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妈妈以坚强引领孩子
今年43岁的陈业燕是位单亲妈妈,独自带着两个儿子生活,她用柔弱的肩膀为孩子撑起一片天空。她曾因家庭的突然变故一度感到绝望,但终因孩子选择了坚强;她的乐观、积极令她身边的许多人对其夸口称赞,也以此引导孩子做社会的有用之才;她常说:“孩子是我最大的希望,也是我最大的骄傲。”
陈业燕谈起懂事的孩子非常欣慰。
家庭忽遭变故 生活诸多艰辛
5月9日,茂名晚报记者来到高州市区北街路口陈业燕的家中,走进她家,只见约20平方米的两间房内只放着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具,一间既是厨房也是餐厅,一间是卧室,卧室放着两张床,狭窄的空间使房间看上去有些杂乱。她告诉记者,她原来一直生活在高州团结农场,2015年丈夫因车祸重伤去世后才搬到高州市区,租住在这里,如今生活虽然还较为艰辛,但社会及政府部门都给予了自己很大帮助,自己是一名手套生产厂的工人,也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切正慢慢改善。
“我以前是一名全职的家庭主妇,2015年我丈夫因车祸重伤住院,花了十多万的医疗费,但最终还是离我而去,当时感觉自己整个人都垮了,不知所措,很长一段时间都沉浸在悲痛中。”陈业燕对记者说。她也意识到当时孩子的悲痛并不比自己少,于是她多次与学校老师沟通。在孩子悲痛而又企盼的眼神里,她毅然选择坚强,2016年时曾同时打双份工,白天在一家医院做保洁,晚上推着一辆三轮车沿街售卖柠檬茶。如今,在她脸上看到的更多是自信的笑容,她还说道:“孩子才是我最大的希望,一想到孩子,感觉自己的心就变得强大起来了”。
以身作则 当好孩子“第一任老师”
对孩子的教育,陈业燕总以言传身教的方式让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大儿子现正在读高三,平时都是住在学校,一个月才回家一次。为了不给面临高考的儿子增加压力,她一边嘴上说着“放松心情,尽力就好,无需对自己有过高要求”,一边也为儿子做着可口的饭菜,为孩子补充营养。二儿子正读小学五年级,因小孩体质较弱,经常生病,她便带着小孩一起参加“高州微马队”跑步运动,锻炼身体。她表示,参加微马队不仅能给自己和孩子带来健康,也能让自己和孩子接触到更多正能量,使心态变得更乐观。
为了鼓励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陈业燕也以身作则,一有时间便参加当地的义工活动。她说:“我用自己的力气来帮助别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用我自己的行动来教育孩子、帮助别人、自己也感到快乐,一举多得。”
孩子乖巧懂事 学习成绩优异
陈业燕表示,自己的两个孩子都很听话、孝顺。大儿子上了高中后每年寒暑假都去做兼职,帮忙分担家里的生活压力,她的大儿子说“考上大学后要申请助学贷款,待自己大学毕业后再挣钱还款,大学时也可以做一些兼职,赚取生活费等。”小儿子今年才11岁,但煮饭、炒菜、洗碗等多种家务活做起来都有模有样,当母亲生病时,他也能够很好地照顾母亲。 她小儿子的一句话令记者动容“看到妈妈工作那么辛苦,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买大房子给妈妈住。”
采访的最后,陈业燕拿出了一大叠的奖状及证书,她介绍说,这都是她两个儿子的,两个小孩的学习成绩都很不错,各种学科知识竞赛奖、优秀学生干部奖等奖项繁多。“看着两个孩子的奖状,我感觉挺欣慰的,感觉自己的努力都值得了!”她说。
文/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陈琴 通讯员 邹玉芳
图/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颜东
知性母亲培育优秀女儿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古诗《游子吟》中,这句话深刻贴切地说明了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近日,茂名晚报记者走进一个其乐融融的家庭,感受这位母亲在其孩子成长过程中所付出一点一滴。
蓝嫦接受记者采访。
