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潮州新村张家大地集中安置点,看到当年援建的耿达镇人民生活大变样,农家乐、民宿等行业发展蓬勃,工作组深感欣慰。
如今的耿达,依托潮州新村,民宿产业发展迅猛。
邹艳是当年援建工作组租住地方的房东。汶川大地震后,工作组曾帮邹艳和她远在遂宁异地复课、几月没回家的7岁女儿捎照片、视频。此次工作组重返耿达,不忘看望当年的房东,还围在一起看她女儿现在的照片。
5月12日晚,村民载歌载舞,感谢潮州人民对耿达的无私援建。
汶川地震后,耿达镇幸福村的村民为大熊猫腾让出自己的家园。现在位于幸福村神树坪的中华大熊猫苑每天游客如织,34只大熊猫自在地在这里生活。
耿达民宿产业发展欣欣向荣,镇党委政府开始推行规范化管理。图为统一样式的引路招牌。
拥抱,更热烈地拥抱;“感谢”“感恩”,说千道万,这始终是最诚挚的表白;洁白的哈达披上来,《高原红》唱起来,手紧紧地握着,笑容与泪水交织在一起……
2018年5月10至12日,当潮州市委常委、原援建汶川卧龙耿达镇工作组组长徐和带领工作组全体成员重返耿达时,场面令人动容。“谢谢你们!不然灾后地区不会建设得这么好!这些年,我和孩子们一直念叨着你们。”路上邂逅的退休教师连华彬激动地说。
“当年,潮州人民在经历了碧利斯台风等重大灾害后,还无私地援助耿达人民,我每次想起都忍不住要哭……”身材健硕的老乡长周平章说着,眼眶红了,泪水忍不住涌了出来。
永世难忘的记忆
这是永世难忘的经历。徐和等人仍记得援建通知书下来那天的情景,“心情很复杂,半天不知说什么好。”
尽管出发前已做了最坏的打算,但灾区的情况仍远远超出他们的想象。耿达距离震中映秀只有20几公里,因地震道路被彻底毁坏了,通讯没了,成了信息孤岛,生命孤岛。工作组只能经雅安绕道夹金山、巴郎山,600多公里路,走了两天一夜。
“后来路通了,但并不等于行走方便。沿路两旁山坡上常有塌方、飞石。我们每次开车出来还得专门安排一个人负责看前方有没落石……有三四次直面死亡的经历。”原工作组成员、现潮安区委常委黄志刚告诉记者。
“当时余震不断,你们都很害怕吧?”记者问。这是2018年5月10日的午后,车子行驶在映秀往耿达平稳通畅的公路上,阳光照着路旁的绿树,岷江奔腾不息。如今,随着国道350线的建设,映秀到耿达,只需一个多小时的车程。
“余震倒在其次,最难受的是通信信号不好。有时为了收一封邮件,得开着吉普车四处找信号。”原工作组成员、现潮州邮政管理局局长张为民说。几百字的材料,有时要发几个小时,常常发到一半信号就断了。
耿达老乡长周平章透露,因通信不便,援建工作组有很长时间和家里失去联系,家人急得不得了,打电话到卧龙镇带话,几经辗转,才让徐和他们,通过卧龙,和家里人取得联系。
最让耿达幸福村原党支部书记张树清感动的是潮州援建工作组吃苦耐劳精神:“当时徐组长他们住的是露天简易帐篷,用塑料彩条布做的那种,这里晚上特别冻,你想有多冷啊……一开始没粮食,吃的是玉米面小米粥。直到第二年9月,工作组才搬进一户整修加固后的危房。这种条件下,他们晚上点蜡烛做方案,白天到乡里走访、工作……这种精神、干劲,很让我们感动!”
