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花瓷之乡”的梦与痛

南方网

大埔青花瓷生产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北有瓷都景德镇,南有高陂白玉城”。千百年来,大埔人民开拓进取,独树一帜,奠定了“中国青花瓷之乡”的江湖地位。产自大埔的瓷器以其“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特点饮誉中外。

然而,在这个全民创新的时代,曾经先行一步的大埔陶瓷并没有走在前面。数据显示,2016年大埔县陶瓷工业产值为35.15亿元,与潮州枫溪区、福建省德化县相比,显得有些“黯然失色”。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发掘和释放经济新动能的重要举措。大埔陶瓷实现百亿元目标需跨过哪些坎?陶瓷产业应如何优化结构、转型升级,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

大埔县是中国四大青花瓷生产基地之一。

对标▶▷

大埔离“瓷都”有多远?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宋元时期,大埔陶瓷伴随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回忆起昔日辉煌,不少大埔县行业人士依然自豪。

改革开放后,大埔陶瓷产业不断地发展壮大。大埔县陶瓷产品荣获国家级、省级的金、银、铜奖达100多项。2016年,大埔青花瓷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此外,工艺陶瓷出口贸易一直位列全国前茅。

“大埔县委、县政府重视陶瓷产业的发展。”大埔县陶瓷产业管理办公室高级工程师杨云山表示,近年来,大埔县先后制定了相关规划和政策,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建立起以省级技术创新专业镇(高陂镇)为中心,带动辐射光德、桃源、洲瑞三镇的陶瓷工业发展格局。

去年,大埔出台方案,将“鼓励传统陶瓷企业与高端设计机构合作,在工艺、设计上创新”列入“十三五”期间陶瓷产业的发展重点。

尽管成绩可喜,但与相邻的潮州市、福建德化县等地横向比较,大埔陶瓷的发展就显得有些“黯然失色”。2016年,德化陶瓷产值约200亿元、潮州陶瓷产值超400亿元。而大埔陶瓷为35.15亿元。

从数据上看,大埔陶瓷产业经济总量偏小,差距越来越明显。2011年,大埔陶瓷产值为15亿元,而德化陶瓷为108亿元。如果再将目光前移,上世纪90年代,大埔与德化县几乎是在同一起跑线上。

从产品而言,大埔陶瓷行业主要为日用陶瓷、工艺陶瓷、特种陶瓷等,这与德化县相似。但是,从企业的数量、质量而言,大埔则力有不逮,大企业的比重较低,产值上亿元的企业仅有3家。在企业的数量上,德化县有陶瓷企业1400多家,而大埔陶企只有约200家。

差距的背后,是大埔陶瓷产业发展的缓慢。

行业人士表示,大埔县虽然有陶瓷产业,但多是“村村点火,处处冒烟”,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企业之间缺乏分工合作意识,上下游联系不紧密,缺乏原料和机械等配套设备生产企业,产业链不完整。

“我们当然更加希望可以在大埔县买到价格适中的原料,这样能节省时间成本、原料成本、物流成本。但现实是,我只能选择潮州市的原料市场。”大埔县富大陶瓷有限公司负责人黄志超无奈地说。

同时,人才流失、缺乏,更令不少企业头痛。相关数据显示,大埔从事陶瓷产业生产的工人上万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14人。据业内人士介绍,在潮州陶瓷行业工作的大埔工人竟有数千人。

“大埔陶瓷生产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较好的产业基础、丰富的瓷土资源。”梅州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副教授丘东涛表示,但是对比潮州等地区,大埔陶瓷未能形成良好的集群效应。

工艺美术师制作彩绘。

探因▶▷

交通区位制约产业发展

为何大埔陶瓷产业总是“长不大”呢?

行业人士认为,大埔是“山中山”,无奈遭遇交通劣势。“早些年,国外的客商要到我们厂里来看看,要先到潮汕地区,然后再坐五六个小时的车。”在走访中,不少陶企负责人回忆起往事面露苦笑。

“同样一车柜的货,从深圳发至潮州是2000多元,发到大埔就超过5000元。”梅州市溪山陶瓷有限公司总经理郭小川说。由于地处山区,大埔县的交通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交通不便,人才不愿意来;交通设施滞后,大型集装箱车辆难以直接到厂,造成运输成本比较高。

近年来,陶瓷行业慢慢涉足互联网,不少企业探索电商之路,转战“内销”。然而,交通不便再次难住了不少企业,有陶企曾被快递公司断然拒绝。黄志超向记者算了“一笔账”:10个瓷碗价值130元,运送到上海的运费要58元,“运输成本近五成,陶企要怎么赚钱?”

