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深山飞出34岁年轻科学家,母亲谈起育儿经谦逊中难掩喜悦

南方+ 记者

母亲节前夕,记者来到高州市古丁镇新龙村,这里群山巍峨,钟灵毓秀,飞出了一个年轻科学家陈宗平。博士后陈宗平,1984年出生,现年仅34岁,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3年公费留学德国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陈宗平

今年1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等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当时作为相关研究项目主要完成人的陈宗平在德国,奖项由其研究团队代表、他的老师任文才去领,并荣幸地与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起留影。他研究的项目是“高质量石墨烯材料的制备与应用基础研究”。其项目发表的8篇代表性论文,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得到同行的高度评价和广泛应用,有的论文被引用4000多次。极大地推动了石墨烯材料的制备科学和应用技术的发展。 

消息一传到大山古丁,群山沸腾,整个镇都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之中。 

留德年轻人陈宗平获国家自然科学奖 

母亲节前夕,我们来到陈宗平的家乡。这里群山逶迤,山青水秀,一年四季山泉叮咚,陈宗平的家就建在四周大山围绕的一小盆地上,那是一个约千人的村庄,村风淳朴,村民生活较好。陈宗平父亲陈谷和母亲邹琼早早就站在门口,热情地等待着我们。据宗平父母介绍,宗平自小聪明好学,有礼貌,平时喜欢呆在房间学习,十分专心。在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时,他仍在德国留学,得知自己获奖的第二天,他首先打电话给母亲,向母亲报喜。古丁其他人知道的消息是后来的,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在颁奖大会上的新闻传出来的,村中一乡贤集中向大家报告了此事,整个古丁都知道了,大家互相传颂:古丁出了个科学家,仅30多岁。 

陈父说,宗平中学在古丁中学毕业,以优异成绩考上茂名市一中,之后考上中南大学,从中南大学考上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2013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公费赴德国留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8年初学成回国,现在浙江大学工作,是研究员。但乡里人都说他是教授,还带了博士生。 

当时,古丁镇政府主要领导过来祝贺慰问,十分关心,还完善了奖教助学基金会,说要以宗平为榜样,鼓励学子们勤奋读书,为国成栋梁,为家乡争光,带动村风民风再上台阶,搞好现在的新农村建设。 

据了解,国家自然科学奖是我国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之一,获奖成果由国务院批准授予。授予做出重大科学发现的中国公民。一等奖是最高奖,一般授予科学界元老级人物。 

据介绍,陈宗平今年获此奖时才34岁,是其五人研究团队中最年轻的一个,团队中二个是他的老师,另二个是他的师兄,他是主要完成人。据初步了解,陈宗平是茂名人近年来获此类国家大奖的第一人。在研究生阶段,他同样优秀,2013年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奖”。2013年赴德国马普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是一个“德国博士后”。他研究“石墨稀”的高质量研究论文,有19篇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杂志上,受到高度评价和广泛关注。其论文被“SCI”他引4108次(其中第一作者论文他引2260次,单篇最高他引1365次),所取得研究成果入选2011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并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2015年度“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以及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是我国“石墨稀”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冉冉升起的年轻科学家。 

母谈育儿经谦逊中难掩喜悦 

在宗平老家,其母亲邹琼呷了一口水,向记者打开记忆的闸门。宗平是老大,还有一弟一妹,宗平自小喜静厌动,小时候家穷,父母亲在东莞等地打工谋生,带着年仅6岁的他。有一次他反锁大门无钥匙无法入屋睡觉,父母又一直要加夜班至11时,返家不见儿子,发动几十人寻找了大半个东莞,原来他无法入屋之后,凭来过一次的记忆,来到母亲的工厂宿舍呼呼大睡,其记忆之好由此可见一斑。 

他考上茂名市一中时,家里刚好盖了二层小楼,一时筹不到学费,他知道后主动与父亲说,“不如不读书吧,家里无法支持” 。父母听后心如刀割,东借西借,才借够几千元学费。想起那时,宗平父亲陈谷不胜感慨。在宗平读书阶段,有一次,母亲入到他书房,不经意间发现了书柜里有一叠厚厚的奖状,宗平却一张都没有贴出来。有时给他伙食费零用钱等,他很节俭,用完之后全部交回给父母,很少发现他买什么零食或看什么电影之类的,他就喜欢呆在家,拿现在的话说是“宅男”。邹琼说,家里为他方便,买了几条领带给他,他也很少戴,只在开会或讲课时才愿意往脖子上套。“此小孩懂事、听话、不张扬,很少让我们操心。我们放手让他发展”。 

有一次,宗平和父亲商量,想考研究生,但有几百人报名,仅招几个,也不知能否考得上。父亲鼓励他,尽力去做,发挥自己最好水平就行了……宗平近日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能有今天小成就,得益于父母的鼓励和宽松的家庭教育环境。宗平父母性格开朗,有农村人特有的朴实,对于儿子获得的成就,邹琼说,"没多少可说的,大中国,比他叻的人不少……″ 

宗平很孝顺,在留学德国期间,“一周一个电话打回问候父母”,说自己现在德国何处,有什么风物人情,平时吃些什么,要求弟妹多关心父母,注重学习,踏实工作等等。 

还说有教授从远方来,领导总安排他去接待,迎来送往,他认真负责,很多教授还留给他名片……对这个年青人说“OK”

感恩母亲,勉励我辈踏实进行创新科研 

陈宗平作为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和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的获得者,对科研工作和父母恩,有其深刻的理解。 

对于 “国家自然科学奖”,他对记者说,获得这个奖确实不易,平时一般是呆在实验室搞研究,枯燥却不能浮燥,现能小成,首先当然是感谢国家和研究所提供的良好科研条件,使我可以安心地开展各项研究工作。坚信“有几分付出就有几分回报”。 “应该看到,我们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特别是基础研究与发达国家还有非常大的差距,非常需要我辈科研工作者,潜下心来踏踏实实从事更多创新科研工作,奋起直追勇攀高峰”。 

母亲节到了,宗平说小时候父母都要去外地工作,所以每次特别是年后,目送他们出发远去的背影,特别难忘。现自己身在浙江,虽想念家乡和亲人,但无法当面问候母亲。“特别感谢父母及爷爷奶奶对我的养育之恩,良好宽松的家庭教育环境,和当地政府重视教育的举措,是我今天能取得一点点成就的根本所在。” 

【记者】李文才

【通讯员】黄楚凡 吴祥泉

编辑 李幔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