“你们来干啥子呀”
“这个问题,我们用三年时间来回答你。”
“你们来干啥子呀?”2008年,接到潮州援建工作组进驻信息,时在乡政府党政办工作的曾小丽脱口而出。
“你这个问题,我们用三年时间来回答你。”黄志刚仍记得当年自己的这个答复。
继完成广播电视和文化站的恢复重建、防洪堡坎建设等基础工程后,援建工作组把工作重点放在潮州新村建设上。
毗邻耿达的卧龙镇原本是大熊猫的家园。5·12地震后,地形地貌发生变化,森林植物遭受破坏,大熊猫面临着巨大生存挑战,原本位于卧龙镇的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必须迁址耿达乡重建,部分耿达同胞也需为此而腾出家园。
“你们为大熊猫腾家园,潮州人民帮助你们建新村。”工作组多方筹集资金,先后在耿达张家大地、獐牙杠、山王庙、沙湾等建起6座潮州新村。其中,张家大地潮州新村是汶川灾后重建最大的群众安置点,小区占地面积约为35800平方米。
“广东潮州新村”每户房屋按三层设计,房型有三种:3人户首层占地面积115平方米,三层共345平方米;4人户首层143平方米,共429平方米;5人及5人以上户首层175平方米,三层共525平方米。原工作组成员谢昭茂告诉记者:“抗震烈度都在8级以上。”
十年过去了,潮州新村的农家乐、民宿等蓬勃发展。王华的母亲分到了一套115平方米的新房,这些年看到村里休闲旅游业发展,老人家把房子出租,每年仅租金收入就有几万块钱。“比地震前翻了好几番。所以我们耿达人真的很感谢咱们潮州人民。”王华诚挚地说。
走进村民邹艳家中,一直在耿达工作的金群明特地把我们带到这户人家的卫生间,“每间房子都有一个独立卫生间。当时村民还不理解,如今尝到甜头了。”一位姓杨的村民坦言,一开始嫌卫生间太多占地方,便把它们拆了,后来办客栈,又重新建了。“没有独立卫生间的房子,租不出去。”
“这是我们援建工作的一大特色,就是把援建与村民的生活改善,村庄的长远发展结合起来,统筹谋划。所以潮州新村的建设,不仅是解决群众安置问题,更考虑到发展农家乐等乡村旅游的长远需要。”黄志刚告诉记者。实际上,在当年他以“曹耿达”署名的信息报道中,已有这样的表述。
80岁的老党员郑益清2012年住进了潮州新村山王庙安置小区,他深有感触地说:“耿达山好水好空气好,我们潮州新村的房子更好。”
5月11日午后一点多,三位穿着当地服饰的老太太在耿达镇避险广场健身设施前闲坐。一开始老太太并不怎么搭理我们,后来一听我们是潮州的,老人当即动容:“谢谢你们!没有你们潮州人,我们哪有这么好的房子住啊!”
周平章则认为:“潮州新村的规划建设,让耿达人从农业生产者变成了商业型的市民。这给百姓带来的利益是长远的。所以,我们耿达还专门给一条街起名‘潮州巷’,表达我们这种感恩。”
事实上,三年援建,更凝聚着潮州人民的大爱。那三年,先后有四批潮州医疗队到耿达,抚平地震创伤;先后有100多位潮州市城市勘测规划设计院工程师到耿达,让灾区群众看到了希望。工作组还联系了不少爱心企业和社会各界关心支持耿达的灾后重建。
为表达感恩,周平章当年在工作组完成三年援建工作即将撤退时,对徐和说:“您是我们大恩人,我跟您约定,今后五年,每年春节,我一定第一个跟您拜年!”此后五年,每年除夕12点刚过,徐和都准时收到这耿达亲人的祝福。
第二座天回镇
十年前问工作组究竟来干什么的曾小丽,如今已是耿达镇好易多超市的老板娘,并“承包”了村里的快递服务。这些年,她和援建工作组一直保持联系,还不时向张为民请教快递业务方面的问题。如今,她的快递业务量与日俱增,每天都有一小卡车的货物进出,快递出去的是蜂蜜、羊肚菌等,进来的东西也多,牛奶、尿不湿都有。“这离不开当年潮州的援建,特别是潮州新村的建设。”她说。只有旅游发展了,百姓生活水平提高,才能不断地“买买买”。
镇党委书记杜军介绍,地震前,这里的群众一年旅游产业收入不超200万元。去年,耿达老百姓在民宿方面收入达1600万元,今年拟实现2000万元。全镇去年旅游收入达2600多万元。“民宿方面,耿达现有一万多个床位,百分之八十集中在潮州新村。为规范管理,目前镇里还建起民宿合作社。”