“大埔陶瓷的内销网络还没建起。”黄志超说,现在的内销都是积订单再发货,“货少了,就没物流公司愿意上门接单。”由于大埔县的物流体系还不健全,黄志超的货都是先送到潮州,再发往全国各地。

“近几年,大埔的交通有所改善。”郭小川认为,比起交通不便,日益流失的技术骨干和工人,才是最关键的问题。人才不足、大量流失、高技能人才紧缺等问题,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

行业人士分析,大埔县现有陶瓷人才队伍中,大都是靠祖辈相传,没有经过系统、科学的现代化知识技术培训,真正懂技术、善管理、能创新的高层次人才相当匮乏,特别缺少市场营销、品牌经营意识。

本土的人才大量流失,外地的人才不愿意来。据介绍,在潮州还有大埔技工组建的“游击队”,专门提供服务。行业人士说,虽然大埔技工工资基数比较高,但潮州产业集聚,易找工、工时长、收入高。

人才不足,导致企业创新力不足。有行业人士表示,我也想走新路,但是该怎么走呢?对中小企业而言,融资也是难题。创新本身是一件冒险的事,所以一些经营尚可的企业选择了“原地不动”“小富即安”。

有企业主表示,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况下,企业的订单勉强维持,投入制造增量无异于自找麻烦。在他们看来,高昂的技术研发投入无异于让脆弱的资金链又加大了负担。

杨云山表示,大埔县近年来组织陶瓷企业向江西景德镇等地招聘技术人才,组织陶企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同时,积极牵线搭桥,引导陶瓷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虽然大多数陶瓷企业还处于从作坊向工厂的转变之中,但是技术进步有可能帮助这些陶瓷企业实施跨越式的改变。”去年,在工业设计创新梅州专场上,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蓝海林建议,企业应从产品、市场、定位、职能结构、经营方式五方面转型升级。

突围▶▷

“外引内培”建设创新平台

走进大埔怡丰园陶瓷企业,白如玉明如镜的青花瓷璀璨夺目。工作人员介绍,企业正在研发制作的骨质瓷,价格是普通瓷器的五倍以上。

近年来,怡丰园企业着力研发骨质瓷,以产学研方式,组建研发中心,克服了骨质瓷器烧制过程中的技术难题,逐步推出日用、工艺骨质瓷等高端产品。研发中心目前有20多人,其中博士3人。2015年,被广东省科技厅认定为广东省高档骨质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放眼全国,一些知名陶瓷之都虽然各有特色,但在其产业形成条件和产业构成上却有着惊人的相似,即坚持走创新发展之路。

近年来,德化县坚持生产由制造向“智造”转变、产品由低端向高端转变、结构由单一向多元转变,推动工艺瓷继承创新,提升日用瓷的质量和品牌,产值也从2011年108亿元升到2017年的228亿元。

“大埔部分陶瓷企业的经营定位一直徘徊在工艺品还是工业品之间,或者说多数产品既达不到做艺术品的水平,也达不到做工业品的效率。”蓝海林说,大埔陶瓷企业的转型升级需要企业在经营定位上作出清晰的取舍,以便培育“工艺大师”和制造企业的企业家。

一直以来,大埔陶瓷自身创新力度相对滞后,产品、品牌附加值低,且原材料以及人工成本不断上涨,产业可获得的利润越来越少。

行业人士建议,大埔陶瓷企业的转型应该包括从日用品、艺术陈设品向其他产品转移。目前,工业和医用陶瓷的技术含量和市场潜力比日用品、艺术陈设品大。同时,应该“跳出大埔看大埔”,以开放的心态从事国内和国际市场营销,尝试客家文化之外的创新。

蓝海林建议,通过明确的分工、专业化和部门化培育各种人才,提升企业经营效率。其次,企业有效划分自己的边界,促进上下游企业的产业分工与合作,提升整个产业的综合配套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当前,大埔以广州海珠(大埔)产业转移集聚区(高陂)、县城科技工业小区、桃源、光德工业小区等“一园三区”为载体,做精日用工艺陶瓷,做优特种陶瓷,做好陶瓷关联产业,全力打造广东省重要陶瓷生产基地和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和百亿元陶瓷产业。