陪伴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蓝嫦,现任教于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爱岗敬业,担任班主任18年,多次被评为先进班主任;现担任该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在唐宋诗词方面深入研究、有独到见解。走进蓝嫦家中,让人第一印象就是整洁干净,在大厅的桌面上摆放了一沓厚厚奖状。原来,这些都是她女儿的获奖证书。其中包括了文学比赛奖、书法比赛奖、舞蹈比赛奖等。谈起自身的育儿经验,她开始较为腼腆,但在记者的引导下,慢慢地将自己在生活中与女儿的点滴一 一道述。说起女儿的优点之处,最让蓝嫦引以为豪的莫过于,女儿从小到大做事非常认真,要么不做,要么就尽力做到最好。蓝嫦告诉记者,自己在女儿很小的时候就开始陪着一起阅读,认字。“大约在我女儿5岁时,我就开始跟她一起看画报,培养她阅读的兴趣,以至于直到现在她也一直坚持阅读。”蓝嫦如是说。据蓝嫦透露,他们一家都是书迷,每年都会花上千元去订杂志。如今女儿到了青春期,作为母亲依然会认真为女儿挑选阅读的书籍,希望她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在蓝嫦看来,陪伴是父母对孩子最好的爱。她表示,自女儿幼儿园开始学钢琴起,在近10年的时间里,她都一直陪着孩子练琴。目前,她女儿钢琴的等级已经考过了九级,羡煞旁人。回忆起女儿在学琴过程中,她告诉记者,当女儿考完四级时,就遇到了瓶颈期。女儿偶尔产生抵触情绪,作为母亲的她带着女儿一起分析原因,并开导和教育女儿如何更好地重拾兴趣。在这期间,她还专门带上笔记本为女儿在考级路上记下重点难点,并时常鼓励、赞赏女儿,去欣赏女儿优秀的地方。
言传身教胜过千言万语
有人说,“我们的言行举止中流露的那份独特而超凡的东西,都是来自母亲的辛勤哺育和言传身教。”蓝嫦表示,平常对女儿的要求不算严格,但有时间一定会与女儿多沟通、多交流。蓝嫦笑着说,“现在我女儿都跟别人说,妈妈是最知心的朋友。”据了解,平常放假蓝嫦都会陪着女儿一起到电影院看电影,有什么事都会敞开心扉跟女儿说。让蓝嫦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前几年女儿的爷爷生病住院了连续3年,自己与丈夫一直照顾爷爷,很多时候没有顾及女儿,但女儿非常懂事,并在父母身上学到了什么叫做“孝”。我们虽然没有特意去跟孩子聊过这个话题,但是她从长辈身上学到的,远远比说出来重要得多。”
为家育骄儿,为国育良才。这是每个母亲的心愿。如今蓝嫦的女儿已经17岁,成绩在班上排名前列,兴趣爱好广泛,这让蓝嫦颇感欣慰。当蓝嫦带着记者参观他们家的书房以及拿起女儿的书法作品时,脸上都泛起自豪的笑容。“你看,这是颜真卿的字帖,我女儿学写楷书时就学颜真卿,长大了学行书就学王羲之。”“你看,这是我女儿书法行书作品。”
在蓝嫦看来,她的女儿在书法、在文学修养方面是值得称赞的。作为一名教中文的老师,她认为自己的女儿在同龄人中的深度阅读方面做得较为出色。蓝嫦说,“欣赏孩子很重要,有时候孩子的能力需要我们的认可,作为家长要学会欣赏和表扬,那么他就一定会不断进步。”
文/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朱杰祺 通讯员 梁小红 甘军亮
图/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吴昊
营造良好家风培养儿子品学兼优
22年前,随着一声孩啼,上天为赖晓妍的家庭增添了一份喜悦,而她也承担起母亲的神圣责任。每当提起她,家长和学生总是交口称赞。大家称赞她爱岗敬业、善良博爱,将母爱给予学校这个大家庭,把母爱无私地播撒在学生的身上,更称赞她是一名教子有方的好母亲,使儿子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
赖晓妍校长讲述儿子成长故事。
“隐形”教育引导儿子学会感恩拼搏
赖晓妍,茂南区露天矿小学校长。据说,不少教育工作者目前面对着“能教好别人家的孩子,唯独教不好自家孩子”的困境,但这一困境并不存在于她的身上。“教育孩子要舍得放手,要学会在孩子身后默默支持。”赖晓妍如是说。这些年来,她秉承“感恩做人、用心做事、坚持不懈、积极进取”的良好家风,用以身作则和“隐形”的教育理念引导儿子陈星宇学会感恩、拼搏,使其不仅成为了“别人家的孩子”,还成为了家族中同辈兄弟姐妹的好榜样。她开心道:“我姐妹的子女就是以我儿子为榜样,通过努力学习考上了重点大学。”
