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降兵15名勇士奋不顾身地壮烈伞降,“让我再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的悲情泣喊……十年前的那场抗震救灾涌现出太多泪目的瞬间。汶川地震发生伊始,全国的救援力量迅速向震区集结。一支支救援队在桥毁路断、余震不绝的险况下向灾区挺进,用血肉之躯开辟了生命通道。
奋战在前线,他们在灾区土地上洒下汗水与热血,也播下了爱的种子。不少懵懂少年从此立志从军。十年过去,他们之中有的人已长成铮铮铁汉。曾举牌“长大我当空降兵”欢送救灾部队的程强,如今实现誓言成了一名空降尖兵,还当上了“黄继光班”班长。
救灾身影燃起从军梦
2008年,家住德阳什邡市的程强,还是一名五年级的学生。地震发生那一天,他和小伙伴在校外游泳,侥幸逃过一劫。“很多房子塌成废墟,到处都是哭喊声,整个世界就像被黑暗笼罩了一样。”宛如末日的地震情形,给12岁的程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
灾区重建期间,听到大货车开过时发出的轰隆响声,他都会下意识以为地震又来了。在那一年蒙尘的黑色记忆中,绿色迷彩是唯一的亮色。
震后,十余万人民子弟兵从全国各地奔赴救援前线,其中,驻鄂空降兵某部队于第二天赶到他所在的村子冒死抗灾。“看到他们就像看到了希望”,程强回忆,军人们在余震中不断挖土救人,钢筋瓦砾割破了他们的手,鲜血把白手套染成红色,他们也没停下,而是争分夺秒地抢救。
在那些忙碌的绿色身影间,程强记住了写着“黄继光生前所在部队”的旗帜,和印有“空降”字样的头盔。此后的三个月里,不管走到哪,他总能看见他们的身影:推危房、搭帐篷、复农产……哪里需要帮忙,哪里就有他们。当时,程强总喜欢跟在后边,帮忙干些小活,“因为和他们在一起非常有安全感。”
97天后,救援部队踏上归途,村里的父老乡亲们挤在路旁送行。身穿白色衬衣的程强在人群中张开双臂,高高地举起一条横幅,上面写着“长大我当空降兵”七个大字。对“像亲人一般”的军人的不舍与敬佩,让从军梦从此在他心里悄悄地生了根。
踊跃入伍实现报恩誓言
2013年9月,正在读高二的程强听说部队在征空降兵,与父母商量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入伍。有道是,“新兵怕离机,老兵怕着陆”。刚到新兵连,17岁的程强对高空跳伞还有些胆怯,导致动作不大规范,起初的训练成绩并不理想。
“别人能完成的任务,我为什么不能完成?”程强总是这样反复问自己。他梦想着去空降兵连队中最优秀的黄继光连,“不足够优秀,去不了。”抱着一定要去黄继光连的信念,他憋着一股劲迎难而上,努力克服恐高心理,同时加强跳伞技能和动作的训练。别人休息的间隙,他常常主动找班长纠正动作。
由于跳伞着陆对身体尤其是腿部的冲击力较大,所以空降兵要把腿部训练得很强壮。“三肿三消,才上云霄”,这是在连队里流行的一句话。程强告诉记者,平日训练时,他们需要反复从两米高的台子上往下跳,膝盖和脚踝容易肿痛,过段时间才会消除。“反复肿三次,消三次,才有可能练成一双过硬的铁腿。”
在加强训练的三个月里,光是在训练跳伞动作方面,他每天就跳了五六十次以上。几番刻苦训练,他各项成绩突飞猛进。首次实弹考核,程强就打出了50环的满分,首次伞降实跳,他还被安排跳示范伞。当连队决定让他跳示范伞时,地震未哭过的程强,泪水止不住地夺眶而出。
4年炼成“黄继光班”班长
2014年3月,入伍后6个月,程强成为了全连最年轻的伞训教员。一般情况下,空降兵要当上伞训教练员需两年时间,而他仅用半年就通过了考核。凭着优异的成绩,程强如愿以偿被分配到“模范空降兵连”。
这个著名的“黄继光连”,正是十年前在他家乡救灾的那支部队。
此后,程强越发刻苦,从一名普通战士迅速成长为空降尖兵,进入连队最优秀的“黄继光班”。去年10月19日,黄继光英勇牺牲65周年纪念日,他被正式任命为第38任“黄继光班”班长。入伍5年,砺剑初成,22岁的程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给儿时梦想交上了一份满意答卷。
一场灾难改变了他,一个连队改造了他。谈及未来,程强表示会继续严格要求自己,尽力提高各项能力,在岗位上精益求精。
“军人天生就是赋予我们人民安全感”,程强称,如果现在让他去参加救灾这类重大任务,他一定会恪守职责,义不容辞,像当年遇到的那些军人一样冲锋在前。“不仅是因为我曾经被救过,作为一名军人,就是要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所在。”
【策划】曹嫒嫒
【记者】欧楚欣
【图片】毛铭芷 蒋龙
【校对】曹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