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瑞幸咖啡(luckin coffee)表示,近期在业务发展中遇到来自星巴克(Starbucks)的不正当竞争,就星巴克涉嫌垄断的行为,将向国家反垄断行政执法机构进行投诉,并向有关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瑞幸咖啡在致星巴克的公开信中表示,其目前业务发展遭遇了星巴克的不正当竞争手段:“第一,星巴克与很多物业签订的合同中存在排他性条款。即使还有闲置店铺也不允许其他‘咖啡’商家入驻;第二是要求供应商站队,停止向其他咖啡品牌供货。多家与星巴克重合的供应商被要求向瑞幸咖啡停止供货。”
回顾戳↓↓
又见“二选一”!瑞幸咖啡拟起诉星巴克涉嫌垄断
对于瑞幸咖啡公开信中提及的要求供应商“二选一”问题,星巴克告诉南都记者,无意参与其他品牌的市场炒作,欢迎有序竞争,彼此促进,持续提升品质和服务,为中国消费者创造真正的价值。当南都记者询问星巴克是否要求物业方及供应商对其他咖啡品牌“排他”时,星巴克则再次重复“无意参与其他品牌的市场炒作”的说法。
星巴克租赁合同网上能搜到含“排他性”
对于瑞幸咖啡的公开信,星巴克表示“无意参与其他品牌的市场炒作”。“深耕中国近20年,星巴克有幸参与和见证了中国咖啡市场的培育和壮大,与众多业界伙伴共同发展建立了长期合作,与45000名员工伙伴并肩努力建立了彼此信任。我们始终共同致力于为中国消费者带来‘每人每杯每个社区’的优质星巴克体验。”
但是当南都记者询问是否存在要求供应商或者店铺要求“排他”,星巴克并没有明确予以回应,只是再次强调“无意参与其他品牌的市场炒作”。
不过南都记者以“星巴克租赁合同”在百度搜索,第一条链接则是发布于2014年1月的一个百度文库“星巴克租赁合同”,从合同细则上看,星巴克在第5条的“场地使用”上,确实有一条“排他性”要求,其描述与金杜律师事务所所表述的一致,包括“任何含有”咖啡“的商家”以及“销售独立品牌的咖啡豆、调制咖啡或咖啡饮料的商铺或摊位”都在排他范围内。
“2008年中国实施《反垄断法》以来,虽然已有数百起案例,但大多数是由行政机构(国家发改委旗下机构)发起,企业之间诉讼的案例相对较少。原因在于界定‘垄断’比较困难,很容易陷入诉讼泥潭,久拖不决。”一位业内人士如是告诉南都记者。
近几年的“反垄断”则集中表现为“二选一”。最早出现于8年前的3Q大战,之后京东、唯品会指责天猫,同程指责途牛要求商户二选一,超市门店上微信支付与支付宝“二选一”。最近的则是美团外卖要求商家二选一。但实际上这些案例都不了了之。据IT产权律师赵占领表示,3Q大战通过司法手段,最后360败诉;京东通过行政举报天猫最后不了了之,很多时候这种问题最后都演变成一种公关的口水战,这也是一种无奈。
开店对决 瑞幸星巴克终有一战?
实际上,目前门店也是星巴克最重要的护城河。今年,星巴克宣布与雀巢达成协议,将星巴克门店以外全球营销星巴克产品的零售咖啡业务以71.5亿美元价格售予雀巢咖啡,也就是说其只主营业务就是2.8万家星巴克连锁咖啡店。
但其门店业务在中国也遭遇较大的挑战。据其2018年Q 2财报显示,星巴克中国市场同店销售增长4%,比上一季度减少30%.新增门店216家,也就是平均每天新开2.4个门店,相比之下,瑞幸咖啡在4个多月试运营期开出525家门店,平均每天开店4.1家。
这也是双方对门店定位的不同导致。星巴克一直强调其“第三空间”的概念,给消费者创造一个舒适的社交场景,咖啡则是这个场景中的重要媒介。它甚至为此拒绝了互联网服务通道,南都记者从星巴克A PP上看仅有会员服务以及门店导航的功能,并不能线上下单或者外卖服务,但这也让其门店成本相对高昂。财报显示,星巴克门店成本占比20%,高于原材料14 .3%,也就是说一杯38元的星巴克咖啡原材料可能只有5元多。
瑞幸咖啡则扩张到“无限场景”,除了类似于“第三空间”的旗舰店(Elite)和悠享店(Relax),也有快速自提、服务商务人群的快取店(Pickup),还有满足客户外送需求的外卖厨房店(K itchen),满足职业白领各种场景的需求。“外卖店门店小,易于扩展,我们希望首先是目标区域全覆盖,让用户能更便捷买到咖啡”瑞幸咖啡创始人兼CO O钱治亚告诉南都记者,“咖啡毕竟是饮品,我们需要让其回归一杯饮品的价格。过度消费文化概念,只是为了拉高产品价格。”
南都记者从其APP上看到,目前其大杯客单价均在21-27元之间,比星巴克同款平均低10元左右,加上“买五送五”等促销,相当于一杯咖啡10多元,相当于一瓶功能饮料的价格。
“无论如何,只有一个选择对消费者终究不是好事。中国咖啡市场渗透率很低,需要更多的玩家共同做大。”一位业内人士如是表示。资料显示,欧洲每年人均的咖啡消费数量是750杯,美国是400杯,韩国、日本以及香港和台湾地区人均消费量在200杯,但是中国大陆只有4杯,即使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人均消费量也不过20杯。——比起“二选一”的选择题,消费者更需要的是“填空题”。在公平的市场竞争法则下,“填空题”将能完成得更完善。
南都记者 蔡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