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和“锦绣前程”,人生最遗憾的事情是什么? | 典籍中的工人㊳

工人在线
+ 订阅

绫、罗、绸、缎,你分得清吗?

丝绸之路,知道是谁给取的名吗?

绢和绡,锦和绣,你又能知道多少呢?

本期“典籍中的工人”知识点满满

趣点也多多!

绸和帛

——一个使者和一位德国人

汉代通“丝绸之路”,中国最早自战国时期就被古希腊人称为“丝绸之国”,他们用“赛里丝”(Seres)一词专门表达这个意思。

“丝绸”,或单称“绸”,是我们现在对所有丝织品的总称。而实际上呢,绸最初只是丝织品中的一种,专指利用粗丝乱丝纺纱织成的平纹织品,这种产品现于西汉,本写作“紬”。绸之成为成为丝织品的总称或泛称,起于明清。绸属中厚型丝织物,其中较轻薄的品种可做衬衣和裙;较厚重的可做外套和裤。《辞海》对“绸”的解释中有这样的描述:

质地较细密,但不过于轻薄。

我们口语中常有“绸子”一词,也是统称。我缺乏专业眼光,也无富贵经验,无法辩识丝织品的许许多多林林总总,只知道那看起来闪光的,摸起来滑软的,掂起来很有分量感的衣物,就不是布的,而是绸子的。

小时候看的连环画和插图中,常有穿着绸的地主和地主婆,也有资本家穿着圆乎乎的绸马褂“打算盘”。绸,意味着剥削和罪恶;穿绸的人,就是“坏的”。

抛开狭隘的阶级视角,绸,就寓意着美好和高贵,而且是中国创造的极致,所以我给我女儿起的小名就是绸子,大名则叫子绸。

大家都知道,西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拓了经河西走廊、越过新疆,抵达中西亚乃至于欧洲的中西陆路交通路线,中国的丝绸产品遂源源西输,这条路史称“丝绸之路”。

但丝绸之路最初由谁命名,知道的人就少了。

丝绸之路(德语:dieSeidenstrasse)有时也简称为“丝路”,最早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FerdinandvonRichthofen)1877年出版的《中国》。稍后德国人胡特森又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撰写成专着《丝路》。“丝绸之路”这一称谓从此走向世界。

△张骞

张骞一生两次出使西域,第一次似乎还只是到处瞎撞,公元前119年第二次出使时目标就很明确了,那是带着大量丝绸和上万头牛羊等和平交往的礼物的,史家称他为“丝绸之路”的先行者,其与丝绸有明确联系实际上始于这第二次出使。

但是在关于张骞事迹的原始记录中,还不爱出现“丝绸”一词。班固《汉书·张骞传》记张骞第二次出使时“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在此出现的只是“丝绸”的近义词:币帛(bìbó)。

币、帛二字,皆从巾字,都与织物有关。币,古人用来泛指用于礼物的丝织品,或合称“币帛”。而当“帛”字单用时,则是丝织品的总称。注意啦,近代统称丝织品为绸,而古代,则泛称为帛。《左传·闵公二年》:“卫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姚合《酬卢汀谏议》:“粟如流水帛如山,依念仓边语笑间。

帛,字从白从巾,表示白色丝质布料;“白”本义为“虚空”,转义为“空前”,则帛还可解为空前、顶级的丝物,用以和大众化的“布”区别开来。

“帛”常和“玉”字连成“玉帛”一词,泛指财物,并像币一样,凸显出礼品和贡物的价值,因而还成为一个和平共处和礼尚往来的意象。孔子言犹在耳:“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论语·阳货》:)还有一个我们熟知的成语:“化干戈为玉帛”(源于《淮南子·原道训)》。

