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咚快评|赞美川航英雄机长,不要动不动就“史诗奇迹”“全民跪哭”

叮咚快评
+ 订阅

文|丁戈隆东

5月14日早上,四川航空3U8633重庆至拉萨航班在飞行途中,驾驶舱右座前风挡玻璃破裂脱落,机组实施紧急下降,安全备降成都双流机场,119名乘客平安落地。

据机组人员回忆,事发时右侧风挡玻璃破裂,导致驾驶舱瞬间失压,气温降低到零下四十摄氏度,大量机载自动化设备失灵,副驾驶半个身子被吸了出去。在此紧急关头,机长靠飞行经验手动操纵,成功让飞机备降,并且没有重大伤亡。这是最好的结果,全体机组人员特别是机长无愧于“英雄”二字。他们理应收获公众的赞美和掌声。

事实上,媒体和大众也毫不吝惜溢美之词。事件公布及至现在,网上满是赞美声,“奇迹”“点赞”“感谢”是评论的主题。这是一起极为罕见的航空事故,关乎百十人生命安全,处置经过又惊心动魄,人们为此自然会感到震惊和感动,媒体也会顺理成章聚焦和礼赞。这是心理规律,也是传播规律。

不过,一些习惯蹭热点的自媒体又到了表演时刻,极尽煽情之能事,用浮夸的语言贩卖感动,动不动就“史诗奇迹”“全国哭泣”“全民跪哭”。这样的文章虽然动辄10万+,但除了情感宣泄,内容空洞无物,着实在拉低自媒体的下限。人们确实会感动,但谁说就一定要哭泣,还跪哭,你又有何资格代表全民?这样的文章毫无逻辑可言,用词更是让人作呕。本来真情流露的感动,也会被“跪哭”弄得不是滋味。

飞机安全备降令人倍感欣慰,在赞美英雄机组人员的同时,也要追问风挡玻璃破裂的原因。从很大意义上说,追问更加重要。因为只有找到原因,才能举一反三、防患未然,才是真正对乘客负责。究竟什么原因将这么多人至于危险境地,这不仅是公众急需的答案,相信也是机组人员迫切想知道的答案,他们本身也在危险之中。

赞美不能代替追问,赞美与追问也并不矛盾。这不觉让人想到根据2009年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迫降哈德逊河事件改编的电影《萨利机长》。虽然机长创造了155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生还的奇迹,媒体和大众也满是礼赞英雄的氛围,但美国运输安全委员会则近乎刁难般的百般审问,只为确认萨利的操作是风险最低的方式。电影中的审问场景一度让观众不快,但背后的严谨态度也让人动容。严谨地找到原因,才能支撑起整个航空安全体系,也才能让英雄机长的声誉更加坚实。

任何领域的发展进步,不仅需要讴歌礼赞,还需要有问题意识,两者并行不悖。倘若只有赞美没有追问,进步将无从谈起,赞美也会失去意义。

【校对】冯志坚

编辑 佘余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