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丨史成雷
“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怎么走?和珠三角许多镇街一样,东莞市横沥镇也面临着转型的压力。作为名不见经传的一个小镇,横沥镇却于2016年首次杀入全国百强镇,2017年位列第79位。在这背后,横沥镇的协同创新体系,到底转动了怎样的“魔方”?
”
去年省委、省政府召开广东省科技创新大会, 横沥镇摘取广东科技奖的唯一特等奖。
《南方》杂志记者走进中泰模具公司生产车间,两台硕大的机器正在进行调试。中泰模具副总经理张翔介绍,这是目前国内第一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热成型生产线”,由华中科技大学、重庆汽车研究院与中泰模具合作研发而成。
“原来的设备被国外企业垄断,每台进口设备的价格高达8000万~1亿元。现在可以完全替代进口设备,且每台成本只有3000万元。”张翔算了一笔账,该生产线设备建成投产后,仅这两台设备就可带来1亿元以上的年产值,占现有年产值的四分之一以上。
中泰模具创新的背后,是东莞横沥模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的发力。目前,这个小镇正成为广东科技界的“黑马”—去年省委、省政府召开广东省科技创新大会,横沥镇摘取了广东科技奖的唯一特等奖。这个特等奖的背后,是横沥镇在模具产业协同创新中的探索和前行。
作为广东专业镇协同创新的样本,横沥镇曾获得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批示肯定。
东莞市横沥镇
“低端制造”走出创新困局
横沥镇的模具产业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然而直到2011年,其依然没有摆脱“小而散”“低端制造”的状况。全镇模具行业总产值只有46亿元,80%以上的企业从事接单加工。
“2012年前后,横沥镇模具产业持续发展的同时,土地、资本、劳动力等制约迅速凸显,倒逼当时的党委、政府转变思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横沥镇模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吴国洪,一路见证和参与了模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的创办和成长。
2012年11月,横沥模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成立,共建单位包括上海交通大学、东华大学、东莞理工学院等7家高校院所。
“单靠企业单打独斗,没有能力对接高校研发资源。帮助企业对接高校资源、开展政产学研合作,这是横沥镇创新转型的头等大事。”横沥镇党委书记何植尧告诉《南方》杂志记者,“横沥镇的模具企业跟上海的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比较多,所以我每年都去高校拜访,帮企业反映需求,寻求合作。”
模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以“理事会”作为管理中枢,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和“产业指导委员会”,实行政府搭平台、企业为主体、项目为支撑、市场化运作。东莞理工学院郭建文博士于2015年9月至2018年3月被选派担任横沥镇镇长助理,他认为,这种无级别、无编制的机构设置,有效解决了政府人员与高校人员在对接时行政级别不对等的问题,为中心对接高校资源提供了便利,也有助于快速反映企业的需求。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吴旦认为,横沥镇模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将高校的学科优势与横沥镇的模具产业集聚优势结合起来,为企业提供精准专业的技术支持,对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作为上海交通大学派驻到横沥的特派员,从2013年5月开始,梅琼风博士已经在横沥服务了近5年。“我的工作主要就是通过模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政府相关部门和各种协会等不同渠道,了解企业需求,开展公共技术服务。”目前,梅琼风每月至少抽出15天时间在横沥工作。
近几年来,上海交通大学先后帮助中泰模具、众兴模具等公司实现了技术突破。
如今,模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已经成为省内政产学研合作的典型案例,在短短5年内引进高校院所科研团队30多个,累计促成校企产学研合作项目65项,其中不乏投资额几千万元的大项目。
在中心的带动下,横沥镇模具产业创新氛围日益浓厚。与2012年相比,2017年全镇R&D经费投入3.7亿元,增长270%,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增长近一倍,产业发展逐步实现由订单驱动向创新驱动、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变。模具行业总产值从2011年的46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136亿元,年均增长近20%。
