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清官”集体亮相!从古至今我们广东出了这么多好官

揭西发布
+ 订阅

为挖掘弘扬优秀传统廉政文化,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组织创作了“岭南清官”主题宣传画,作为第十二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予以发布,供各地各部门宣传使用。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即可进入下载页面。

吴隐之(?—四一四),濮阳鄄城(今山东菏泽)人,东晋著名廉吏,官至度支尚书。曾任广州刺史,期间惩贪官、禁贿赂,使官风有所好转。一生洁身自好,清俭不改,后代子孙继其遗风,把廉洁谨慎奉为家法。

张九龄(六七八—七四〇),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代名相、诗人。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忠耿尽职,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曾坚拒武惠妃的贿赂。诗风雅正冲淡,著有《望月怀远》等著名诗篇。主持开凿大庾岭路,被誉为“岭南第一人”。

韩愈(七六八—八二四),唐河阳(今河南孟州)人,祖籍昌黎(今河北昌黎)。唐贞元八年中进士。曾与柳宗元等发起古文运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因谏迎佛骨被贬潮州,虽短短数月,却一改当地文风民俗,韩山、韩江就是为纪念他而名。

刘瞻,连州(今清远连州)人,唐代贤相。才思敏捷、学识渊博,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在同昌公主病亡事件中冒死直谏,因而被贬。为人节俭,躬谦自守,家无余财,却能拒绝四方贿赂,是位难得的廉官。

刘禹锡(七七二—八四二),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官至监察御史。元和九年至十四年任连州刺史,勤廉守正,兴学重教,秉持“功利存乎人民”的为政准则,深得人民爱戴。所著千古名篇《陋室铭》是其高洁心志的写照。

包拯(九九九—一〇六二),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北宋名臣。政绩斐然,执法不避亲党,断狱刚直公正。曾任端州(今肇庆)知州,并写下“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的诗句自勉。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

余靖(一〇〇〇—一〇六四),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庆历“四谏”之一,官至工部尚书,一生为国竭智尽忠,三使契丹,两平蛮寇。为人资重刚劲,正直敢言,提出“清、公、勤、明、和、慎”从政六箴。韶关风采楼即为纪念他而建。

周敦颐(一〇一七—一〇七三),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宋代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世称濂溪先生。曾任广南东路(治所在广州)提点刑狱。名作《爱莲说》是其自身写照。

苏轼(一〇三七—一一〇一),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晚年被贬惠州、儋州。虽屡遭贬谪,不改其心。在惠州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名句。

崔与之(一一五八—一二四〇),广东增城(今广州市增城区)人。南宋名臣、诗人。官至观文殿大学士,曾任广东经略安抚使兼广州知府。一生淡泊名利,七辞参政知事,十三疏辞右丞相,是“菊坡学派”开创者,被尊为“粤词之祖”。

李昴英(一二〇〇—一二五七),广东番禺(今广州市)人。南宋名臣,广州史上第一位探花。曾任大宗正卿兼国史馆编修、龙阁阁待制、吏部侍郎等职。刚正不阿,不畏强御,直言敢谏,曾弹劾史嵩之、贾似道等权臣。

丘濬(一四二一—一四九五),广东琼山(今海南海口)人。明代政治家、思想家、经济学家和文学家。官至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被明孝宗御赐为“理学名臣”,被史学界誉为“有明一代文臣之宗”。《大学衍义补》是其经济治国思想集大成之作。一生清廉不苟取,四十年住在窄小的府第都不更换。

祁顺(一四三四—一四九七),字致和,号巽川,东莞人,明朝天顺四年进士。曾出使朝鲜,期间国王多次赠送给祁顺厚礼,坚辞不受。曾官江西左布政使,卒于任内。为官三十多年,死后无余财,皇帝钦赐“世守清白”牌匾。

李恺(一五一二—一五九二),福建惠安人。明嘉靖十一年中进士。曾任番禺县令、礼部稽勋司主事、兵部司驾司郎中、湖广按察副使。在番禺期间,以“廉干有材名”主持东莞抽分番舶事。为官清廉,外国商贾为感谢他,奉千金为其祝寿,却之不受,外商遂申请建却金亭以纪念。

海瑞(一五一四—一五八七),广东琼山(今海南海口)人。明代岭南著名清官。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禁止徇私受贿,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有“海青天”之誉。

周新,初名周志新,字日新,广东南海人,明代直臣。曾任大理寺评事、监察御史、云南按察使、浙江按察使。为官大公无私,以善决狱著称。

谢正蒙(一五六二—一六三一),广东惠来人。曾任广西灵川县知县、湖安县知县、监察御史等职。与张文献、海介忠、徐马石同列为“岭南四名臣”。朝廷称赞他“清廉天下冠”。

陈瑸(一六五六—一七一八),广东海康(今湛江雷州)人。清代进士。曾任福建巡抚、闽浙总督等。居官清廉,布衣素食。康熙帝赞其“清廉中之卓绝者”,与海瑞、丘濬合称“岭南三大清官”。

郑大进(一七〇九—一七八二),广东揭阳人。清代进士,官至直隶总督。为官力主革除积弊,关心民生,重视水利建设,颇有政绩。对乡里地界纠纷,能不偏私,以和为贵,让两村消除积怨,传为美谈。

颜希深(一七二九—一七八〇),广东连平人。曾任泰安、济南知府、山东督粮道等职。是“三十六字官箴”的发现者与传承者。为官清廉,爱惜民力。曾严格清查漕粮征收中弄虚作假、数目不实的行为,严肃处理贪污犯罪的官吏。其子颜检、孙颜伯焘都能恪守传承,形成“一门三世四巡抚,五部十省八花翎”的盛况。

林则徐(一七八五—一八五〇),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晚清杰出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民族英雄。曾任湖广总督等。自矢清廉,力主禁烟,严拒官商重赂,不畏外国强权,主持了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

林召棠(一七八六—一八七二),吴阳(今湛江吴川)人。清朝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曾任陕甘正主考,为国求才,秉公持正。为人尚气节,淡仕宦,重工农。晚年回乡,教书育人,造福桑梓。注重修身齐家,自撰《治家格言》以教训儿孙。

曾望颜(一七九〇—一八七〇),广东香山(今广东中山)人。历官光禄寺少卿、太常寺少卿、陕西巡抚、四川总督、内阁侍读学士。为官清正廉明,虽数经沉浮,终不改初心。中年后作有一联“立脚怕随流俗转,留心学到古人难”流传至今。

张之洞(一八三七—一九〇九),清道光年间生于贵州,清末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洋务派代表人物。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为晚清“四大名臣”。曾任两广总督等职,甲午战争之后重视兴办新式教育,曾在广州创办广雅书院。

孙中山(一八六六—一九二五),原名文,号逸仙,广东香山(今广东中山)人。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一生以革命为己任,立志救国救民,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来源:文明广东

加载全文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