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2003年6月29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香港演讲时引用此诗,希望香港同胞以杜鹃啼血之情去热爱祖国,以精卫填海之心去建设祖国;2004年3月14日,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谈及台湾问题时,深情吟诵“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表明中国谋求统一的立场和决心,也让台湾同胞感受到诚挚的骨肉亲情。
这两首字字含情、句句含泪的诗句,正是出自梅州籍爱国诗人黄遵宪的《赠梁任父同年》和丘逢甲的《春愁》。
作为文化之乡,梅州诗词土壤肥沃,诗才辈出。2015年,梅州获评“中华诗词之市”。目前,梅州正不断发挥诗词事业在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助推广东文化名城建设。
忧国民颂抗战
爱国诗人领风骚
坐落于梅州市东郊周溪畔的“人境庐”,是黄遵宪的故居。依托“人境庐”,当地建起了黄遵宪纪念馆。走进纪念馆,穿过幽邃的走廊,眼前是一座豁然开朗的庭院,这是黄遵宪亲自设计建造的。
时间回到1840年,英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一个个侵略风暴、革命浪潮席卷而来。梅州地处东南,外国资本主义势力长驱直入扫荡,成为刀光剑影的战场。
危难时刻,梅州大地涌现出一批爱国诗人。他们用诗词启发民智,思索外强我弱的原因,以此形式来探寻治国救民的道路。爱国诗人兼外交官黄遵宪就是最具代表的诗人之一。他热情投身国家之邦交,悲情于国家之衰败,激情献身中国之变法,是晚清情愫最为切切之人。他来自广东嘉应州(今梅县区),出身于封建官僚地主家庭,身处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全国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时。救国图强的良知在他心中澎湃。
明治十年,29岁的举人黄遵宪以参赞身份,前往东京。明治十五年,黄遵宪调任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其间在日本居留四年有余。其后黄遵宪历任驻英国参赞、驻新加坡总领事及湖南按察使等职,出任晚清外交官长达15年。
正因为黄遵宪历任了诸国的外交官,他对西方社会政治制度有更直接、更全面和更深刻的了解,诗词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黄遵宪是一个思想敏锐的爱国诗人,能迅速而准确地把握时代脉搏,广泛深刻地揭示时代的斗争风貌。”嘉应学院文学院副教授、黄遵宪与客籍作家研究所所长郭真义讲道,黄遵宪的诗词对近代社会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都有记叙,堪称中国近代的“史诗”。
梅州历史上,还有一位晚清爱国诗人、抗日保台志士备受称赞,他就是丘逢甲,祖籍在梅州蕉岭县。1864年,他出生于台湾省苗栗县,那年正是甲子年,父亲丘龙章极为高兴,想起了延平郡王郑成功也是甲子年出生的,就起了“逢甲”这个名字。丘逢甲自幼天资聪颖,4岁随父读书,6岁能诗,7岁能文,到12岁时,已能熟读四书五经,背诵不少唐诗宋词。
年少的丘逢甲“毅然以天下为己任”,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他深为国家担忧,悲愤地说:“清廷与吾台民恩义绝矣”,表示“桑梓之地,义与存亡”,怒斥“清廷失人心,何以治天下?”他挺身而出,号召台湾同胞联合起来反对日本的侵占,创办了义军。但终因寡不敌众,义军伤亡惨重,丘逢甲也在战斗中负伤。最后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他接受了“台虽亡,能强祖国则可复土雪耻”的建议,挥泪离台,内渡大陆。
丘逢甲回到蕉岭县,一心报仇雪耻,念念不忘收复台湾,立下“十年如未死,卷土定重来”的铮铮誓言。他的住地面向台湾,堂侧两厢命名为“念台精舍”和“岭云海日楼”,还将儿子改名为“念台”。丘逢甲回乡后抱定“能强国则可复土雪耻”,认为“欲强中国,必以兴起人才为先;欲兴起人才,必以广开学堂为本”。于是决定走教育救国的道路。因此,丘逢甲的诗词熔铸着强烈的爱国情怀,被梁启超称为“诗界革命之巨子”。
诗言志词传情
痛心疾首句句真
“国家危难之际,黄遵宪、丘逢甲以及许多梅州诗人,都希望有一方舞台,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当这些不可得时,他们才寄情于诗。”郭真义说,那个时代的中国山河破碎、民不聊生、洋人横行、白银外流,黄遵宪和丘逢甲怀着满腔悲愤,把这一切写入诗中,以诗言志,以诗抒情,用诗词的形式记载中国这一段屈辱史。
“每次读他的诗,我都能感受到黄遵宪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还有他维护国家主权的不屈意志和坚定决心。”梅州楹联协会会长陈平说,黄遵宪以诗为武器,将诗词当作谴责侵略、保卫祖国的形象化檄文和誓词,反帝卫国、变法图强是他的两大重要主题。