此外,在古代,丝织品还可总称为缯(zēng)。

绫、罗、绸、缎

——一位官员杰出的妻子

在帛、缯或丝绸的泛称、总称、统称下,丝织物有十四大种类,每一种类都有相应的文字命名。

我们常会脱口说出一个四字词:“绫罗绸缎”,也用于泛指各种精美的丝织品;而分开来,就是四种丝织品:绫、罗、绸、缎。

绫(líng):有着斜四边形织纹(夌)的丝绸,也称绫子,细而薄,一面光,像缎子。

关于绫,我们有着不愉快的记忆。古时候的皇帝对哪个臣子或妃子不高兴了,就会赐他(她)三尺白绫,让他(她)上吊死。杨贵妃就是这样被赐死的。还有白居易笔下的那位卖炭翁所遭遇的一次掠夺式的购买:“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

绫产生于汉代以前,斜纹地上,还可以起斜纹花。这就是说,绫有素白的,也可以是高级花的。汉代刘歆《西京杂记》载,汉宣帝时有名的织造工匠陈宝光妻织造的散花绫,“机用120蹑,60日成一匹,匹直万钱”,而普通的缯帛每匹仅值数百钱。

罗:“罗”字的本义是捕鸟的网,所以罗就是一种有孔眼的丝织品。通过经线相绞形成等距离纱孔。以罗为衣,穿着透气,适合过夏。织罗是有技术难度的,所也是很高级的品种,常被文人们组成“轻罗”、“云罗”、“雾罗”等高级美丽的形容词。杜牧《秋夕》:“轻罗小扇扑流萤”,——原来还可以用罗做扇子。

绸:上边已经说过一些。绸是丝织品中最重要的一类,是应用平纹或变化组织,经纬交错紧密的织品,其特征是绸面平挺细腻,手感滑挺。

缎:我们在介绍绫的时候就说它像缎。而缎又像什么?又该如何分辨?一言以蔽之:缎是一种比较厚的正面平滑有光泽的丝织品。最明显的特征,比较厚。口语中有“穿绸挂缎”一词,缎可“挂”在身上,就证明其厚实,有令人愉悦的悬垂感。所以缎做冬衣或大件衣袍最好,还常用于做被面。我从小就常听我母亲说到“缎子被面”这个词。对于我们寒门小户来说,床上的被卧是缎子被面,那可真是篷筚生辉。再言以蔽之:缎是有缎纹组织,绸面平滑光亮的丝织品。所谓缎纹组织,是指经线(或纬线)浮线较长,交织点较少,它们虽形成斜线,但不是连续的,相互间隔距离有规律而均匀(还是没概念吧?要去看!)三言以蔽之:缎类织物是丝绸产品中加工技术最为复杂,织物外观最为绚丽多彩,工艺水平最为高级的大类品种。缎之成为丝织品一大类,起于唐代,十分流行于明清。

绸缎合称,也用于泛指各类、所有丝织品。

绢、缣、素、练、绡、纨、縠、纱

——两家工匠为何相约世世为婚姻?

常见于古书中的丝织品名称还有:绢(juàn)、缣(jiān)、素、练、绡、纨、縠(hú)、纱等。(参见许嘉璐《中国古代衣食住行》,2016年7月第1版)

绢,生丝织出的还未经精练的帛,是丝织产品中的基本产品。缣则是双经双纬的粗厚织物之古称。缣,兼也,亦即二倍细密的绢。绢常作为百姓向朝庭缴纳的实物税,有“税绢”之称。白居易《秦中吟·重赋》:“织绢未成匹,缲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这税是太重了,工匠们空有好技艺,却过不上好生活。

素,也指本色、白色的生绢,可以引申出本色、朴素,以及白白地等意思。《孔雀东南飞》:“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心灵手巧刘兰芝,却不受公婆待见,被休了。《古诗·上山采靡芜》:“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又是一首弃妇诗。诗中的臭男人甩掉一个老婆又娶了一个,两个老婆都精于织造,他细细比对,觉得新妻还是不如前妻,因为没有前一个手爪子快。其实两个女人的织速差不多,其时一匹四丈,“五丈余”比“一匹”也只是多了一点点而已。这家伙或是对前妻旧情未绝。

练则是经精练之后的熟绢,是非常洁白的。所以如果今天晚上有很好的月光,我们就可以比喻为“月色如练”。南朝谢朓还有“澄江净如练”的诗句(《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叫后人李白很是服气。

