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鸦片战争博物馆,见证民族沧桑巨变

羊城晚报

走进虎门镇口村,微风夹杂着海腥味,让人仿佛又闻到了百年前的战火硝烟,鸦片战争博物馆就坐落在此。博物馆由虎门林则徐纪念馆、海战博物馆以及鸦片战争博物馆“三馆合一”,是纪念性和遗址性相结合的专题博物馆。

虎门炮台免费向游人开放多年

整个馆区的面积有80万平方米,包括林则徐销烟池、虎门炮台等遗址,这些旧址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馆内庭院面积宽阔,树荫如盖,绿草如茵。中轴线上依次矗立着虎门人民抗英群像、林则徐塑像、馆舍等,给人感觉庄重而肃穆。而馆舍仿古炮台的立面设计则更显得雄浑大气。

一楼陈列内容包括《林则徐禁烟与鸦片战争史实》,详细介绍了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经过;展品包括销烟池的木桩、木板;林则徐手书的对联、条幅;抗英时用过的武器;当年缴获英军的洋枪、洋炮等珍贵的实物资料。来到二楼,一组采用超视域背景画加模型,复原了虎门要塞的雄伟场面,这个名为“金锁铜关”的陈列气势恢宏。在展馆的二三楼,使用了大量的场景复原、放映录像等手段,提高了观者观展的兴趣,并把大家带回了历史现场。

石头上的苔藓记录着炮台百年的风霜

记者了解到,鸦片战争博物馆始建于1957年,建馆初期馆名为“林则徐纪念馆”,1972年更名为“鸦片战争虎门人民抗英纪念馆”,1985年重新定名为“虎门林则徐纪念馆”,1999年12月,海战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记录民族屈辱 开启中国近代史

“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林则徐的这道奏折,既是晚清中国社会的真实写照,也是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无论是中学课本,还是历史研究,都大量地记录了这一段历史。1839年元月,林则徐奉命南下禁烟,并对英国烟贩进行了正面打击。半年之后的6月3日,一场惊动史册的销烟运动在此轰轰烈烈展开。“虎门销烟”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脚步,大大推动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

昔日铁弹奔流的射击口,如今变成游客观览海景的窗口

“虎门销烟”也成了外国列强发动鸦片战争的导火线。1840年6月28日英舰封锁珠江海口,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式爆发。之后,林则徐被革职,清政府放松海防,英军侵略者突袭大角、沙角炮台,守将陈连升等因力战而牺牲,接着侵略者直扑虎门,关天培发炮抵抗,最终清政府战败。自此,包括《南京条约》《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黄埔条约》等大批丧权辱国的条约陆续出炉,中国正式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痛苦中孕育复兴 从英国征集文物回国

“鸦片战争,一直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因为它是中国近代屈辱的开端,同时又孕育中国复兴梦想的起航。”博物馆宣教部副主任王亚楠告诉记者,博物馆建立的初衷即在于此。但是,在开放之初展馆面积狭小,历史文物不足100件,展出的内容多为文字和图片展板,显得枯燥乏味。

从2006年开始,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博物馆扩大了展示面积和规模,并向全世界征集文物,短时间内鸦片战争文物增加至4000余件,历史图照增加了16倍,油画等艺术品增加了7.5倍,科技项目增加了9倍。

虎门炮台的古炮百年守护珠江口

2013年9月,工作人员在搜集资料时,查询到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里藏有大量有关鸦片战争时期的图片资料和历史文物。于是,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远渡重洋与英方洽谈,终于得到对方同意,将一批珍贵的历史图片征集回国。此后,在一位中国留学生的帮助下,2014年初,316件(套)从英国国家海事博物馆和英国私人收藏者手中收集到的涉及鸦片战争时期的文物和历史图片及大量的档案资料终于回到祖国。

观众可零距离 接触文物 感受历史

近十年来,博物馆不仅在布展上下功夫,还着手学术研究,出版了两本学术专著。2016年,焕然一新的展馆正式对外开放。

“我们成立了包括博士、硕士在内11人小组,围绕展览中的61件重点文物,力求广度与深度,再甄别考证,力求真实与准确,最后形象转化,力求图视化与故事性、趣味性、可读性。”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展览打破了传统“切勿触摸”的清规戒律,在确保文物和观众安全的情况下,专门对部分文物“不设防”,将清军、英军使用的铁炮、炮弹等裸露展示,邀请观众亲手触摸文物,零距离体验文物、感受历史。

编辑 陈斌
加载全文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