在集聚发展上,潮州市也提供了示范借鉴。通过延伸产业链,潮州现有燃料、原料(陶土、瓷泥、釉料、色料)、陶瓷机械设备、窑炉设计等上游产业,还有物流配送、质量检测、出口报关等下游产业。

打造发展平台,增强承载力。目前,大埔受到人力、环境和土地资源的限制,比如可供工业开发的平坦土地较少,园区土地紧缺。行业人士建议,在生活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可以集中建设生活区。

大埔县陶瓷产业管理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大埔正通过设立陶瓷产业发展基金、拉长产业链条,实施品牌培养战略、培养陶瓷人才、加快陶瓷电商发展等工作,促进陶瓷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做大做强。


■记者观察

大埔陶瓷期待“更多关注”

近年来,大埔县重视陶瓷产业的发展,制定了陶瓷产业振兴发展实施方案等政策,积极引领产业发展,这也让大埔陶瓷产业进入快速增长的阶段。记者走访发现,企业在现实中面临着诸多的困局。

大埔陶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承,这是其优势所在。以现有基础进行产业集群发展,让企业差异化发展,或许是解决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然而,大埔面临着人才、技术含量不高,创新意识滞后等问题。

大埔陶瓷产业离百亿产业尚有较大的距离。真正做大做强大埔陶瓷产业,靠大埔县单打独斗明显力有不逮,需要梅州市再用力“扶一把”,把陶瓷产业培育成为主导产业,推动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

“比如潮州正在集中力量,力争三年打造陶瓷产业500亿产业集群。”行业人士表示,希望大埔陶瓷能够得到更多的青睐,上升到市级的发展战略,享受更多包括平台建设、人才、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政策倾斜。

此外,在政策扶持和引导上,应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在创新和精准上下工夫。以问题为导向,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对话

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志杰:

以创新发展提升产品附加值

规模上不去、技术人才缺乏、创新疲软等困扰着大埔陶瓷的发展。如何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如何在竞争中走出新路径?为此,南方日报专访了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志杰。

南方日报:在近年的发展中,曾经先行一步的大埔陶瓷并没有走在前面,出现发展缓慢、创新疲软的现象,你认为突围的方向在哪里?

张志杰:必须寻找新的增长点,企业只有转型升级一条路。一直以来,大埔陶瓷以传统工艺为主、以出口为主,价格定位较低,随着原料、人工等成本上升,售价不敢提高,效益不理想。在国外,大埔陶瓷大部分产品是几美元,但是中高端产品却能卖到100欧元以上。

因此,企业应该从配方、工艺等入手,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从性能看,大埔陶瓷谋求发展的精力主要放在陶瓷图案、造型等外观设计上。然而,近年来流行的款式不同,变化较快。从材料看,英国、德国日用瓷质量比大埔好,大埔日用陶瓷产品材质大多以长石质瓷为主,仍采用几百年前的工艺,英国骨瓷在黏土中加入动物骨粉,材质更好,强度要求高。因为本身质量好,加上图案设计好看,价值提升。

从技术创新上,大埔陶瓷企业要结合外观图案、造型设计,推动材质的创新,从内到外提高陶瓷的质量,体现大埔产区与其他产区的差别,促进陶瓷行业可持续发展。此外,大埔拥有制陶(紫砂陶)的大量原料,紫砂陶行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要利用好这些原料资源,建议往高端产品发展,工艺制作技术、造型设计等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南方日报:人才缺失是制约大埔陶瓷创新的难点,该如何破题?

张志杰:破解当地人才缺失难题,一方面大埔需立足本地实际,培养自己的人才。目前,大埔县出台了相关政策,要进一步培养人才,提高企业创新发展和科学管理能力。近年来,在大埔县多家陶企中,出现了不少年轻面孔,在外求学归来的“陶二代”群体,学习先进的经验技术,能改善企业的创新意识、市场开拓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

另一方面,建议当地政府要积极牵线搭桥,建立柔性的人才引进制度,引导陶瓷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善于“借力”和“借脑”,把研发项目延伸到高校和科研机构。

【来源】南方日报

【文字记者】马发洲 马吉池

【摄影记者】何森垚

【通讯员】刘招迎 罗文燕

编辑 马吉池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