许嘉璐说:“绡、纨、縠、纱都是丝织品的精细者。”总的来说,这四种产品都很珍贵,都很轻盈和细薄且纨比绡、縠比纨、纱比縠都更要轻细,以至于古人不得不用雾来形容了。

分开来说,绡是生丝织成,可染色,可做头巾,可做女服,可做“绡帐”。纨近于绡,但更珍贵,更能体现“贵人”的贵气。自古就有“纨袴”一词用于指代贵族子弟,不争气的那种。我从小就熟悉一句很给穷人提劲儿的警语:“自古雄才多磨难,纨袴子弟少伟男!”我有些怀疑这个词偏于夸张,因为如果真用那样细薄的材料做裤子,很可能会走光。縠与纱同类,轻者为纱,有绉纹的就是縠,修辞上还往往以之形容水波。宋玉《神女赋》:

动雾縠以徐步兮,拂墀声之姗姗。

用縠做的衣服,那是天衣,只有神女级的人物才配穿了。纱比縠更薄、更像雾。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记载了一种纱,记载了两家织纱的绝世工匠:

亳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雾。一州惟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云自唐以来名家,今三百余年矣。

近年考古发现,汉代就有了这种薄纱。

锦与绣

——一位将军的遗憾

下面我们说说锦绣。

即使是从古人身上,我们也很少见到纯白无色的绸衣,如看见,要么是丧服,要么就是刻意宣示的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要么就是日子真的过得不够好。从古人身上,我们看到的绸衣大多是有色彩的和带花纹、图案的,俗称“花的”。色彩是在练帛或练丝之后染上的,也是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花纹和图案一是直接从彩丝织出,这样出品的叫锦衣;一是刺绣上去的,这个叫绣衣。锦衣和绣衣,合称锦绣,今天用于形容美好的大事物,如事业、前程或者是江山。织锦和刺绣都是高级复杂的手工,故在最初还没有掌握这两项技术之前,古代工匠还直接将日月星辰花鸟龙鱼什么的画到帛上和衣服上,以显富有,以彰地位,当然也为好看。一直到后来,织锦刺绣的目的也不外乎这三个。

考诸纺织发展史,我们的“锦绣事业”在西周时期就已经非常绚烂了。西周礼制完备,从物质层面上也必须有华服相配和体现。《诗经》等典籍在在皆有锦衣绣裳的着装记录,令人想见当时妇功技术的发达。锦衣是要用比普通的纺织机高级复杂的提花机才能织出来的,这种机也早在周代就有了。刺绣技术方面,西周已有辫子股针法流传后世。

现在我们略微一想,就能报出云锦、壮锦、蜀锦、宋锦等四大名锦,又能列出湘绣、蜀绣、粤绣、苏绣等四大名绣,真是处处“锦上添花”。西楚霸王项羽曾有感叹:“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史记·项羽本纪》)却因此被人讥为“沐猴而冠”。当我亲眼目睹了我们的名锦名绣之后,却深以项大将军“衣绣夜行”的比喻为然。试想想,那样精美高级的工艺,那样美轮美奂、巧夺天工的图案花纹,那样的工匠大师杰作,穿在你身上,却只在黑暗中前行,别人看不到,自己也看不到,真是非常遗憾,不,简直是十分痛苦!作者知道后,也会痛苦十分。所以说,项羽虽然只是一名以屠城为能的武将,冷静下来后,却颇爱华服,并很能理解、尊重和敬佩华服工匠们的智慧和心血,这是我从这个比喻中看读出的一层信息;还有一层信息:秦汉时期,我们的锦绣工艺已经十分高超,视之,连项羽这样的武夫都想放下武器。

项羽这个比喻太有影响力了,后来还被汉武帝又引用了一遍。《汉书·朱买臣传》:“上拜买臣会稽太守,上谓买臣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子今如何?’”这说明汉武帝也深以大汉帝国的丝绸锦绣为骄傲,所以丝绸之路就在他手下开拓出来了。

撰文 | 独孤放牛 (詹船海)

编辑 | 徐红秋

加载全文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