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居民从沿海地下蚝矿带挖出蚝壳,建成蚝壳墙与蚝壳屋,防风防潮,冬暖夏凉。如今,在番禺不少地方,仍保存着少量蚝壳墙、蚝壳屋……今天,小番就带你去见见番禺的“蚝宅”!
沙湾镇
高墙老院落 200岁蚝壳墙
沙湾古镇蚝壳沉积丰富
沙湾古镇始建于宋代,地处珠江三角洲中部古海湾,河涌甚多,蚝壳沉积丰富,古人就地取材,用黏土把蚝壳垒砌作为墙体。虽经数百年岁月冲刷,沙湾古镇至今仍有少量蚝壳建筑屹立不倒。
主要分布区域
据了解,这些蚝壳墙、蚝壳屋主要分布在留耕堂、光裕堂、安宅里外墙,光裕路中段西侧的断墙,官巷里太和巷八号、忠心里鹤皋巷对面住宅后墙等十多处地方。
一面200多岁的蚝壳墙
位于安宅里6号的留春别院,有一面古老蚝壳墙。高高的院墙上,密密麻麻铺满整齐巨大的蚝壳,由于时间久远,蚝壳有些发黑,部分蚝壳还出现脱落的痕迹。沙湾古镇工作人员说:“这面蚝壳墙有200多岁了!”这处老宅墙角处红砖裸露,底部黄沙墙面大片脱落,墙头和门檐上的野草已枯萎,墙上挂着“危险房屋 禁止靠近”的警示牌。
位于沙湾古镇安宅里的蚝壳墙(图自广州日报)
留春别院
据了解,留春别院是一座半祠堂半花园式的建筑,也是一座充满荣光的老宅子,辛亥革命元老胡毅生(胡汉民之堂兄)曾在此作短暂居住。中共地下游击队(武工队)也曾组织数十名进步青年在此院内学习革命思想。
昔:明清时期大量使用蚝壳墙
今:现存蚝壳屋番禺海珠最多
以蚝为材的历史有上千年
据考证,岭南地区蚝壳筑墙的做法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唐代刘恂《岭表录异》记载:“卢亭者,卢循背据广州……余党,奔入海岛野居,惟食蚝蛎,垒壳为墙壁。”如此算来,岭南人以蚝为材的历史有上千年了。到了明清时期,蚝壳墙更盛。
如今,蚝壳屋哪里可以找?
岭南古建筑保护专家汤国华表示,在广州,现存的蚝壳屋主要分布在番禺区、海珠区等地。番禺枕海而生,保存的蚝壳屋相对集中。番禺区存留蚝壳屋主要分布在石楼大岭村、沙湾古镇、大学城岭南印象园、市桥先锋巷等地。
大岭村两塘公祠蚝壳墙
说起蚝壳墙,不得不提大岭村两塘公祠蚝壳墙,此蚝壳墙已有600多年历史了,墙高9米,墙体厚约60厘米,每平方米至少需蚝壳1000个以上,有人估算这面墙要用蚝壳十多万个,堪称广州面积最大单体蚝壳墙。
番禺的大岭村内仍保留有不少蚝壳墙(图自广州日报)
蚝壳建筑大体分为三大类
蚝壳建筑大体分为民居、祠堂与附属建筑三大类。其中,祠堂类型蚝壳屋主要有番禺沙湾留耕堂、大岭村两塘公祠,古祠堂是宗族感情的承载者,一直保护修缮较为完备,故祠堂类蚝壳屋大多保存较好。
专家考证
蚝壳矿见证广州地质变迁史
广州“蚝宅”,因何而来?著名地质学家刘金山教授称,蚝壳屋印证着广州沧海桑田的地质变迁。他表示,在番禺区莲花山曾发现了四次海退遗迹,这说明古时大海海岸位置就在这里。
有了海洋,就有蚝,随着海岸的后退,大海变桑田,就形成了三角洲。刘金山表示,珠江三角洲盆地形成沉积了海陆交互相的砂、砾、泥质夹腐殖层及蚝壳层,沿海地带分布着不少蚝矿带,蚝矿带也是古海岸线变迁遗迹的重要物证。
建筑特色
凸砖可遮阳 防风又防虫
坊间说“千年砖、万年蚝”。汤国华说,一般一间蚝壳屋由三面完整的蚝壳墙和一面普通的砖墙组成。从建筑工艺上看,蚝壳墙除墙脚离地50厘米一段因防水浸而不用蚝壳外,整个墙体都以蚝壳为主。建造房屋时,蚝壳墙外表面不施抹灰,蚝壳裸露而突出,内墙用蚝泥、黄泥浆加固和黏合,风干后坚固不倒、遇水不溶。
汤国华认为,蚝壳呈鳞状以向下45度的方式整齐垒砌,壳尾向外,方便雨水下泄,避免雨水浸入内墙,保持室内干爽。此外,蚝壳表面凹凸不平,在日照下可形成大片的蚝壳阴影,从而起到隔热效果,因此蚝壳墙又被称为“凸砖遮阳墙”,十分适合岭南的湿热气候。“蚝壳是碱性的,可以起到防虫的效果,所以,蚝壳屋是不怕白蚁的。”
蚝壳往事
沙湾以蚝壳砌墙 官府禁偷挖蚝壳
南宋前,沙湾仅是一湾背靠青萝嶂、面临浩瀚大海的小乡村,地处西江出海口,生长着许多适应咸淡水浅滩的海生物,如大量野生的蚝。
初时,沙湾镇的人们只是使用新围垦中所收集的蚝壳,后来,人们又打起了久埋堤下蚝壳的主意来。开始时小量地偷挖,后来干脆结伙组织几只大船,整段堤整段堤地挖。
清嘉庆年间,番禺县正堂在甘岗、大鹏、乌沙、白水潭一带出示“永禁挖蚝壳”通告,此风稍微收敛。
至同治年间,此风又兴,甚至出现百多艘船一起出动偷挖蚝壳的事件。情急之下,沙湾仁让公局(乡公所)请求县正堂衙营出动,加派维护治安的官府巡逻艇,一经发现偷挖,马上缉捕,并多处竖起石刻“禁挖蚝壳告示碑”。但最终,蚝壳还是被偷挖得一干二净。
来源:沙湾古镇、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