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陶瓷如何重塑辉煌?陶二代带来新希望

南方日报

大埔陶企将骨质瓷和青花工艺结合,制出全国最大的青花骨质瓷。刘招迎 摄

“Very nice,very nice!”今年4月,在第123届广交会第二期展会上,一款全国最大的青花骨质瓷“聚宝盆”惊艳全场,售价达百万元人民币。这款青花瓷作品,是大埔怡丰园陶瓷企业把骨质瓷与青花工艺相结合,创新实践的成果。

与景德镇瓷器齐名的大埔陶瓷,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变迁,有过一段辉煌历史,曾被选为国礼瓷,被英国女王购买作为访华纪念品。经过数百年发展,大埔陶瓷产品远销欧美、中东及东南亚等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大埔也成为了广东重要的陶瓷产品基地。

近年来,大埔县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陶瓷企业发展的政策,力求恢复昔日荣耀。特别是“陶二代”群体的回归,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技术,为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陶二代”黄志超在和工人交流。刘招迎 摄

辉煌历史

曾作国礼瓷赠送外国领导人

“北有瓷都景德镇,南有高陂白玉城”。大埔是中国青花瓷之乡,为我国四大青花瓷生产基地之一,陶瓷是大埔最靓丽的名片。“大埔高陂生产的瓷器能与景德镇瓷器齐名,离不开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大埔县陶瓷产业管理办公室(简称“陶产办”)高级工程师杨云山说。

大埔青花瓷生产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广东省考古工作队专家对大埔境内挖掘的古墓和古窑址、古陶器进行鉴定,认为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商、周),大埔先民已开始烧制陶器,制作日常生活用品,是中国古代陶器的重要产地之一。据考证,大埔陶器生产始于商周,瓷器生产始于宋、兴于元、盛于明清,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在我国的陶瓷文化和工艺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秦、汉、唐时代,大埔由粗陶过渡到釉陶生产,它为瓷器的生产奠定了技术基础。宋、元时代,是大埔由原始瓷器发展为瓷器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产品有青白釉瓷和仿龙泉釉瓷,并形成两大流派,即以高陂青碗窑、光德下窑等处古窑址为代表的属潮州笔架山百窑村流派,和以三河余里、湖寮板坑、碗窑等处古窑址为代表的属浙江龙泉流派。

明清以后,大埔瓷业进入繁荣、兴盛、发展时期,青花瓷的器物造型、烧制技术、产品质量、生产品种、工艺水平、装饰艺术等方面的综合发展水平都远在宋元之上。

新中国成立后,大埔陶瓷生产获得了新生。通过陶瓷原料矿点普查,摸清了全县陶瓷原料的分布情况,制订了大埔陶瓷长远的发展规划,同时还复办了瓷校,创办了“大埔陶瓷工业研究所”,开展瓷釉配方的研究、新产品设计开发和窑炉烧成技术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大埔瓷业技术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大埔陶瓷以青花瓷产品为龙头的陶瓷工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建立起管理、科研、教育、瓷土开采、原料加工、成品生产、颜料、花纸、彩绘、包装、陶瓷机械等初具规模的工业体系。”大埔怡丰园陶瓷企业总经理、60后黄建宏是这一段历史的见证者。

从上世纪80年代入行以来,黄建宏不断地摸索创新,把骨质瓷与青花工艺相结合,着力打造富有传统艺术魅力和时代文化精神的大埔青花瓷经典作品。

在800多年的陶瓷生产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敢于创新的大埔陶瓷工匠们“煅土成金”,创造了许多与艺术相结合的人间瑰宝,积淀了丰富的陶瓷文化,形成了独特的青花瓷风格。大埔陶瓷以其绚丽多姿的造型、精湛的纹饰和缤纷的色彩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白、薄、明、磬”的特色饮誉世界。

19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华时,特派英国记者来大埔购买赤山瓷厂生产的45头“柳亭牌”青花餐具和“帆船牌”青花茶具作为访华纪念品和礼品。大埔高陂的陶瓷还被选为国礼瓷和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务院办公厅用瓷。

2010年,大埔被授予“中国青花瓷之乡”称号。

出台规划

破解发展难题 振兴陶瓷产业

来到大埔高陂陶瓷工业园,一辆满载陶瓷的货柜车迎面而过,这批陶瓷即将漂洋过海,销往世界各地。今年广交会上,大埔多家陶企订单比往年都有所增加,园区工人们正在厂房忙碌,为订单出货做准备。

“目前,大埔陶瓷有日用陶瓷、陈设艺术瓷、青花瓷、特种陶瓷、紫砂陶等五大系列1万多个花色品种,产品远销欧美、中东及东南亚等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大埔也成为广东重要的陶瓷产品基地。”杨云山说。

近年来,大埔陶瓷产品荣获国家级、省级的金、银、铜奖达100多项,获奖企业有30多家。陶瓷企业主要集中在南部高陂、光德、桃源、洲瑞等4个镇。目前,全县有高陂陶瓷工业基地(即高陂陶瓷工业园)1个,陶瓷生产小区4个,陶瓷生产经营企业共有18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7家,年产值达1亿元以上企业有3家。全县从事陶瓷产业人员1万多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14人。2017年,大埔陶瓷销售收入16亿元,税收1.09亿元。

