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再添3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看看他们是谁?

南方网

5月16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公布,全国共1082人,梅州三人上榜,分别是木偶戏(五华提线木偶)代表性传承人李新贤、狮舞(席狮舞)代表性传承人池宏庆和龙舞(埔寨火龙)代表性传承人张自进。至此,梅州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共有7位(其中1位已故)。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掌握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知识和精湛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代表性人物。据了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后,文化和旅游部将与有关省(区、市)文化厅(局)一起,进一步加大对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的支持力度,完善代表性传承人履行传承义务情况考评和动态管理机制,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链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舞(埔寨火龙)”。(丰顺文化馆供图)

埔寨火龙

埔寨火龙是丰顺县埔寨镇村民闹元宵的独特传统节目。据《丰顺县志》记载,早在清乾隆六年 (公元1741年),埔寨镇就有火龙表演的习俗。每年元宵之夜举行火龙表演活动,祈求风调雨顺、年年丰收、祥和吉利、岁岁平安。火龙表演吸引周边数万名群众前来观赏,如此盛况几乎年年如是,世代相传。“烧火龙”经过几百年来艺人不断的研究改进,如今火龙由原来丈把长,发展到30多米长;烟架也由原来五、七架,发展到多的有13架,高达15米,特别是“禹门”,已失传了60多年,重新被挖掘出来进行艺术加工,为发展民间艺术又作出新奉献,制作工艺也进一步提高。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狮舞(席狮舞)”。(何森垚 摄)

席狮舞

席狮舞是梅江区城郊范围内特有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是梅州市区客家民众在进行传统人生礼仪“香花”佛事时、僧尼穿插于佛场间的一种游艺活动。“席狮”舞时,由一个和尚就地卷起草席作为“狮子”,另一个和尚拿“青”(多用长命草作“青”)持扇伴舞,表演程式有出狮、引狮、舞狮、种青、偷青、藏青、抢青、逗狮、入狮等数个环节,整个表演约需20分钟左右,用锣、鼓、钹、客家大锣鼓风格伴奏。虽然《席狮舞》的道具和伴奏都很简朴,但显现出一种特有的质朴、亲和美,颇有“鼓盆而歌、长歌当哭”的意境,并有祝愿和保佑在世之人安康祥和之意。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偶戏(五华提线木偶)”。(张炳锋 摄)

五华木偶戏

五华木偶戏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戏剧艺术,于明朝初年由福建传入,流行至今已有600多年。小小木偶迈着轻盈的步伐走上舞台,款款向观众点头致意,然后走近书写台,举手、握笔、蘸墨、运笔,遒劲有力的书法便跃然于纸上……更让人吃惊的是木偶书法表演的书写速度和效果几乎与常人无异,精湛技艺堪称一绝。近年来,五华木偶戏在表演艺术技巧方面创新了不少高难度绝技,如舞狮、拉二胡、吹哨呐、耍扇、拔剑、射箭、翻筋斗、喷火、书法等,达到了“能人之所能,能人之所不能”的艺术效果。

【来源】南方网

【全媒体记者】汪思婷

编辑 马吉池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