横沥全景
有活力的“创新生态圈”
“以往我们说的创新,主要注重创新链或者产业链上的创新,而横沥做到了创新链和产业链两者之间的有效创新。”国家科技部副部长李萌到横沥镇调研,道出了横沥镇模具产业协同创新工作的独特之处。
横沥镇模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是围绕产业链布置创新链的创新平台,走的是“技术化、专业化、精准化、系统化”的路子。
吴国洪介绍,2012年横沥镇模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选择合作的7所高校院所,就是根据在模具产业链上不同的创新需求来找的。其中,上海交通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都是工科名校,各拥有一个国家级模具实验室,在制造端对模具企业有帮助。东华大学做电子商务研究很厉害,可以帮助企业拓展网上销售渠道。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在职业技能人才培训方面闻名全国。东莞理工是东莞本地高校,在3D打印、人才培训等方面可以与横沥模具企业就近合作。
在构建全产业链创新思路的指导下,中心构建了“965”创新服务体系,即模具检测技术中心等9个子平台、横沥模具产业总部大楼等6项产业升级配套服务工程和模具园、模具城等5个产业平台,不仅集聚了上中下游产业链各个环节,而且可以为企业在科技、金融、人才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模具产品生产出来后,必须要经过检测。以前,只有少量大公司有自己的检测设备,很多时候一次检测不合格,还要重新制作再送去检测,既费时费力,又花销很大。
“2014年,横沥镇模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上海交通大学、中泰模具成立了横沥模具检测技术中心,为横沥模具企业解决了模具检测的难题。”何植尧告诉《南方》杂志记者。
“融资难、融资贵”,是当前中小企业发展的普遍难题,横沥的模具企业也不例外。2013年1月,模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与多家银行共建金融综合服务一体化平台,推出具有行业特色的模具专业贷,设立模具行业风险资金池,构建多维度的融资增信体系,有力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已累计协助上百家企业融资超过10亿元。
在人才方面,横沥同样面临着珠三角制造企业普遍面临的招工难题。何植尧颇为无奈地说:“这几年模具工人短缺,企业之间互相抢得厉害,工人流动性也比较大。”
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来用人成本上升很快,给企业造成了压力。天倬模具董事长聂国顺介绍,目前一个工人每年的平均成本最少10万元,以天倬目前650个人来计算,每年的人工成本至少是6500万元,而天倬每年的产值才1亿多元。
在模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的努力下,东莞市横沥模具技术培训学院于2015年建成开办,它是依托东莞职教城,与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共建的一所培训学院,致力于培养模具业高技能人才,规划每年可培训模具学员2500人。
在横沥,类似的模具人才培训项目还有不少。比如,横沥每年拿出150万元,实施“百名模具人才培训班”,已培养本地模具人才近千人,与东莞理工学院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点,与北海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展人才培训合作项目等。
经过几年的打造,目前横沥镇的模具产业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生态圈。何植尧向《南方》杂志记者举例道:2015年,横沥希望引进一家模具龙头企业。快要签协议的时候,其他地方开出了更优惠的条件吸引过去。大概一年后,这家企业又重新选择了横沥。他们认为横沥产业链成熟,进入横沥可以尽快投产,产业配套、招工问题也比较容易解决。
协同创新“2.0版本”
《南方》杂志记者在横沥镇模具企业车间采访发现,目前企业正面临着两难选择。
一方面,模具企业对土地资源需求较大。很多设备体积都很庞大,重量动辄几百吨,最大的一台甚至重达2000吨,这就决定了模具生产设备无法“上二楼”,只能在平面铺开,这会占用大量土地。
横沥镇区域总面积只有44.67平方公里。近些年来,模具产业的迅速发展,使得土地资源捉襟见肘。何植尧透露,目前有十几家外来模具企业想迁来横沥,但受困于土地资源紧张,落地十分困难。
另一方面,张翔告诉《南方》杂志记者,模具产业虽然发展比较稳定,潜力很大,但对设备要求较高,必须花钱购买大量设备,才能提高产值。
面对土地和产能约束的困境,横沥模具产业的未来怎么走?
