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川·人⑤|滔滔岷江水,常伴睡梦中!援建者李耀南:我对汶川有一种情结

南方探针
+ 订阅

他有两个故乡,一个在江门,一个在汶川。

5月9日,李耀南如约踏上第二故乡——汶川,回访曾经援建的汶川县第一中学(以下简称“汶川一中”),捐赠了30万元教育基金。“我就是抱着回家看看的心情,了解下学校新发展,也再次帮助家庭困难但有上进心的学生。”

十年前,李耀南肩负起了广东省委、省政府和江门市委、市政府的重托,率领广东耀南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两千多名员工,开赴四川汶川县参加灾后重建工作。

在两年的汶川援建工作中,他见证了灾区由废到兴的过程,与汶川人民结下了深厚情谊,被授予“汶川荣誉市民”。而那涛涛的岷江水声,至今还常出现在他的梦中。

苦战180天  每天睡三小时

收到汶川县委、县政府发来的纪念抗震救灾十周年的邀请书时,李耀南在办公室来回踱步,望着墙上一张张当时记录援建的工作照片,久久不能平静,他的思绪早已飞回十年前那场紧张的援建战斗中去了。

汶川一中是震后由原汶川县威州中学、桑坪中学、七盘沟中学三校合并而成。“5•12”地震时,威州中学两个校区大部分建筑都在地震中损毁,仅剩一栋新建的学生宿舍,全校师生只能迁移到千里之外的龙泉驿区进行过渡。

“用‘战斗’来形容当年的汶川援建工作,丝毫不夸张。”李耀南告诉记者,近7万平方米的校舍群,设计要求是“八级抗震、九度设防”,为了让学生能尽快结束艰难的过渡期,得赶在2009年9月新学年前交付使用。

时间只有180天,面对如此庞大且重要的工程,李耀南为此日夜悬心。“现在回想起来,我都不知道那些日子是怎样熬过来的。”李耀南说。

2009年初,在缺水缺电、道路不通、余震不断的环境中,第一个桩子被打入满地皑皑的白雪中。从那一刻开始,李耀南的团队实行“三班制”,日夜赶工。在这180天中,李耀南每天的平均睡眠时间只有三小时。

“那个时候我是真的睡不着,要在180天里完成任务,时间必须按照分钟数来计算,压力非常大。”李耀南告诉记者,不睡觉肯定坚持不下去,无奈之下,他只能每天借助安眠药强制性入睡,剂量也越用越大。

如今十年过去了,李耀南的书桌上仍然还放着许多安眠药,服用的剂量只减少了半粒。许多次在梦中,他还能“听”到滔滔的岷江水流声。

学校多了位“校长”  汶川多了个“市民”

汶川昼夜温差高达十几摄氏度。平整的工地上,大风顺着河床,吹起漫天黄沙。“跟广东天气反差太大,让很多施工人员都难以适应。”李耀南回忆说,“因为环境条件恶劣,原本设计的2米地基,挖到四五米深还是沙石河床,最终不得不挖到6米。”

赶工并不意味着牺牲质量。在汶川一中的重建工作中,李耀南在工程质量上毫不含糊,甚至可以说是不吝投入。钢筋用超标的36毫米直径,混领土也用超标号,一些附近难以买到的建材,他干脆组织人手从千里之外的江门运往汶川。李耀南说,“做工程不能有丝毫马虎,更不能将就,所有的细节必须做到极致。”

2000多名援建人员,180天的“加班加点”,一切付出都没有白费。这个面积相当于半个国家大剧院的汶川一中工程,被四川人民称誉为“广东速度”和“广东质量”。该工程达到了全世界最高等级的地震设防九度,更获得中国工程质量最高荣誉——“鲁班奖”。

而李耀南自己,获了“汶川荣誉市民”、“汶川一中永远名誉校长”等光荣称号。在他看来,这也是一种责任。

汶川成为第二故乡  留下许多“第一次”

现在的汶川一中校区,与之前已是天差地别,不仅容纳的学生多了一千多名,各种教学场地配套、现代教学功能更是上了一个新台阶。室内篮球场、数字阅览室、心理辅导室等一系列配套十分齐全。

汶川一中的工程结束后,李耀南由于协助广州市对汶川其他项目的援建工作,继续留在了汶川,足足呆了两年,期间只一次回过广东。在这两年中,他见证了灾区由废到兴的过程,也与汶川人民结下了深厚情谊。李耀南说,汶川留下了他太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半个月不洗澡,第一次服用安眠药,第一次做手术,第一次两年不回家……

“汶川是我的第二故乡,汶川一中也是我的家。”李耀南告诉记者,援建结束后,李耀南向汶川一中的师生许下了一个“每年都会回家看看”的承诺。

每年不管工作多忙,李耀南都会回汶川到处走走,四处看看。他最喜欢在汶川一中校园绿树成荫的大道上散步,看看建校时种下的树木逐渐长成大树。为了资助在地震中失去亲人的孤儿和特困子弟入学,李耀南每年都会拿出30万元给汶川一中作为教育基金。

“当听到学校领导介绍汶川一中每年的高考升学率都是全市之冠,每年都有学生考入清华、北大等重点大学的时候,我的心里比吃了蜜还甜。”李耀南说。

“我对汶川这片土地有一种不解的情结。”62岁的李耀南说。

【记者】朱红鲜

【校对】符如瑜

编辑 姚昱旸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