当茂名晚报记者问及什么是“隐形”的教育理念时,赖晓妍说:“当孩子还在我们的身边时,要学会让自己‘隐身’起来暗中观察,而不是一味地宠溺,而且要在不同的时期给孩子进行不同的教育。”在儿子陈星宇上小学的时候,她便从养成好习惯、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兴趣和引导理想这4方面来进行教育,上初中和高中后便主要教育孩子坚持信念、学会选择。此外,她即使工作繁忙也会抽空带儿子一起去为单亲家庭、贫困家庭的孩子进行补习,一起为家中长辈按摩、洗脚,和丈夫组织对方的兄弟姐妹到家里来聚餐、搞主题比赛等,用实际行动让儿子学会善待他人和感恩。在儿子眼里母亲就是最好的榜样。
赏识教育给儿子自由成长空间
在儿子陈星宇读二年级的时候,赖晓妍开始发掘儿子的写作天赋并开始与其一起写作,并根据儿子的写作特点摸索出“三阶段·五环节”作文训练模式。由于她对儿子兴趣爱好和不服输精神的培养,从小学到高中儿子不仅是班级里写作的佼佼者,而且从小就懂得拼搏和坚持,屡次被评为学校的“三好学生”、“优秀干部”。
但上初中后,儿子开始“迷上”了电脑,并和她说长大后不想当作家了,要成为一名程序员。赖晓妍知道后,并没有生气也没有像其他父母那样阻止儿子玩电脑,反而鼓励他要坚持下去。她认为,成长应该是自由的,儿子喜欢什么都没关系,但喜欢的事情就要坚定地做下去。目前,儿子陈星宇虽是华南理工大学软件学的一名在校生,但已在软件开发方面崭露身手。“儿子和我说以后想往人工智能方面发展,我很开心他有坚定的方向。”赖晓妍说。
采访过程中,让记者感到最深刻的是赖晓妍所说的一句话:“儿子不光是属于亲人和自己的,更是属于社会的。”她是普通的,和千千万万的母亲一样为孩子的成长谱写一曲平凡而动人的歌曲;但她也是不普通的,心系社会,为国家的未来培养人才。
文/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君平
图/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陈国汉
好母亲言传身教育骄儿
“妈,今天是我的生日,也是您的受难日,多谢您17年前赐给我生命,17年来,您的言传身教,时刻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无论将来我成功与否,我都会永远记住您伟大的母爱。”近十年了,陈群清至今仍清楚记得小儿子在化州一中读高二时,17岁生日那天给她发的短信。
陈群清向记者讲述自己与孩子之间的故事。
今年54岁的陈群清是化州市第九中学的高级教师、女工主任。从教三十多年来,她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多次被评为化州市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优秀女工干部,三八红旗手等,现在是化州市台联会副会长,也是茂名市第九届政协委员。在四世同堂18人的和谐大家庭里,陈群清是当中的“主心骨”,是人人称道的孝女儿,孝儿媳,贤妻,良母,好大嫂,好婆婆!她用自己的言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兄弟姐妹邻里之间和睦相处。三十多年如一日,用爱心呵护每一个家庭成员,用真心营造了一个温馨、和谐、幸福的家庭。她因此收获了众多荣誉:2011年获得广东省“百名好母亲”和茂名市的“道德模范”光荣称号。她的家庭也多次被评为“五好家庭”、“文明家庭”,2016年被评为广东“百户最美家庭”。今年,陈群清家庭又被广东省推荐参评全国“最美家庭”。
自小向孩子灌输爱的理念
母亲是最伟大的!说起两个儿子,陈群清满脸洋溢的是爱意、牵挂和浓浓的满足。她的两个孩子现在学有所成,大儿子在江苏省南京市一家食品电商有限公司当总经理,并在当地买房安家;小儿子曾作为交换生去台湾佛光大学学习一年,现在上海自己开公司,是上海铭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更重要的是,两个儿子和她一脉相承,学会和继承了陈群清这位伟大母亲的一切优点:工作努力、生活俭朴、对人友善、孝顺长辈、做人诚实、做事诚信。
虽然现在和两个儿子远隔千里,但陈群清和儿子们的心很近!她几乎每天都会和儿子们通电话、聊微信乃至视频聊天,每到节日、生日,也会如期收到儿子们从远方快递过来的礼物,每年暑假、寒假,她更会和丈夫去到长三角,一家子度过美好的假期。
说到教育儿子,陈群清觉得:母亲最伟大的贡献就是孩子,特别是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对社会、国家有贡献的人。陈群清自小就向两个儿子灌输爱的理念,让他们从小在爱的氛围中接受熏陶,让他们明白爱心、孝心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责任和品质,只要孝心永驻,爱心无涯,就能使家庭和社会获得双赢。