在天倬模具一个崭新的车间里,《南方》杂志记者看到一二十台正在调试的模具设备,体型娇小,与原车间里的那些“巨无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聂国顺介绍,这些设备是天倬模具投资近1亿元,在横沥镇模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的帮助下,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所属工业互联网云平台航天云网共同打造的汽车冲压模具智慧制造产业示范基地。基地建成后,预计可以直接将天倬模具的年产值从一亿多元提升到六七亿元,用工量也能大大减少。
“我们去美国福特汽车总部演示模具智能制造工艺。演示完后,福特副总裁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能不能把这个项目投到美国来。”谈及自己的智能制造项目,聂国顺非常自豪。
横沥镇期望将天倬模具的智能制造打造成一个示范基地,未来逐步推广到其他模具企业,推动横沥镇模具产业整体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何植尧认为:“推动模具企业向智能制造、高端发展,是未来必须要走的路。”
目前,横沥镇模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高校、科研院所资源。如何将高校、科研院所资源升级应用到横沥的其他产业中去,进一步推动横沥经济的整体发展,成为横沥镇领导和模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正在思考的问题。
擎洲光电是一家高端智能照明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在其位于横沥镇协同创新园的产业孵化器内,《南方》杂志记者看到了形形色色的智能照明灯具。擎洲光电副总经理施利军在介绍其中一款儿童卧室专用智能灯时表示,这款智能灯还处在试用阶段,就被参观的外国客商下了订单。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擎洲光电与同济大学共建的智能生物光电研究院。
吴国洪说,“2015年擎洲光电产生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想法,向我们反映想联系同济大学某著名教授开展合作。正好镇领导在上海拜访高校,就当场联系了该教授,并让擎洲光电负责人立刻坐飞机到上海洽谈。从企业反映需求到达成初步协议,只用了不到24小时”。
当前,横沥镇正在致力打造模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2.0版本,把模具经验推广到其他企业,努力通过科技创新为引擎,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深呼吸
从低端制造到高质量发展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依靠土地、劳动力等生产成本优势招商引资,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吸引外国加工订单,是早期珠三角崛起的主要原因。但近些年的经济发展表明,粗放式的发展方式不具有可持续性。尤其是近期中兴事件给我们上了深刻的一课:这种“缺芯少魂”的发展最终会受制于人。
东莞横沥镇的变迁史,是珠三角产业集群转型的缩影。对于东莞横沥镇来说,对标国内外最高最好最优,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建立高质量发展要素支撑体系、评价考核体系和保障体系,刻不容缓。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增强高水平产业和高效率高效能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也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实现强起来的必由之路。
在从低端制造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道路上,横沥镇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以协同创新思想为指导的科技创新之路。其中的关键,就在“协同创新”四个字上。
所谓“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
美国硅谷、中国北京中关村的经验表明,一旦打通了高校院所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产生的威力将是非常巨大的。
横沥镇的成功,就在于通过模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这个无编制、无等级的服务平台,畅通了政、产、学、研四个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使彼此成为一种互相依赖而不仅是甲方乙方的关系。
未来,横沥镇还需要在培养本土科研创新人才方面持续发力。
相关报道:
样本调查,案例分析,《南方》杂志聚焦一线新作为,推出深调研策划报道《沉下去,深呼吸》
练江边,这座垃圾焚烧厂何以“风平浪静”
打造党员群众“家门口的红色学堂”,越秀区这个讲习所为什么这样红
顺德杏坛:“青田范式”能否探索出复兴乡村文明新路径
王潮梁:全国第一个“招聘干部”的蛇口往事
奋斗者的40年丨任文霞:走进“邓公厅”,我又回到了1992年
奋斗者的40年丨听首席运营官张添讲述白天鹅的故事
奋斗者的40年丨94岁高龄的老党员李庆符:为安居乐业奋斗,是最大的幸福
奋斗者的40年丨十九大代表刘仔才:身上每道伤疤都是一个故事
本文责编丨郭芳
微信统筹丨戎明迈
微信编辑丨莫群 林琳
微信校对丨华成民
来源丨《南方》杂志2018年第8期
更多精彩内容
详见《南方》杂志2018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