“黄遵宪主张‘吾手写吾口’,即写出心中所想。”陈平说,他十分喜欢读黄遵宪的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因为黄遵宪认为只有真情实感才能写出好诗。特别是诗词里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得十分昂扬,他写下的《悲平壤》《哭威海》《台湾行》《渡辽将军歌》等系列诗作,颂扬抗战,抨击投降,充满爱国主义激情和深挚的忧国焦思。其中不少篇章,规模宏伟,形象生动,表现出诗词大家的气魄和功力。
“黄遵宪是诗界革命的领军人物!”陈平说,黄遵宪以“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的创作特点,反映了他经历的时代,具有深厚的历史内容,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其中也包括了丘逢甲。丘逢甲由台湾内渡后不久,就遇见了黄遵宪,两人的政治观点和诗学思想非常一致,因此两人交情笃深,时常切磋诗艺。
据传,丘逢甲一生写诗近万首,流传下来的只有2000多首,诗作以怀念台湾和感愤时事之作最为突出。爱国主义精神是丘逢甲诗词的一条主线,也是诗词中一以贯之的主题内容。
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和澎湖列岛等割让给日本,丘逢甲愤然召集台湾乡绅咬指血书联合电奏清政府,要求废约抗战、保卫国土。保台抗争失败后回大陆,丘逢甲一直满怀着谋求祖国统一的赤诚之心。
大家耳熟能详的《春愁》正是丘逢甲用血和泪写成的感怀诗,也是他动人肺腑的爱国怀乡之作。丘逢甲的诗风雄迈激越、悲壮酣畅,写出了台湾沦陷后的悲伤和对故乡的深沉怀念,表达他决心为收复失土台湾作出贡献的壮志雄心。这一类诗在丘逢甲现存的诗作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除此之外,丘逢甲的《山村即目》《秋怀》《离台诗》等,倾诉台湾沦亡的悲愤,抒写思念故园的愁情和恢复失土的壮志。还有《香港书感》《海军衙门歌》《汕头海关歌》等,揭露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瓜分和掠夺,谴责清政府的昏聩无能,要求变革图强。丘逢甲的诗都具有鲜明的时代内容,体现了他“重开诗史作雄谈”的创作特点。
创诗社游故居
爱国情怀今犹在
“梅州拥有诗词歌赋的肥沃土壤,直到今日,诗词活动在整个梅州都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梅州嘉应诗社社长范耀文说,梅州的千年客家山歌就是培养诗的土壤。山歌七言四句体,擅用赋、比、兴、双关等,讲究押韵,诗味特浓,近似竹枝词,几乎每个梅州籍的诗人,都受了山歌的熏陶。可以说,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诗词歌赋皆为梅州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中经常性的、不可或缺的文艺项目,深受群众的喜爱。
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勇立时代潮头,为国为民鼓与呼的家国情怀,感念他们所忧虑的人民疾苦和国家兴亡,梅州不断宣传、推广和普及诗词文化。“诗词组织已经普及整个梅州市,包括县、镇、村各级都创立了诗社,形成了良好的诗词创作氛围。”范耀文介绍,据不完全统计,梅州现有诗社40多个,人数达到58000多人。
除此之外,诗社走进了工厂、企业和校园。早在1999年,梅州开启了诗教工作,率先在梅县高级中学、学艺中学和丽群小学成立了诗社,成为广大学子的诗词园地。高级中学多次邀请校外诗词组织来校雅集交流,学艺中学积极开展诗词励志活动等等,进一步继承诗词创作优良传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许多人读过黄遵宪、丘逢甲的诗词,都被其中的爱国情怀所打动,慕名前来瞻仰他们的故居。黄遵宪的故居名为“人境庐”,取意于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暄”的名句,寄托了黄遵宪的诗人情怀。“人境庐”中处处可以感受到一位报效祖国的诗人温度。会客厅前,一副对联中的“当归”“旋覆”一语双关,不禁使人心生感慨。黄遵宪将维新变法比喻成补药,体现出他力图恢复中华元气的志向,又将其愈挫愈勇、救国图强的气度表现得淋漓尽致。结合晚清的时代背景和黄遵宪的生平事迹,历史沧桑感和主人公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跃然眼前。
丘逢甲的故居则取名为“心泰平草庐”。一走进故居,丘逢甲庄严的铜像立在正中间,让人肃然起敬,两边的墙壁上是关于他的事迹介绍,还有他生前使用过的物品和书写的信件。屋内走一圈,一股敬意油然而生,从每一副楹联、每一处设计、每一个角落,都能感受到丘逢甲满腔的爱国情怀和对台湾的深深眷恋。
两位爱国诗人的故居都被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举办纪念活动、组织工作者和在校学生到故居瞻仰等一系列举措,生动传播爱国主义精神,积极弘扬爱国诗人强烈的民族主义和爱国情怀。在今天,爱国主义精神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培养群众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作品赏析
书愤
黄遵宪
一自珠崖弃,纷纷各效尤。
瓜分惟客听,薪尽向予求。
秦楚纵横日,幽燕十六州。
未闻南北海,处处扼咽喉!
