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有料|无处不在的微信工作群,我们是如何被它“绑架”的?

粤有料
+ 订阅

文|有料哥

你有没有试过一觉醒来,微信工作群里上百条信息,感觉整个人要“爆炸”?

你会不会担心错过群信息遗漏工作,焦虑得时刻都在下意识地刷手机?

你有没有试过几个工作群同时运作,但一个小时过去了,工作却没有实质性进展?

……

微信一响,焦虑万千!

 

近日,一位乡镇干部描述了乡村干部沦为“微信工作群奴”的状态:

多个部门的微信工作群每日必报到并传报相关材料;各部门不同的工作系统要填报,所有手机24小时保持开机……

这引发社会热议。人民日报公众号围绕此事发表的评论文章(传送门:一觉醒来,微信工作群已“爆炸”!“现代办公条件”缘何成为基层干部的“坑”),这两天还在有料哥的朋友圈里刷了屏。看来,共鸣者众啊!

为此,有料哥采访了广东的一些基层干部、企业白领等。各位看官,从他们的故事里,你或许能看明白,我们是如何被工作群“绑架”的!

我们如何被微信工作群“绑架”?

工作因技术变得无处不在

阿华(珠三角某市政府部门主任)

阿华经常因微信工作群苦恼。

作为一个部门负责人,他既要接收上级的一些指示安排、工作部署,又要将及时信息下达一些工作到乡镇,工作群基本都是成对出现。加上一定的领域细分,比如综合性工作有个群,项目推进有个群,考核又有个群,所以他手机上长期活跃着10多个工作群。

一聊起微信工作群,阿华就忍不住吐槽说,“工作正因技术变得无处不在。”无论上班还是下班,工作日还是休息日,手机一响很可能就是有某项工作要做,有时候更是几个群一起响。

而更让阿华烦恼的是,如果一个小时没看手机,工作群里可能已经积累上百条信息。无论是否跟阿华有关,阿华至少都要从头到尾扫一遍,生怕漏掉什么东西,尤其是一些重要工作。

所以有时候忙碌的时候,阿华真的很害怕听到微信的声音。

随时看手机是“工伤式的焦虑”

阿龙(粤东某市街道干部)

阿龙手机里的一个组织工作群,每天都会发很多通知,每个通知都要求相关人员及时回复。“如果不回复,5分钟内群里@你,10分钟后电话就过来了。”阿龙说,他现在会时不时下意识地掏手机看微信,生怕错过回复工作的信息,他说这已经可以算是“工伤式的焦虑”了。

因为微信交流方便,各项工作都是“一不开心”就建群。领导交流群来一个,组织学习群来一个,卫生整治群来一个,创文工作群来一个,土地确权工作群来一个,村民交流群来一个……等阿龙回过头来,手里已经攒了近10个工作群,每天都应接不暇。

手机成了身体的一部分

小新(广州某银行员工)

在银行工作5年的小新早已习惯用群讨论工作,“工作群有二十几个吧,反正有啥工作都要建一个。”小新说,微信群错综复杂,每天有上千条信息刷屏。有次因为看漏了工作群的信息,小新做的材料不符合要求,受到了批评。

之后,小新一度怕看漏信息,开着微信的提示音和弹屏功能,因为提示铃声一直响,手机经常半天就没电了,而且还产生了幻听,总感觉手机在响。“感觉是被绑得死死的,手机已经成了我们身体的一部分。”

我们为何被微信群“绑架”?

微信群里的“工作痕迹”

阿龙(粤东某市街道干部)

作为基层干部,阿龙和同事们往往到了一线现场,就要一边摆弄手机一边工作,因为他们被上级要求上传“工作痕迹”。比如找群众合影、录同事干活的视频、发定位打卡,不仅消耗了精力和时间,群众不理解的还以为他们是在玩手机。阿龙担心:“时间久了,群众们不理解会看笑话,对公职人员的形象肯定是有影响的。”

而这种形式化的工作方式,有时候也互相干扰工作。

阿龙的同事在一线工作时,为了上传“工作痕迹”,经常在工作群里刷上十几张照片、三四段视频。阿龙收到信息手机一下子就卡住了,等到恢复过来一看,原来跟自己也没有太大关系。

