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新故事⑦|一杯好茶的科技味道

南方+

这几天,广东清远市的大街小巷茶香四溢,品茶论道之声不绝于耳。这里正迎来一场茶界盛会——2018年广东茶叶产业大会,全国各地茶商、茶友和茶业专家汇聚一堂,共同探讨粤茶的创新发展之路。

人们常享品茶之乐,却鲜闻研茶之辛。在广东,有一支队伍几十年如一日开展茶研究,培育出不少优质茶品种,为广东乃至全国的茶产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们就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下简称“茶叶所”)的科研人员。

近日,南方农村报记者走进茶叶所,探访这些茶学专家,了解他们研茶、事茶的故事。

选育良种,打造知名品牌

作为广东茶的主打品种之一,“英红九号”早已声名远播。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茶叶所正是“英红九号”茶树品种的选育者、系列产品的首创者、公共品牌的创建者与核心技术的原创者。

“一个品种支撑一个产业。”谈到“英红九号”,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清远试验站站长、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所长操君喜研究员的脸上便洋溢着骄傲的笑容。他表示,茶叶所通过“品种-品质-品类-品位-品牌”的全产业链创新研发,让“英红九号”由一个茶树品种发展成茶叶产品,最终成为一个响亮的区域性公共品牌。

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大力引领广东茶产业走“生态、特色、高效”发展道路。

“这是老一辈科研人员花了20多年时间才培育出来的。”操君喜介绍。1961年,茶叶所从引进的云南大叶群体中遴选出22棵单株开展试验,最终培育出“英红九号”,并于1988年通过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0年,“英红九号”被列入省农业主导品种。至2017年,该品种在英德的种植面积达7.5万多亩、省内外总种植面积超10万亩,辐射云南、西藏等近10个省及斯里兰卡,累计创造社会经济效益60多亿元。

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研发利用生态防控技术,逐步恢复了茶园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

2014年,由茶叶所自主研发的“鸿雁”牌英红九号荣获“广东首届十大名牌农产品”评选第一名,成为实至名归的广东茶叶第一品牌。2017年,以“英红九号”为代表的英德红茶获评“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2018年,英德红茶品牌估值高达20.78亿元。

同时,针对“英红九号”保健功能的开发也在继续。由孙世利副研究员带领的茶叶功能成分与健康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英红九号功效成分活性研究及其新产品开发”,已通过农业部科学技术成果评价并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

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红茶品种改良岗位科学家、茶叶所育种与生物技术研究室主任吴华玲青年研究员介绍,在“英红九号”的示范带动下,茶叶所育种团队又相继成功选育了“鸿雁12号”“丹霞1号”“丹霞2号”“乌叶单丛”等具有广东地方特色的当家品种和广东省农业主导品种。迄今为止,广东省通过品种审定的茶树品种有21个(国家级11个、省级10个),其中17个(国家级10个、省级7个)是由该所培育的。“目前全省已审定的茶树品种中,超过90%都是由我所选育的。”

如今,茶叶所新一代的科研人员承担着高香和特异茶树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创新利用及促进广东特色茶树品种升级换代的新品种选育科研工作。近年来,结合常规育种和现代分子育种技术手段,筛选出花香、奶香、杏仁香、木香、高花青素、高茶氨酸、高苦茶碱、低咖啡碱等优异茶树新品系30多个,目前已陆续进行国家植物新品种权申报和新品种登记,“这将为提升广东茶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操君喜称。

创新技术,引导绿色种植

除了品种,茶叶的绿色安全种植技术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广东如何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打造绿色安全茶园、提高茶叶品质?广东省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唐劲驰研究员带领的茶树生态栽培团队给出了答案。他们通过创新成果“优质高效生态茶园栽培关键技术体系”,集成了“茶-磷高效大豆间作技术”“蚯蚓-有机物培肥技术”“病虫害生态防控技术”等核心技术。这些技术先后入选为省农业主推技术并在生态茶园建设中得到很好的示范应用。