夜晚的潮州新村,灯火通明。金群明说,再过一两个月,这里更是热闹。在张家大地潮州巷开办客栈的周春红告诉记者,客栈有24个房间,但6到9月底所有房间都早被订满了。每个床位80元到120元不等。在潮州新村走马岭安置小区拥有一栋三层楼客栈的杨海花说,路通了,环境好了,客人多了。每年旺季,客栈每月有六七万元收入。“如今来的人越来越多,虽然我们后来又增建了几个房间,还是远远不够。”
最热闹是怎样一个场景?周春红说:就像春熙路(成都最繁华的商业街)一样。金群明说,不少人已把耿达称为第二个郫都区,第二座天回镇。
杜军对耿达前景充满信心,他说,通过灾后重建,以往耿达人民居住条件差,生产生活不便的状况已成为历史。如今的耿达,正依托潮州新村等援建基础设施建设和大熊猫生态文化品牌,大力发展旅游等第三产业,力争未来5年游客量从目前40万人次增至300万人次,“耿达人民正借援建成果的东风奋力驶向全面小康的目标。”
他透露,在我们走进耿达的前一天,潮州工商联已组织企业家到耿达考察参观,探讨合作发展。
身为潮安区委常委、凤凰镇党委书记的黄志刚一路回访,一路和耿达党委政府负责人探讨乡村振兴发展和基层治理方面问题,不时拿出相机拍摄房前屋后的绿化、路口统一设置的民宿招牌。他说,凤凰镇和耿达就生态、地理环境而言,有一定的相似度,双方可以在当年援建结下深厚情谊的基础上,互相学习借鉴,谋求合作发展,共同实现乡村振兴。
深夜的耿达,宁静祥和。由工作组牵线的深圳公司当年捐赠的路灯,静静地散发着光芒。皮条河正不舍昼夜,奔向岷江。想起了白天采访过的,那一张张脸,或自豪,或感恩,或欣慰,或对前路充满希望,一种五味杂陈的情感涌上心头。是啊,三年援建,有结束的时候,但友谊之树长青,大灾大难中生死相依培育起来的真情长在,合作发展的新路,正在这青山绿水间徐徐展开。
心语
此次重返,一路走来,感慨良多,看到现在耿达人民生活大变样,百姓生计得到解决,特别是潮州新村民宿行业的蓬勃发展,乡亲们脸上洋溢着幸福与自信,欣慰之情溢于言表,觉得我们当年的付出是值得的。
——徐和
最大感触是环境变化。特别是昨天看了走马岭潮州新村,感觉环境洁净,村民有很好的自律能力,包括在种养方面都形成了村规民约。让我们看到新农村的雏形。
——张为民
三年援建行,一生耿达情。当年的援建经历,是一次难忘的人生经历,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次重返耿达,看到百姓住进新家园,镇里有了超市、快递、农家乐,发展羊肚菌种植项目等,日子越过越红火,非常高兴。接下来会继续发扬援建精神,投身乡村振兴发展工作实践。凤凰与耿达两个乡镇也将常走常亲,密切友好联系,携手共进,共奔小康。
——黄志刚
此次重返,看到工程整体完好,道路宽敞平坦,防洪堡坎完整无缺,经受住时间的考验,特别是将我们当初发展农家乐的项目规划理念发挥得这么好,使得工程投资效益远超出预想,我深刻感受到我们工作组的心血没有白费。
——谢昭茂
耿达是继水磨、映秀后汶川区域灾后重建的典范之一。以生态旅游服务为主体的理念模式非常有利于老百姓后续生产生活。
现在回过头看,总结当时的经验成果,我认为,耿达经验主要在于规划理念方面。理念很有前瞻性,借助灾后重建,以生态旅游服务为重点,考虑老百姓后续发展空间,促使农业型经济向商业型经济转变,切实实现灾后恢复重建。
——周平章
印象最深的是工作组除了圆满完成上级规定任务外,还发动潮州的企业家、人大代表等,帮助耿达发展腊肉加工、生猪养殖等项目,壮大贫困村的村积累。每每看到这些我常会想起他们。记得援建组离开时,下着小雪,但百姓都自发来送别,大家也都哭了。
潮州援建人员的这种作风、这种为民办事精神,让我们深受感动,也激励我这几年做好乡镇工作。
——金群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