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规出炉,佛山人要在哪里安身立命?

城市方法论
+ 订阅

《佛山市“十三五”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16-2020)》(以下简称”《规划》“)已经在市国土资源和城乡规划局网站上公布,一道有趣的算术题也跃然纸上:

《规划》提出,2015年,佛山中心城区现状人口规模为241万人,到2020年,中心城区的人口规模控制约为220万人。

也就是说,5年里,佛山中心城区的人口,要减少21万人。平均一年,要减少4.2万人。

而《规划》又提出,到了2020年,佛山市人口规模控制为910万人。

去年公布的《规划》公众咨询稿显示,佛山现有人口规模为846万人。

从846万到910万,佛山的人口规模预计在三年内增长64万,平均一年增长21.3万人。

算术题做完,新的问题浮现:佛山中心城区每年流出4.2万人,佛山全市每年又涌进21.3万人,这25.5万人,到底要在佛山哪里安身立命?

让我们从《规划》中找答案。

哪里最有发展前景?

《规划》的范围,分为佛山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面。

市域,是指佛山市行政辖区,包括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三水区、高明区五个区,总面积3797.72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则包括禅城区行政辖区、南海区桂城街道和狮山镇罗村社会管理处原罗村街道行政辖区、顺德区乐从镇行政辖区,总面积361.66平方公里。

哪里才是最有发展前景的地段呢?

《规划》明确,佛山将进行城市形态的塑形转变,构筑“1+2+5+N”的强中心、多组团发展格局,实现整体城市形态由一般区域性城市向现代化国际化大城市转变。

强中心,即建设高品质的中心城区,使其由城市社区向广佛都市圈中心城区转变。这其中,将重点建设佛山城市中轴线和季华路-魁奇路商务商业发展轴线形成“十字”轴构架,打造城市发展脊梁。

中心城区重点发展地区示意图

多组团,即集约组团布局,围绕提升建设发展质量,实行差异化的组团发展战略,重点加快顺德新城、狮山新城、西江新城、三水新城等新区建设,拓展组团发展空间,提高组团城市化水平。

佛山也将加快城、产、人融合发展,加强产业集聚升级和产业园整治提升。

首先,打造8个重点产业集聚区,包括中心城区产业集聚区、大良-容桂产业集聚区、荷城-杨和产业集聚区、西南产业集聚区、狮山-乐平产业集聚区、北滘-陈村产业集聚区、大沥-里水产业集聚区、南海西部产业集聚区(含广东西樵纺织产业循环经济园区)。

其次,继续提升佛高新“一区五园”,中德工业服务区等28个服务业园区,并加快专业镇建设,促使产业园区向功能多样的城市社区转变,高能耗、低产出的村级工业园区向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现代产业园区转变。

第三,重点建设佛山新城中心、千灯湖金融服务中心、绿岛湖都市产业中心、祖庙商业文化中心等四个城市核心,结合轨道建设,推动“一老三新”融合发展,强化现代都市、优质商务服务和先进文化示范等功能,发挥城市核心区绝对的引领和辐射作用。

第四,重点建设三山低碳新城、佛山西站交通枢纽、鄱阳奇槎商务区等多个城市发展节点,并强化中心城区的都市产业高端服务平台功能,加强民生服务建设,提升城市宜居度。

哪些地方近期会有大动作?

宏观布局看完了,从现在到2020年,佛山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又有哪些?

《规划》将近期市级重点发展地区分为近期重点开发建设地区、重点更新改善地区和重点生态保育地区。

近期划定9处重点开发建设地区,分别为:佛山市禅南顺(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禅西新城(禅城)、佛山西站枢纽片区/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试验区广东园(南海)、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C区、南山片军民融合产业区(南海、三水)、杏坛军民融合发展创新实验区(顺德)、西江新城(高明)、珠三角新干线机场(高明)和三水新城(三水)。

近期划定4处重点更新改善地区,分别为:老城片区(禅城)、沥桂新城(南海)、德胜-南城水轴片区(顺德)和高明区三洲旧区改造(高明)。

近期划定3类重点生态保育地区,分别为:西江北江流域水网系统(含三水河口湿地);三山森林公园、王借岗郊野公园、塱沙湿地公园、马头岗森林公园、云东海湿地、九道山森林公园、皂幕山风景区、凌云山森林公园、西樵国家湿地公园、高明合水桫椤自然保护区、云勇森林公园、佛山植物园等12处城市重要绿地林地;南海里水镇万顷洋农业生态观光休闲区、顺德南部的河网密集地区和基塘农业地区、高明现代农业生态园、三水区青岐现代农业园区等4处重点生态保育地区。

公共服务资源都往哪里走?

这些近期将进行重点发展的地区,当然有吸引力。但要住得舒心,还要看看佛山未来的医疗、教育等资源,将在哪里配置。

《规划》显示,佛山将加快推进医院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佛山市妇女儿童医院、南海区人民医院新院、顺德区妇幼保健医院、高明区人民医院(扩建)、三水区公共卫生大楼、顺德区中医院(迁建或扩建)、高明区新市医院门诊大楼更新改造、顺德区公共卫生大楼等18所医疗卫生基础设施。至2020年,佛山市人均医疗卫生用地不小于0.9平方米。

在教育方面,将建设龙江镇城区初级中学、梁銶琚职业技术学校(迁建)、顺德区新城区初级中小学、高明区西江新城学校、佛山市第四中学新校区、澜石中学校园重建工程、灯湖中学、佛山市第九小学新校区等40所学校。到2020年,全市新、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176所,新增学位约18万个,其中公办学校158所,新增学位约15万个。至2020年,佛山市人均教育科研设施用地不小于3.6平方米。

而在社会福利体系方面,根据《佛山市养老设施专项规划》,加快三水区社会福利中心(扩建)、幸福颐养院、佛山樵园山庄、高明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冯了性养老养生医疗健康产业园、爱德颐养院、岭南长者养生保健中心、水藤养老院等8座社会福利设施。

房子问题怎么解决?

要与一座城市长厢厮守,少不了考虑房子的问题。《规划》明确,到2020年,佛山居住用地增加33.02平方公里,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增长13.9%,城镇居民(常住人口)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40平方米。

中心城区居住用地规划图

值得一提的是,《规划》将通过引导住房空间均衡发展,合理布置居住用地,促进城市结构调整,来降低中心城区人口密度。这也意味着,中心城区的新增居住用地比例不会太高。

《规划》明确,加强土地供应计划指标管理,重点保证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和政策性住房用地供应。

切实落实保障性住房建设,到2020年基本形成覆盖至中等偏下收入群体,包括外来务工人员的多层次的、可持续的住房保障体系。至规划期末,佛山市住房保障总量为10025套(户)。

保障性住房标准为成套住房单套建筑面积控制在60平方米以内,以单套建筑面积40平方米左右为主;以集体宿舍形式建设的保障性住房,应执行国家宿舍建筑设计规范规定,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不得少于5平方米。

《规划》提出,进一步丰富房地产供应品种和类型,加大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力度,探索在新开发楼盘按比例建设保障性住房;加大对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力度,继续推进渔民安居等工程建设,逐步提高公共住房占全市住房总量的比重;完善公共租赁住房制度,将满足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公租房保障范畴。

【记者】罗琼

编辑 肖霞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