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交警插上科技的翅膀,
让交管工作变得更高效;
让数据多跑路,
让群众少跑腿……
近年来,广州交警积极落实“智慧新警务”战略部署,通过推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以智慧赋能促进交管工作,努力打造一流的“智慧新交管”。
今年3月,广东省公安厅公布了2017年度全省群众安全感和公安工作满意度第三方测评结果,广州交警两个单项测评结果均位列全省第一。
电子警察“看脸”抓“失驾”人员
什么是“失驾”?
指驾驶员由于醉驾、吸毒、驾照逾期未审验、“超分”未学习等原因,造成机动车驾驶证被暂扣、注销、吊销,失去合法机动车驾驶资格后,仍驾驶机动车上路行驶的交通违法行为。
据了解,广州交警自2017年起开始研发电子警察“人脸识别”功能,在广州市部分路段进行了试点。今年4月,广州交警正式启用60套高清电子警察“人脸识别”功能,持续加强道路风险隐患清理工作,对“失驾”、酒驾、超员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开展针对性打击行动,通过“刷脸”执法连续查获多名“失驾”违法人员。
“失驾”人员一般表现出交通安全意识淡薄、无视道路交通法规等特性,具有较大的道路交通安全危害性,一直是公安交警部门重点打击的对象。
行动中,广州交警通过电子警察“人脸识别系统”,发现男子王某峰为“失驾”人员。为尽快消除道路交通安全隐患,办案民警迅速对其活动规律进行摸查。4月24日8时50分,当王某峰驾车行驶至环城高速某路段时,早已锁定其行动轨迹的办案民警“从天而降”将其查获。被查后,王某峰在现场主动向民警出示驾驶人信息为翟某某的伪造驾驶证,试图以此逃避处罚,被办案民警当场识破。
“鹰眼”出击精准查获违法车辆
如果说固定的“天眼”系统是“天罗”,那移动的“鹰眼”系统则是名副其实的“地网”。当“天罗”“地网”同时撒开时,交通违法实时监控便实现了全覆盖。
交警运用车载“鹰眼”设备对违法车辆进行实时打击。
据了解,广州交警运用“大数据”分析,在建立多宗违法未处理、假套牌、交通事故逃逸、逾期未报废、逾期未检验、“黄标车”等重点车辆数据库的基础上,狠抓科技创新,成功研发出具备实时自动识别对比车牌信息和报警功能的查处违法应用系统——“鹰眼”系统,且该系统为全国首创。
“鹰眼”设备分为车载和手持2种:
车载“鹰眼”设备可同时自动识别5个车牌号;
民警手持的“鹰眼”设备可自动识别1个车牌号,并与违法车辆名单库“本地即时比对”,实现即时查处。通过随时随地进行车辆感知,广州交警实现了对假套牌、逾期未年检、多宗违法未处理等违法嫌疑车辆的精确打击。
近日,记者乘坐载有“鹰眼”设备的警车跟随广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巡逻大队民警上路巡逻执法。刚坐上警车不久,一辆正在行驶的违法车辆即被“鹰眼”捕捉。民警迅速将该车拦下,整个过程耗时不足一分钟。“‘鹰眼’是靠‘眼’和‘脑’来快速捕捉、识别违法车辆的。”广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巡逻大队民警曾警官介绍,警车车顶上的摄像头是“鹰眼”的“眼”,可360度旋转,捕捉其前后左右10米范围内出现的违法车辆;车内中控台上的显示屏是“鹰眼”的“脑”,摄像头扫描到违法车辆信息后,传输到后台终端与重点车辆数据库进行实时比对,然后在显示屏中报警显示,反应速度可达毫秒。
广州交警表示,其将不断完善升级“鹰眼”系统的后台“大数据“,全面增强一线执勤民警的打击能力,从而精准查获各类重点车辆和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市民的合法权益,助力进一步净化广州市道路交通环境。
“共建共治”让“外卖哥”安全送餐
据统计,今年以来,广州交警针对非机动车交通违法行为共开展了10余次全市统一行动,共查处非机动车交通违法行为7万余宗,其中外卖送餐人员交通违法行为近6000宗。
4月27日,广州交警组织9家网络送餐平台相关负责人,召开该市外卖行业警企共建共治会议。
会议上,各企业负责人签订了《广州外卖行业警企共建共治承诺书》,内容包括对车辆和人员管理实行“四个一律”管理模式,即车辆、人员信息一律登记造册;车辆、人员一律实行捆绑管理;车辆、人员一律统一外观和编号;车辆一律禁止使用不符合规定的车辆。同时,落实“三大责任主体”,即统一为外卖送餐员工、车辆购买安全保险,减小交通事故损失;建立后台监管系统,通过科技手段监控送餐员工违规行为,实现对送餐员工的实时监管;建立一支内部监管队伍,主动与属地交警大队沟通,参与联合整治工作。
据了解,广州交警还通过“云平台”研判违停警情重点区域和集中时段,创新推行柔性执法。交警在发现违停行为的第一时间,通过短信平台向车主推送提醒告知短信,既达到快驱违停、柔性执法的法律效果,又达到了警民互动、协同共治的社会效果。
“双微”改造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在当前广州市新建道路及道路路网改造速度无法与车辆增长速度相匹配的情况下,通过对拥堵点进行筛查、研究、治理,是目前状况下最为行之有效的缓堵方式。广州交警现通过交通设施微调整和交通组织微循环优化工作,达到了治堵投资少、见效快的效果。
交警在易拥堵路段指挥交通。
广州交警通过“大数据”,针对信号灯路口建立监控模型,优化参数生成,通过系统调节提高道路通行效能。同时,采用多部门联动模式开展微改造、微循环——“双微”改造,即交警部门、交通评估优化团队会同市、区级建设部门,对信号灯、标志标线以及配套交通设施进行调整、优化。“双微”改造因不涉及扩路、拆迁等大动作,改动小、见效快,有利于道路通行能力的切实提升。
今年3月,广州市政协委员俞祝良反映天河区天源路元岗路至银河园段,车辆掉头位过远,大量车辆集中在一个掉头位,造成交通拥堵。随后,广州交警邀请俞祝良一同到实地调研,并通过路口改造,于清明节前对天源路—银河园对开路口的东侧车道进行重新分配,增加了掉头车道,拓宽了掉头位,大大提高了路口通行效率,缓解了交通拥堵问题。
记者获悉,燕岭路银河园东往东掉头位拓宽后,东进口掉头车流通行能力得到提升,燕岭路段(从天源路到广园快速路方向)总体通行能力也得到提升。“大数据”分析显示,该路段拥堵延时指数下降20.16%,路段平均通行速度提升10.33%,晚高峰时段优化效果尤为明显。
e便民服务平台集成57项业务
近年来,广州市机动车及驾驶员数量快速增长,车驾管业务量呈井喷暴涨之势,而受场地、人员等限制,车驾管业务办理量长期处于饱和状态。
针对这一情况,广州交警为适应形势发展、满足群众需求,积极创新,以“系统集成+功能配套”的理念,整合多个服务渠道,建成了广州交警e便民服务平台。
交警指导市民在广州交警e便民服务平台办理驾管业务。
该平台集成了“交通违章实时在线处理”等57项业务,通过“大数据”平台科学合理分配群众预约数据,再匹配各业务办理网点的情况,为市民提供网上预约办理、网下自助办理以及各类定制服务,使业务窗口延伸至每个人身边,令服务触手可及。
记者 钱文攀 文/图
编辑 贺依茜
审核 熊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