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扶持一个亿,再出大招抢人的珠海能否引来新的雷军、董明珠?

珠三角观察
+ 订阅

昨晚,在珠海体育中心会场,董明珠当着数万格力人宣布,给格力人一人一套房,刷爆了很多人的朋友圈。

视频如下:

而就在几天前,横琴新区管委会对外发布《横琴新区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并给予优胜团队研发费无偿资助的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自今年起每年举办一届面向全球的创新创业大赛,每届评选出1支特级优胜团队,并资助100000000元无偿研发费用。

在人才争夺战日渐升温的背景下,频频出招的珠海风头一时无两,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我们还记得,26年前,珠海以百万元重奖科技人才,一跃成为年轻人向往的乐土,人才纷至沓来,其中包括雷军、董明珠等人。而现在,拿出大招争夺人才的珠海,还能不能再引来新的雷军、董明珠?

“珠海蓝”成为一张闪耀全国的名片。

1

全国最小经济特区的大战略

1980年8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一起成为中国首批经济特区。 面积仅有1711平方公里的珠海,是其中面积最小的一个。

因拒绝高污染的“三来一补”产业,环境优美,“珠海蓝”成为一张闪耀全国的名片。漫长的滨海公路,来自伶仃洋上的暖风,吸引了一批胸怀天地的“隐形冠军”在此修炼内功。

珠海欧比特,是全国首个进入卫星研制领域并开展商业运营的民营企业;珠海云洲智能,启动研发全球首艘无人船;国产全球最大的两栖飞机AG600也从这里翱翔天际⋯⋯走高质量发展道路,也注定珠海对人才的渴求更迫切。

上个月,“5年投67亿广纳英才”“人才先落户后就业”⋯⋯“珠海英才计划”瞬间引爆舆论,成为全国媒体、产业界瞩目的焦点。对于老珠海人而言,只不过是改革精神在新时空下的传承。 

26年前,珠海举行1991年度科技进步突出贡献奖励大会,三名特等奖获得者各获得总计近百万元,“珠海科技重奖”传遍大江南北,成为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代名词,珠海也一跃成为年轻人向往的乐土。

26年后,站在“二次创业”的发展起点,珠海深深意识到人才不足限制了珠海产业、创新的发展。

数据显示,珠海在校大学生逾10万人,规模在广东省内仅次于广州。但由于人才吸引力不足,珠海长期陷入“培养的人才大部分外流”的尴尬境地,不少大学生一毕业就跑往广深。人才不足已成为珠海“二次创业”的绊脚石。      

一家金融公司高管直言,产业基础不及广深,高薪也很难吸引高端人才来珠海。

上月出台的“珠海英才计划”,是珠海尝试重回人才竞争高地的最新努力,含金量之高不仅在珠海前所未有,激荡出的涟漪正在珠三角乃至全国不断扩散。

“人才是第一资源,珠海将成为人才的‘蓄水池’!” 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团队带头人”包晓军如是点评。

珠海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坦言,当下的珠海,比任何时候都渴望人才、需要人才,以珠三角地区最优的人才政策,加快吸引集聚海内外优秀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打造国际创新人才高地,推动珠海实现新一轮大发展。

面对全球新一轮的脑力大重组,各城市对人才的需求都空前强烈。

2

大湾区热下的人才争夺战

当前,中国经济从高速粗放型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面对全球新一轮的脑力大重组,各城市对人才的需求都空前强烈。城市人才新政出台一浪接着一浪。

无独珠海,粤港澳大湾区内的抢人大战也是如火如荼。

在广州,顶级人才可享千万住房补贴或200平米公寓;

在东莞,海外专家来东莞工作满30天,完成相应协议任务,即可补贴2万元生活补贴,企业单位和中介也分别有3万元、5000元引才补贴或奖励;

在惠州,为吸引紧缺人才,到当地工作可领10万安家费和26万购房补贴;

在佛山,大手笔设置“人才举荐”奖励机制,不光人才到佛山工作创业有奖励,引进人才的举荐者最高奖20万元⋯⋯

连一贯以人才高地著称的香港也已经坐不住,加入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近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宣布,将推出一项为期3年的“科技人才入境计划”, 为引入海外和内地科技人才实施快速处理安排。这一计划将于6月正式实施,为期三年。主要接纳BATJ企业员工、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类人才。

显然,香港这一计划是为了应对市场上科技人才的巨大缺口。就在下个月,珠海就将与香港在科技人才争夺领域“短兵相接”。

根据横琴新区管委会出台“暂行办法”,决定自今年起每年举办一届面向全球的创新创业大赛。每届评选出1支特级优胜团队,并给与1亿元研发费无偿资助。而首届大赛,就将于6月启动。

大赛重点选拔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人才, 重点支持取得先进创新成果、实现核心关键技术突破、具有良好产业化前景的创新创业团队。

我们梳理发现,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方面专业人才,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抢人标配。

在去年9月底广州《财富》全球论坛硅谷路演中,新能源、新能才产业已经被提升至与IAB(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产业“平起平坐”的高度。

不难发现,城市间“抢人大战”背后,指向的正是战略性新兴产业。

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

3

“小目标”背后的产业升级梦

漫步在横琴岛宝兴路的河岸边,人们能够望见对岸澳门鳞次栉比的建筑群。

一河之隔,横琴则以现代化的商业建筑,从全球汇聚而来的游客和创业者的繁荣景象,与对岸形成呼应。  

如果说特区,是一个时代赋予深圳、珠海的地位和使命。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包括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又充当起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 

三年前,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珠海横琴新区片区正式挂牌。

 “企业注册能不能像在港澳一样简便?”前来投资的澳门企业家一句话,催生了全国率先的商事登记改革,横琴企业入驻数量成几何级增长。

三年来,横琴实际落地310项制度创新成果,地区生产总值从2014年的68.03亿元增长到183.6亿元,年均增长39.23%;注册企业突破4.58万家,注册资本达2.4万亿元。在农庄寥落的荒岛,横琴书写了创新和开放的新篇章。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也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重大机遇。

能否实现产业升级、打造具有一定规模和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经济能否稳定增长的核心,也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担当与使命。

人才聚、城市兴、产业盛。“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产业机遇主要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例如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以及生物医药等。”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科研管理部主任高国力表示。  

三十八年前,深圳、珠海经济特区的设立,打开港澳资源流入内地快便捷通道;三年前,广东自贸区成立,横琴自贸区片区成为香港澳门同胞的创业乐园。

四十年波浪壮阔改革开放进程中,可以清晰看见珠海从特区到自贸片区,最终指向粤港澳大湾区的开放路径。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作为全国唯一一座陆路联通香港和澳门的珠海又将承担怎样新的历史使命?如何在新起点上推动“二次创业”,开创珠海发展新局面,为全国全省改革开放探路?

“1亿元小目标”背后,正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大湾区城市不断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构建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的生动实践。

小城珠海,正展示最美好的政策环境,恭候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出台。

撰文 :朱紫强    吴志远

策划:郑佳欣

编辑 朱紫强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