宋元时期,大埔陶瓷曾沿着海上丝绸之路风靡世界。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受制于交通区位、产品类型、产业结构等因素,近年来,大埔陶瓷产业的发展速度渐渐落后于全国同类地区,出现了创新疲软、人才流失等现象。

“针对陶瓷产业现状,为促进陶瓷产业振兴发展,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大埔先后出台了《大埔县陶瓷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4—2019)》《大埔县陶瓷产业振兴发展实施方案(2017-2020)》等文件,力争把陶瓷产业培育成为主导产业,把陶瓷产业园打造成省级产业园。”杨云山说,在规划中,大埔县将“鼓励传统陶瓷企业与高端设计机构合作,在工艺、设计上创新”列入“十三五”期间陶瓷产业的发展重点。至“十三五”末,全县陶瓷要实现产值62亿元,工业增加值25亿元,税收3.5亿元。

围绕目标,大埔重点抓好海珠(大埔)产业园、县城科技工业小区、桃源陶瓷工业小区、光德陶瓷工业小区等“一园三区”建设,不断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增强产业聚集承载力。坚持走精品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路子,在工艺、设计上创新,重点发展礼品瓷、陈设瓷、艺术实用瓷、收藏瓷、釉下五彩瓷等文化创意产业,做精日用工艺陶瓷,提高市场占有率。

同时,做优特种陶瓷,大力发展电力、电子、通信、冶金、机械、化工及航天航空等领域特种陶瓷,着力引进发展手机、PDA、家电等领域电子信息陶瓷,打造特种陶瓷、信息陶瓷和生态陶瓷生产基地;还要做好陶瓷关联产业,培育上下游齐全、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积极引进一批陶瓷原料和陶瓷机械设备、窑炉设计、安装、模具、耐火材料、花纸等上游产业,陶瓷包装、物流、贸易、质量检测等下游产业,完善陶瓷产业链。

另外,大埔将设立陶瓷产业发展基金,进一步扶优扶强陶瓷企业,推进陶瓷产业转型升级。制订可行的重点陶瓷企业培育计划,对年产值超亿元、5000万元以上至1亿元以下、2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2000万元以下的陶瓷企业,有针对性进行培育做大做强。

“陶二代”等年轻人的回流,为陶瓷产业带来新理念。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摄

人才回流

“陶二代”带来新理念新气象

在富大陶瓷有限公司,今年30岁的陈冲手拿陶具,正细心地往上面点缀花纹。“因为喜欢陶瓷这个行业,加上这里工资有保障,平时还会组织我们进行技能培训,再三考虑后决定回来。”陈冲告诉记者,去年她从外面回来,在富大已经工作了近一年。

产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随着大埔经济、交通、人居环境等方面的改善,近年来,不少年轻人选择回到家乡发展。除了陈冲外,记者走访发现,在大埔高陂陶瓷工业园,富大、溪山、怡丰园、裕丰等入驻企业都出现了80后、90后的年轻面孔,他们大多在外求学归来,帮助父辈管理家族企业。他们中很多人学历较老一辈高,本身对陶瓷行业较为熟悉,了解市场动态,又熟悉营销,成为大埔陶瓷产业一股新生力量。

如今是梅州市溪山陶瓷有限公司总经理的郭晓川,管理企业已有8个年头。

刚接手家族企业时,刚好是企业急需转型摆脱困境的时期,当时有客户下了订单,自家企业却做不出来的情况发生,郭晓川带着团队走访了全国陶瓷产业基地,参加陶瓷展会,学习各地陶瓷文化技艺,招收陶瓷专业设计人员,进行陶瓷产品试验研究,开发出一批民族特色鲜明又符合市场需求的陶瓷产品,解决了这个难题。在郭晓川回来至今8年时间里,溪山陶瓷业绩逐年上升,企业连续4年被评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

郭晓川的姐姐在深圳开了一个陶乐吧,做陶瓷DIY等活动业务。今年他们商量,打算从深圳等周边地区拉动旅游团,在大埔开展陶瓷夏令营等文化旅游活动。

富大陶瓷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志超回来后,大力发展“陶瓷+文化旅游”,建立了世界最大的“青花楼”,成为梅州市首个3A级工业旅游景区,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为企业每年增收1200多万元。

现在,黄志超还成立了富大职业培训学校,组织学生在景区进行陶瓷培训、陶瓷体验比赛等活动。“学生不仅能够亲手制作陶瓷,还能从中了解大埔陶瓷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通过这些活动激发他们制作陶艺的兴趣,希望能为陶瓷产业发展培养更多的后继人才。”黄志超说。

在大埔高陂镇,年轻人有一个微信群,平常会进行头脑风暴,经常在一起交流、讨论、研究现在陶瓷市场的变化……除了年轻人外,记者走访中发现,此前曾在潮州的陶瓷企业打工谋生的大埔人,看好家乡的发展前景,如今也返乡开办了自己的陶瓷制作坊。

大埔陶瓷以出口为主,国内市场发展的空间还很大。大埔不少陶瓷企业家表示,等到大潮高速开通,大埔的交通环境改善,将有利于发展电商,降低物流成本,扩大内销,大埔陶瓷产业的前景会越来越好。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马吉池 马发洲

【通讯员】刘招迎 罗文燕

编辑 马吉池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