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0日出土于恩平市大槐镇陂口村大帽鼓山(土名)。铜鼓通高69厘米,面径122厘米。铜鼓体形厚重硕大,鼓面伸出鼓颈外,面沿下折成“垂檐”。鼓面边缘铸有四蛙,蛙形小而朴实,两两相对;鼓面三弦分九晕,中心太阳纹凸如圆饼状,细长八芒穿透第一道晕圈;鼓身呈反弧形,六只圆茎环耳分两组对称附于凹槽水平线位置,一组为单耳相对,另一组为双耳相对;鼓足外撇,足径与面径大小相当。出土时,鼓面较完好,鼓身有破孔,鼓足已残缺。经广东省文物考古专家鉴定,该铜鼓属东汉北流型铜鼓,是当时的祭祀礼器,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该铜鼓被评为“广东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