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第十一届国际茶博会将在6月1日开启,万吨茶仓、亿级茶市又开张,莞藏好茶、莞仓老茶又亮相!这座“藏茶之都”、“爱茶之都”又将上演什么故事?为介绍东莞茶仓、茶人、茶市,挖掘东莞茶与城的故事,弘扬东莞茶文化,南方日报联合东莞市贸促会、东莞市茶促会打造东莞茶与城南方号,敬请垂注。
虽然并不产茶,但活跃的茶叶行情为数众多的茶叶市场、茶行、茶庄、茶楼提供了生存的土壤,茶文化的盛行让东莞得到了“藏茶之都”的美誉,东莞茶仓声名鹊起。
一个来自官方的数据统计显示,近年来东莞茶叶的年均交易金额高达50亿元,民间藏茶量超过40万吨,全市有10000余家大小茶馆,覆盖了90%的主要街道。
除了众多茶庄仓、家庭仓之外,最近十多年一批大型专业茶仓的成形,为“藏茶之都”提供了更多商业探索的范例。而举办多年的东莞国际茶博会,则为东莞茶仓提供了一个向外界展示的窗口。
藏茶之风让东莞茶仓雏形渐现
在90年代,港台企业家爱来东莞投资建厂,一起带来了普洱茶文化和仓储意识。对于像普洱茶、藏茶等适合陈化的茶品,不同的仓储环境会对茶叶的口感有着不同的影响。
如环境相对干燥的地区,茶叶转化较慢,但香气足,回甘生津迅猛;空气湿热的地区茶叶转化较快,茶汤比较柔和顺滑,但由于湿度高更难储存,茶叶容易受潮滋生霉菌,影响茶质。
随着普洱茶产业的发展,人们对普洱茶越陈越香有了认识,仓储才逐渐变得重要起来。并且从私人的收藏发展到企业专门设立存储仓库,最后演变为设立专门存储的茶仓,并由最初的存储功能不断发展到交易、展示、发现潜在价值、传播茶文化等功能。
创立于1995年的“双陈普洱”是最早进入“东莞仓”时代的一批茶企。经过创始人陈永堂多次实践,从进仓再到开仓,熟茶在东莞存放3年,陈韵明显汤色鲜亮,口感顺滑柔和;生茶经过至少6年存放后,香气明显,两颊生津,茶饼条索油亮紧致,叶底毫芽分明。
仓储现在已经成为普洱茶流通环节中必要的一环,并将成为继种植、生产、销售后的一个新兴行业,甚至可以通过由仓储而完善的行业体系,达到整合资源,树立品牌,带动普洱茶发展的作用。
茶仓的设置地点也随着茶叶的交易环节发生改变,即茶叶的原产地、销售区都会有茶仓设置,既便于茶叶流通,又可以为消费者提供一定的茶叶储存空间。
以地理空间来进行划分,目前国人比较认可的茶仓包括云南仓、港仓、广东仓和大马仓等。
作为一间有着52年藏茶制茶经验的茶企,澜沧古茶选择了东莞作为藏存熟普的地方。据该公司东莞总代理蓝俊荣介绍,东莞茶仓主要用于大规模收藏优质熟普,原产地云南存放生普,在广州主要是流通仓。
从上世纪90年代末“藏茶”之风渐起,东莞的茶仓多年来囤积了不计其数的普洱茶、黑茶,后发酵茶类拥趸众多,民间品茶、论茶、藏茶氛围浓厚,东莞这座制造业城市也兴起了藏茶的热情,东莞茶仓雏形渐现。
天时地利人和造就“藏茶之都”
要说东莞茶仓的形成,时间要追溯到上世纪最后改革开放以来,由制造业转移所带来的的文化交融。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因为制造业成本的急剧飙升,台湾制造业开始向广东及东南亚地区转移。伴随着大量台资企业到东莞投资,台湾人爱喝普洱茶、收藏普洱茶的风气也传到了东莞,拉开了全国收藏普洱茶的序幕。当时民间藏茶的量其实很小,很多人藏茶只是对普洱茶的滋味及后陈化产生了兴趣,仅限于个人爱好。
从2000年起,藏茶开始成为一种目的明确的投资行为,2004年后,东莞的藏茶之风日盛,民间投资也趋于火热。
2008年之后,东莞的收藏者和经营者开始理性地对待普洱茶投资,一些先知先觉的茶商,开始重视藏茶的品质,对茶仓进行品牌化运营。此后,东莞民间涌现出天得茶业、双陈普洱、昌兴存茶等一批大型专业茶仓,以及众多茶庄仓、家庭仓。
东莞的经济环境和自然条件,为“藏茶之都”的形成带来了不可或缺的前提。
藏茶,需要场地和资金实力。东莞本地大多有自建房,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后,部分本地人自有的厂房闲置,都为东莞茶仓的形成提供了物理空间条件。东莞藏富于民,存款余额早已破万亿元,民间投资需求旺盛,这位东莞茶仓的形成提供了资金条件。
另一方面,特殊的气候成为收藏陈化普洱茶的优先条件。东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而且温差小,这样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茶叶仓存,有利于加速普洱茶的自然陈化过程。茶叶通常在莞仓存放两年,就能达到其他地方三年的效果,这加快了藏家资金的转化效率。
此外,东莞茶仓能够有今天的地位,可以说和国际茶博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多年来,东莞国际茶博会为专业人士和广大茶友,打造国际性茶叶交流贸易的舞台,不断促进东莞市茶行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随着国际茶博会的带动作用,东莞市茶文化氛围日渐浓厚,喝茶、赏茶、藏茶成为东莞市的一大文化现象和亮点,也为东莞茶仓打开了通路。
天时地利人和,让东莞成为藏茶数量惊人、藏品丰富而又具有历史纵深感的“藏茶之都”。
据悉,今年东莞国际茶博会将于6月1日至4日在南城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为期4天。
【撰文】龚名扬 陈琬莹
【摄影】孙俊杰 胡国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