“现在我64G的手机容量,给了微信20多个G,都是屯各种微信群里的工作照片和视频,还得定期花时间清理。”阿龙无奈地说。

“绑架”我的是人情世故

小林(广州某银行员工)

在小林工作的银行,领导在群里说了啥,大家都会很有默契地点赞,或者回复“加油” “奋斗” “棒”等表情。在他看来,工作群里信息传达到就可以了,但每条信息都要如此“热烈”地回复,让他感觉有点过。可其他同事都这么做,自己没有反应,他有担心会影响不好。

真正绑架我的是工作本身

小周(广州地产行业从业者)

小周大学学的是房地产相关专业,毕业顺理成章地到了地产公司工作。平时工作很忙,加班是常事,有时在工作群里和同事加班工作到凌晨,周末也常收到领导发的信息。

现在微信群在小周工作中扮演了比较重要的角色,公司为了方便工作,要求每个人微信必须用真实姓名,没改的扣1000块。一开始她还觉得很无奈,但是后来感到确实为工作带来了便利,自己也开始推崇这个方式。

在她看来,真正绑架她的不是某个现代办公工具,而是工作本身。小周觉得,本来地产行业就比较忙,整个行业的风气都是这样的。只要老板想让你干活,通过什么方式都能找到你。而且,本身工作就是自己选的,虽然辛苦,但是自身有成长。

但让小周有点受不了的是,之前公司经常要求员工在个人朋友圈转发公司广告。后来她怕打扰到自己的亲友,不得已设置了分组可见。“如果不分组,估计其他人每天都被我刷屏。”

小周说,现在公司让大家自愿转发,情况好了很多,不过她还是屏蔽了部分同事的朋友圈,不然她担心朋友圈“啥也刷不到”。

怎样在微信工作群高效交流?

工作群需要有人管起来

阿华(珠三角某市政府部门主任)

把很多工作都搬到微信群后,阿华发现使用高效的现代化交流工具,有时也会导致低效的工作。

在一些工作群,由于会涉及到具体的工作操作,大家表达意见、传达信息的频率就会很高。一下子刷刷刷的,几十条信息就过去了。微信具有实时沟通的性质,所以大家也都是碎片化、随意性地表达,不一定能马上形成体系,大部分时候很难形成结果。最后相当于用的是高效的交流工具,进行的却是低效的交流,工作时间反而拖得更长。

“还不如实打实开个会效率更高一些。”阿华说。

如何避免使用高效交流工具,却造成不高效的工作结果?

在阿华看来,如果不能很好地建立机制、进行管理,在措施设计上下足功夫,微信群反而会成为基层干部的负担。

“比如最基本的,很多群里就缺乏一个管理员,或者管理员的机制没有运作起来。大家在做碎片化交流时缺乏引导,甚至发布一些无相关信息,这些都需要有人进行管理。”阿华说。

对工作群进行管理,阿华的这个意见,有料哥是举双手赞同的。除了碎片化交流谋杀时间,缺乏管理的工作群,还可能存在更严重的风险:据有料哥了解,前不久某地市交通部门的会议纪要就是通过工作群泄露,在网络上流传,引发市民热议;而另一地市则因工作群里的执法视频泄露,也引起群众的关注和讨论。

其实,“绑架”我们的到底是什么?有料哥相信,看完上面的故事,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答案。诚如上述人民日报一文所言,手机APP、微信工作群等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准确有效地使用,可以提高基层的工作效率,甚至减轻基层干部的工作负担。但如果用于提高效率的工具反成为工作者的负担,有料哥觉得,所有使用工具的人都应该反思,我们是不是助推了这种“低效”,我们该如何摒弃“套路”。

最后,还是让我们做个任性的小调查,你最想吐槽工作群的哪些“不是”,欢迎移步有料哥的小伙伴南报君那里投上你神圣的一票哦。不过就目前来看,“个人时间被占用”是大家最痛恨的啦!

另外,如果你和微信工作群也有不吐不快的故事,或者有什么想法和意见,有料哥在评论区等你!

【策划】汤凯锋 肥

【撰文】陈彧 李业珅

【校对】符如瑜

编辑 麦小华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