由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自主研发“鸿雁”牌英红九号荣获“广东首届十大名牌农产品”评选第一名。图为“鸿雁”牌系列产品。

“茶-磷高效大豆间作技术”,是将具有较高磷效率和产量潜力的大豆与幼龄茶树间作,有利于幼龄茶树生长。“蚯蚓-有机培肥技术”,创造性地利用了土壤工程生物蚯蚓,“可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全面提升土壤肥力水平,既能保证茶叶产量稳定,又能明显改善茶叶品质。”唐劲驰说,茶叶所是国内第一个在茶园应用这项技术的单位。

以增加茶园斑块内景观多样性和应用保护增殖害虫天敌等为核心的生态防控技术,可在不使用农药的前提下,将病虫害发生量减少40%以上。该技术解决了广东茶园病虫害对化学防治的依赖问题,实现了茶园生态优化和茶叶质量稳定提升的双重效应。

广东省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产地环境与规划岗位专家、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质量安全研究室主任凌彩金研究员介绍,她带领的团队已建立了从生产到加工、产品销售的全链条茶叶质量安全追溯系统,“该系统在英德、梅州和河源等多地推广应用,基本实现了对茶叶生产全过程的追溯。”

制定标准,建设生态茶园

在操君喜看来,作为特色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茶叶应该成为发展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的排头兵和典范。

基于多年研究和实践经验,面对践行新发展理念对广东茶产业提出的新要求,茶叶所在广东省农业厅种植业处的支持下,主持制定了《广东生态茶园建设标准》。与现有的标准相比,该标准更加契合生态学原理,更具有系统性,并且要求更高、更严,为广东的生态茶园建设指明了方向。

发展绿色生产技术模式、建设生态茶园是大势所趋。图为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英德基地生态茶园。

标准制定之初,被外界质疑“要求太高、太过理想化”,但操君喜坚信这将有效引领广东茶产业走“生态、特色、高效”发展道路。

目前,已有清远、韶关、梅州、潮州、河源、湛江、阳江、云浮等茶叶主产区的20多家茶叶龙头企业率先实施《广东生态茶园建设标准》。这些企业的技术人员表示,开始是担心建设生态茶园会增加成本,减少产量,但事实证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据统计,广东现有茶园总面积近80万亩,仅4%左右达到生态茶园的标准。去年,《广东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出台,明确指出:要以全产业链的理念发展茶叶等特色产业,扩大茶叶种植面积,大力发展岭南特色红茶和高山绿茶,打造100个生态茶园。为实现这一目标,茶叶所给自身提出了更高的任务要求——大力推广应用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生物防治与综合防控岗位科学家陈宗懋院士研发的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和该所的“优质高效生态茶园栽培关键技术体系”,力争到2020年底全省生态茶园面积占比达30%-50%。

彰显特色,培育龙头企业

在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促进乡村振兴的新形势下,广东茶产业发展面临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也日益突出。尤其是缺乏年产值超1亿元的龙头企业引领,茶叶销售过度依赖本土市场,具有知名度和重要影响力的区域公共品牌并不多。

在4月20日召开的广东茶产业联盟成立大会上,当选为联盟首届轮值理事长的操君喜表示,要以绿色兴茶、质量兴茶、品牌强茶为抓手,重点打造广东生态茶业联合体和广东特色茶联合体,创建广东“放心茶”品牌和广东特色茶品牌。茶叶所将积极发挥英德红茶、凤凰单丛等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效应,引领全省实施“品种树品牌”战略,以地方特色品种,打造龙头企业集群和培育1个或多个产值超1亿元的重点龙头企业;同时,创建一批区域公共品牌,进一步扩大广东茶在全国的影响力。

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重大科技成果(部分)

策 划:陈永 何秀古

胡念飞 钟小雄

统 筹:喻淑琴 段冬洋 邹文平

采 写:南方农村报记者 喻淑琴

李小兰 实习生 耿银银

通讯员 陈慧英


编辑 樊静东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