作为一名教师,陈群清觉得孩子教育的主战场是家庭,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而母亲的言行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她说:一个家庭,哪怕穷得家徒四壁,只要有一个善良,节俭,乐观和整洁的女人在料理,这样的家庭仍是快乐的家庭。陈群清特别告诫那些喜欢打麻将、打牌的父母,在孩子成长当中,多花时间陪伴,多关心孩子的学习。
再忙再累也从不放松对孩子的教育
在两个儿子成长当中,陈群清即使再忙再累,也从不放松对儿子们的教育。她记忆当中,从没打骂过两个儿子,当然,儿子犯错误时,她也会对其进行严厉的批评,但更注重的是引导,让孩子明白自己错在哪里,然后勇于担当。她还教会儿子们凡事要自己动手实践。假日有空会带儿子们到野外去体验生活,将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同时根据孩子的爱好,挖掘孩子的潜能,学习一些学校课堂学不到的知识,培养孩子综合能力,提高孩子综合素质,让他们尽早适应社会。周边的人都说她的两个孩子都比同龄孩子超前且更能适应社会,有更强的社会活动能力。
身教胜于言传,在她影响下,儿子们从小就孝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邻里都夸赞他们是乖孩子。大儿子在大学实习时,第一次赚到三千元工资,分别封了500元“利是”给爷爷奶奶,令两老笑逐颜开。现在,两个儿子回家过年时,除了大包小包的礼物,孝敬家中老人和长辈更是每年的惯例。
文/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郭瑞祥
图/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岑稳
单亲妈妈成为儿女的贤良师长
15年,她以一位中年妇女的身份,独力支撑起一个摇摇欲坠的家;15年,她以一位单亲妈妈的身份,艰辛抚育一双儿女成为家中骄子;15年,她以一位贤良师长的身份,致力培养两个孩子成为国之良才。她,就是信宜市第六小学的余娟老师。藉母亲节到来之际,茂名晚报记者专访了这位令人敬佩的好母亲。
余娟课堂上授课。
艰难面对只身撑起欲坠之家
在信宜六小,记者见到了坚强而自信的余娟老师。获悉记者的来意后,她非常谦逊的说,抚育、培养孩子成人成才,是每一位父母都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她只是坚持不懈地做好自己而已。
余娟和丈夫同为教师。15年前,丈夫因积劳成疾不幸辞世。那一年,她才30多岁,儿子13岁正读初中,女儿不过3岁。顶梁柱突然坍塌,家中上有老下有少,千斤重担一下子落到了她的身上,她一个弱女子如何承受得了!悲痛欲绝彷徨无助的她甚至想到了一死了之。
“可是,我不能死。孩子还小,没有妈妈疼爱,没有妈妈照顾,怎么活下去啊?”悲伤之中的余娟忽然想到了两个孩子。母子连心,强烈的母爱唤醒了她绝望的心。孩子已经失去了爸爸,可不能再失去妈妈啊!天塌了,她要顶起来。家欲坠,她要支撑住。“为了孩子,我不但要坚强地生活下去,还要尽最大努力将孩子培养成才。”当时余娟就立下了这样的决心。
再忙也不能忘了教育孩子
然而,一个弱女子,要挑起养家糊口赡老抚幼的重担谈何容易,那时候,余娟只有千余元的工资收入,一家人的开销总是捉襟见肘,生活困顿。她便设法在住所附近开辟了一块菜地,种上瓜菜,解决了一家人的吃菜问题。下课回到家中,她包揽了所有的家务,还要抽时间备课、批改作业、辅导孩子,忙得不可开交。渐渐地,余娟在忙活之中变得坚强起来。
“再忙也不能忘了教育孩子”,这是余娟始终坚持的信念。她善于利用一切时间和方法,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思想,引导孩子正确学习、思考、行动,教会孩子做人的道理,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心态。比如,在接送儿子上学放学的路上,她会询问儿子的学习和活动情况,不失时机地给予思想启迪和知识教授;在睡觉前给女儿讲故事、读古诗、唱歌曲,以陶冶其情趣,增强其记忆力,培养其艺术细胞;在饭桌上,利用菜肴的名称引导孩子进行成语接龙,启发孩子想象力,激发孩子学习兴趣……潜移默化之中,两个孩子颇受教益,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在家孝顺母亲,和睦邻里,争做家务,乐于助人;在校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努力学习,积极上进。一双儿女先后以优异成绩考上信宜中学,成为家中的骄傲。