译文:自从胶州被轻易割弃,列强便群起纷纷效尤。怎样瓜分全凭他们喜欢,一个接一个只管予取予求。从古到今几千年来,中国的领土遍及一十六州,没听说过南北海口的咽喉,竟处处扼制在外人之手!
赏析:诗人怀着十分悲愤的心情,描写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事实,继德帝国主义强迫租借胶州湾以后,沙俄、法国等帝国主义国家纷纷效尤,强占中国的领土。同时对腐败无能、任随帝国主义宰割瓜分的满清政府,给予了尖锐的指责和批判。
这首诗以强烈的思想性和现实性展现了黄遵宪“新派诗”的新风貌。艺术上引古喻今,语言通俗易懂,在平实的风格中表现出诗人深广的忧愤。
元夕无月
丘逢甲
三年此夕月无光,
明月多应在故乡。
欲向海天寻月去,
五更飞梦渡鲲洋。
译文:三年后的今夜天空不见月光,那月亮大概在台湾故乡。想到海天之外去寻找明月,半夜里做梦,神魂飞渡到台湾。
赏析:这首诗的主题表达的是诗人对台湾的强烈的思念之情,巧妙地寄情于月,借月抒情。本是团圆欢乐日,但台湾失去三年尚未归,有家不能回,倍增哀痛和思念,所以月色再皎洁,在诗人的心中越是惨淡凄凉的。
诗人希望有朝一日能收复台湾,回到家乡,享受明月洒银辉、彻夜鱼龙舞的欢乐。全诗由观月而思月,进而寻月而梦月,一“月”贯全篇,含蓄而强烈地表达了深厚真挚的思乡爱国之情。
■链接
诗词事业大放异彩
弘扬国粹如潮涌,各领风骚踏浪来。近年来,梅州致力把诗词事业打造成一个响亮的文化品牌,进一步发挥诗词事业在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经过多年努力,梅州诗词事业发展快、效果好,呈现出一片喜人的景象。
●2013年8月,梅州市被评为广东“诗词之市”;梅县区、兴宁市、蕉岭县被评为广东“诗词之乡”;兴宁市田家炳中学、蕉岭县人民小学、蕉岭县实验小学被评为“广东诗教先进单位”。
●2015年7月,梅州市被评为“中华诗词之市”;梅县区、兴宁市、蕉岭县被评为“中华诗词之乡”;梅州市学艺中学、兴宁市田家炳中学、蕉岭县人民小学、蕉岭县实验小学被评为“中华诗教先进单位”。
●2016年3月,大埔县、五华县、梅县区雁洋镇、兴宁市黄槐镇被评为广东“诗词之乡”;兴宁市第一中学、五华县华阳中学、五华县实验小学、大埔县张云栽实验小学、蕉岭县城东小学、蕉岭县友邦小学被评为“广东诗教先进单位”。
●2017年12月,梅江区、平远县被评为广东“诗词之乡”;平远县田家炳中学、平远县冬青实验学校、平远县实验小学被评为“广东诗教先进单位”。
【来源】南方日报
【文字记者】汪思婷
【摄影记者】何森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