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四十九,问娘何时有,加上母年岁,减去一十九……”由“客家摇篮”江西赣州带来的大型赣南民俗音画《客家儿郎》,于5月10日晚在深圳大剧院上演。该节目是“深圳文博会艺术节”重点项目,是对赣南风情的立体诠释,是对客家人生活情态的艺术描摹。
描摹客家人生活情态的艺术
《客家儿郎》以赣南客家为背景,以民俗音画的形式展现,全剧将传统舞蹈、戏曲、杂技、传统音乐等多种艺术表现门类与赣南几十种非遗民俗融为一体,演绎了一方地域神采,一脉民族气韵,一腔家国情怀,是赣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次艺术性的集中展示。
《客家儿郎》不是歌舞,不是戏剧,不是晚会,而是一幅聚焦客家风情最美瞬间,由风情衍化情感,由情感透射文化,由文化彰显特色的,铺展在赣南山水间会歌唱、能舞动的梦幻般的风情画卷。
它有歌有乐有舞。歌,为段落中的华彩,蕴含着客家情韵、透射着赣南特质的经典传唱歌曲。乐,贯通始终的情绪烘托,散发着浓郁的客家文化特质,古朴而悠远,清新而独特。舞,将作为整台演出的“讲述语言”,成为分量最重的主体表现形式,是对赣南风情的立体诠释,是对客家人生活情态的艺术描摹。
6章节展现赣南客家人优秀品质
《客家儿郎》通过对“民间仪式”“民俗民风”的采撷与提纯,依循生命成长的几个重要阶段进行谋篇布局,通过聚焦个人在成长中所肩负的不同责任和使命,以“天籁之声、人之初、人之子、人之夫、人之父、岁岁年年”6个章节,从不同视角展现了赣南客家人“耕读传家”“敬祖睦宗”的优秀品质,彰显了开拓进取的赣南客家人“兴家报国”的价值观,勾勒出赣南这方水土总体气象和品格,昭示出历久弥新的客家精神。
自2017年5月公演以来,《客家儿郎》已先后演出30多场。该剧是赣州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心打造的又一精品力作。该剧由杜鸣、刘兴范、谭晓洪等知名专家参与主创。主创人员多次深入赣州各县(市、区)基层乡村采风,体验客家人生活,体味客家文化,在采风过程中修改完善剧本,使作品更接地气。在深入采风体验的基础上,主创人员还组织学习观摩外地演艺项目先进创作经验,通过反复研讨,完成编本、音乐创作,舞美、服装、灯光、道具等设计。
据了解,近年来,赣州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挖本土精品力作,文艺作品创作生产好戏连连。《山歌情》《快乐标兵》《八子参军》《永远的歌谣》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电视剧《破阵》、歌曲《红军渡 长征源》《那一片红土地》被授予“江西省优秀文艺作品”。
【撰文】何鹏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