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
为了有效培育儿女成人成才,余娟琢磨了不少方法。有段时间是儿子的“叛逆期”,俩人一言不合就会闹别扭,既影响母子之间的感情,也影响儿子自身的学习。知子莫若母。余娟便不动声色,只是在纸上写上一些诚恳的语句,悄悄放到儿子的书桌上,以良师益友的好语善言,循循善诱,推心置腹,使儿子认识到了错误,幡然悔悟;有一次,女儿要妈妈在一个约好的时间和地点,代她去向同学取回一些东西。余娟因事忙而将此事忘掉了,女儿对此颇为不满。余娟主动向女儿认了错,然后以此为反面教材,讲述“诚信”的重要性,女儿深以为然。
余娟非常尊重儿女的个人选择,儿女喜欢音乐,她全力支持他们学习乐器、练习唱歌;儿子深圳大学毕业后,放弃到手的好工作,选择报考北京大学研究生,余娟也毫不犹豫予以支持;去年女儿参加高考获得570多分的好成绩,本来有机会报读一些名校的,可她却选择了深圳大学入读,认为特区的大学富有创新性。余娟对此也给予大力支持。而余娟的儿子在北大就读期间,被选派去日本交换深造,现在在深圳当上了一名优秀的律师。
文/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吴祖光 通讯员 李俊毅
图/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颜东
豁达母亲造就精神“富二代”儿子
富二代是财富的继承者,谢丽红的儿子吴奕桦是一位“富二代”,不过他是因为精神财富而富有。一直以来,谢丽虹言传身教,让爱的种子在儿子心里生根发芽,将儿子培养成为富有爱心的男子汉。5月10日,茂名晚报记者来到谢丽红家中,了解这位母亲。
谢丽红接受采访。
孩子从小目睹
母亲的无私大爱
谢丽红是化州市的一名退休老师,今年62岁,儿子在电白区望夫镇当公务员。她二十八岁那年嫁给同样当老师的丈夫,29岁生下了儿子吴奕桦。因为响应当时的计划生育政策号召,没有生二胎。“对于唯一的孩子,心里面很疼爱,但依然对他要求严格,教他要尊敬长辈,要做有德、有爱的人,学习成绩方面我们倒不强求,尽力就好。”谢丽红说。谢丽红与丈夫达成一致的意见——首先要教他做好人,在此基础上,学业有成则更好。
吴奕桦从出生起,就常常目睹父母资助学生、救济穷人,受到极大熏陶。在他上小学的时候,家里收留了一群前来寄居的小学生,母亲谢丽红每天除了教书还得帮那群小孩洗衣做饭,洗头洗澡,当起了孩子们的临时妈妈。小小年纪的吴奕桦对于那群孩子的到来,表现得十分高兴,向母亲欢呼“家里有玩伴了”。看到妈妈如此宽宏大量地对待别人,吴奕桦有样学样,时常邀请家境贫困的同学到家里吃饭。
儿子成为乐善好施
的精神“富二代”
吴奕桦在化州一中上高中时,学校有向贫困生捐款的活动。那时老师晚上宣布完捐款通知,吴奕桦下自修后就往家里赶,回家拿到钱,第二天就交到老师手上。母亲感到奇怪,问他为何不等到周末才回家,他说希望能够早一点帮助到那些贫困生。
对于儿子的乐善好施,母亲谢丽红感到骄傲,说起儿子做的一件件好事,如数家珍:大学时从买电脑的钱里拿出一千块捐给贫困同学、2016年考上公务员后至今,捐出了2万多元、下乡看到贫困家庭的境况后每月进行资助……儿子每一次帮助别人,她和丈夫都很支持。她认为,学会感恩、学会去爱别人很重要,自己与丈夫通过言传身教给予了儿子一笔精神财富,儿子成为了一位对国家、对家人、对周围的人有爱心的人,作为父母就已经很欣慰。
母亲的孝道
在儿子心中枝繁叶茂
俗话说,女儿是贴心的小棉袄,事实上,儿子也可以很贴心。妈妈患有脚痛、高血压,儿子常常给她买药,买的次数多了,连药店店员都对他熟悉了。妈妈住院时,他带上饭菜到医院去照顾妈妈。每当有空回家,他就陪妈妈散步。父母舍不得吃贵价水果,他便买回来给父母品尝……儿子的孝顺之举使谢丽红心里暖洋洋。
正如谢丽红说的,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吴奕桦的种种暖心举动,很大程度上是复制自父母。谢丽红为人豁达,勤劳善良,主动照顾中风卧床的婆婆,支持丈夫资助贫困学生,关心儿子的生活和学习。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她注重以身作则向儿子传递正能量,让其在充满爱的氛围中长大。她在儿子心里种下的那颗爱的种子,现在已经枝繁叶茂。
文/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林夏
图/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吴昊
策划:杨建华
指挥:朱文军 余力 何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