生于香港中文大学的“独角兽”,“香港作为全球高校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一旦基础研究得到有效转化,将会成就一股很强大的新生科技力量”,李志明说。
截至2017年,香港的独角兽企业数量已经增长到4家。
▲香港中文大学研究及知识转移处处长李志明博士接受记者专访。
首届科交会启发了产学融合新探索
尽管总部依然位于香港,商汤近两年来已与众多内地高校院所和企业建立了合作。和商汤一样,越来越多孵化于香港高校的初创企业选择内地作为创业版图扩大的据点。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广东成为他们更加青睐的落脚地。
一年前,香港中文大学研究及知识转移服务处主任何居理带领21个科研团队来到惠州,参加了首届科交会。虽然这些项目并没有随即落地,但在科交会期间与内地高校和企业的交流中,何居理萌生了一个新的想法——“过去,我们学校在深圳设立了校区,是希望把在香港中文大学本部孵化的项目在深圳进行转化。但是,参加了去年的科交会以后,我们意识到借助内地高校的科研力量,深圳校区也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孵化基地。”从去年开始,香港中文大学研究及知识转移服务处开始着手将下属的孵化中心部分机构搬迁到深圳校区。
在产学研转化领域,探索与内地全新合作模式的香港高校并非仅有香港中文大学一所。今年2月,惠州市政府与香港城市大学签署合作备忘录,这意味着香港城市大学将在惠州建设占地面积约1000亩的校园,成为继香港浸会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之后,第三所在广东办学的香港高校。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群中的重要一环,惠州也正在重新寻找自己在大湾区时代的角色定位。日前,在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访问惠州时,惠州提出与香港共建港惠科技产业园,以推动“香港研发、惠州转化”。
“惠州的环境风光很好,这几年打造健康产业的步伐也在加快,这和中大(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可以形成很好的对接,相信我们的团队也很愿意在惠州发展。”李志明表示,目前香港到惠州的交通方式不算便利,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种情况可以得到很好的改善。
本届科交会,何居理又将带领8个初创团队来到惠州参加科交会,与上一次不同的是,此次他还将考察一些惠州当地的中医药企业。在去年参会时,他了解到惠州很重视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恰好我们学校也有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这大概会是我们最容易切入的合作点。”
【记者】廖钰娴 发自香港
【摄影/摄像】 梁维春 发自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