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首批16处历史建筑挂牌啦!可能就在你家附近

河源发布
+ 订阅

历史建筑是历史传承的重要载体,

是人类精神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今日,我市第一批历史历史建筑挂牌仪式

在东源县蓝口镇齐坑村的司马第举行,

标志着我市历史建筑保护和利用工作

开创了新的局面。

我市是一座客家文化、红色文化底蕴丰常浓厚的城市,古建筑等历史文化遗产丰富。为进一步加强对我市历史建筑的保护,继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促进城市建设和社会文化协调发展,2015年5月18日,市政府印发了《河源市加强历史建筑保护工作方案》,明确了河源市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保护标准、主要工作分工和保障措施等,并启动了第一批历史建筑的普查申报和评定工作。

工作期间,我市对1949年之前建设的、具有一定保护价值、但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和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具有一定历史价值和保护价值,能够反映河源市地域建筑文化特点、建筑样式、工程技术和施工工艺,具有艺术特点和科学研究价值的,著名人物的故居、旧居、纪念地和重大历史事件有关以及其他能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的建筑物进行了普查,共上报历史建筑30处。

经过审议,最终评定了

东源县蓝口镇司马第等16处古建筑

为河源市第一批历史建筑

(其中古民居9处、古塔2处、祠堂2处、

书院2处、寺庙1处)

河源市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单

源城区:李屋巷43号

位于源城区上城县前街43号的“李屋巷43号”为清代建筑。

江东新区:古竹镇北帝庙

北帝庙全貌庄严肃穆。正门椽梁及檐拱处除绘有七彩壁画外,更有雕刻装饰,做工精细,造形生动,栩栩如生。

东源县:蓝口镇司马第(四阁楼)、蓝口镇四角楼(成均第儒林第)、半江镇左拨锅耳楼

司马第(四阁楼)位于东源县蓝口镇,占地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9900平方米,屋内多达66间房,15个天井,规模宏大。

龙川县:黎咀镇文昌塔、田心镇文陂塔

文昌塔建造于清朝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迄今已有二百二十多年。因为文昌楼的地基为正八边形,文昌塔形成八个角,后人又将其命名为八角亭。

文陂塔(又名文笔塔)位于龙川县田心镇塔峰村(当地人又名“仙人塔”),整个塔身遍布铭文砖,全国罕见。

和平县:彭寨镇南洋书院及周边古大榕树、大坝镇俊兴楼、横塘陈屋、热水镇永康围(下楼屋)

俊兴楼位于和平县大坝镇水背村。始建于民国6年(公元1917年)。其坐北向南,堂横建筑,三堂两横布局,后期在两侧加建了两排横屋,在后面加建了一栋枕头杠,成四堂五横布局。

横塘陈屋位于水背村,由陈姓始建于清代,该古建坐西南向东北,占地面积1972平方米。

紫金县:南岭镇慎德楼、上义镇申记、上义镇树德堂

慎德楼位于紫金县南岭镇瑞邱村合石村民小组。其始建于民国时期,大革命时期被烧毁,后来进行重建。房屋建筑为传统的民居建筑。

连平县:大湖镇西湖田祖祠、大湖镇元巷书房

西湖田祖祠位于连平县大湖镇湖东村西边,始建于民国初期,历时十年方建成,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为1600平方米,为上九下九结构的客家围龙屋。

目前,我市已完成了第二批历史建筑保护对象的普查申报和现场核查工作。

   

市住建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对历史建筑的普查、申报、认定、建档、保护等研究工作,可以进一步弘扬和保护我市优秀传统历史建筑文化,推动建设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接下来,我市将继续加大对历史建筑的普查和申报评定工作的力度,组织力量充分挖掘和继承我市历史文件遗产,探索适应我市历史建筑的保护体系,推动全市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科学发展。

来源:河源晚报   记者| 谢素婵 

加载全文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