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4条城市轨道和10座轨道站点,广氮—奥体片区规划调整

南方+ 记者

近日,《天河智谷片区城市设计及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广州市规委会地区规划及城市设计专业委员会上获通过。天河区广氮—奥体片区人口规模已达6.4万人,已经建成一批居住社区(中海康城、珠江东境、帝景山庄、牛奶场板块、广氮花园等。根据规划,该片区功能将从居住主导调整为产业为主、居住为辅。片区将纳入天河智慧城,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文创产业为主导,打造广深科技创新走廊重要科创与文创节点,形成生态、交通、智慧、景观廊道特色。

值得关注的是,该片区将新增4条城市轨道和10座轨道站点。

变化

片区主导功能从居住调整为产业

天河智谷片区(即天河区广氮-奥体片区),东至珠吉路,西至科韵路,南至广园快速,北至沈海高速,总面积约15.2平方公里。

现行控规于2011年批复实施,功能定位是广州东部生态宜居新城,以智慧、休闲为特色的市级公共中心,主要围绕奥体中心建设东部新城。经过7-8年的建设,目前已经建成一批居住社区(中海康城、珠江东境、帝景山庄、牛奶场板块、广氮花园等),人口规模已达6.4万人,居住功能正逐步完善与增强。随着周边道路系统及轨道交通的逐步完善,本地区成为广州中心城区东部不可多得的发展区。

此次规划将片区功能从居住主导调整为产业为主、居住为辅,因此增加了产业用地,以保障产业空间:共调整了86.8公顷的居住及其他用地为产业用地,规划总建筑面积约245.2万平方米,共31个地块,预计可解决10万人就业,可产生1100亿元的产值。同时,居住用地面积、建筑面积较原控规分别减少了54.78万平方米、127.56万平方米。规划人口从原控规的17.7万人减少至13.7万人,共减少4万人口。

定位

将知识经济作为下一个增长极

天河区区委、区政府提出,要坚持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强化“三区支撑”,构建“一核集聚、双城驱动、双带联动”的产业布局。其中,中央商务区和广州第二中央商务区(天河片区)继续依托东部沿江发展带发展。而天河智慧城加快园区扩容提质,将广氮-奥体片区纳入天河智慧城范围,大力发展科技创新产业,将知识经济作为下一个增长极。

为了实现做大产业、产城融合、功能提升的建设目标,规划提出天河智谷的功能定位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重要科创与文创节点,与五山高校区、科学城等串联,打造以产业功能为主导的“天河智谷”,建设成为集“产、学、研、商、居、文”于一体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文化创意价值创新园。

产业方向上,片区主导产业为I(新一代信息技术)+C(文化创意),辐射产业为A(人工智能)+B(生物制药)。根据分布图,广氮片区主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包括新一代移动通信、创业服务、新能源、基因工程、科技服务、下一代互联网、大数据等;奥体片区主要发展文化创意,包括创意设计、艺术服务、数字传媒、创意商业等。


特色

打造生态、交通、智慧、景观四类廊道

规划明确,要在该片区内打造生态、交通、智慧、景观四类廊道,凸显片区特色。其中生态廊道规划公园与防护绿地共449公顷,比现行控规新增约7公顷;建设综合生态廊道,优化城市开敞空间,保障城市通风、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质量。记者从规划图看到,生态廊道两侧共分布8处公园与文体场馆,包括创投公园、湿地公园、科创公园、小天鹅艺术馆、文创公园、奥体中心、山体公园、天河区儿童公园。

具体来看,重点生态建设包括车陂涌湿地公园,面积约70公顷、长度约2.5公里,廊道宽150-300米;奥体山体及湿地公园,面积约220公顷。令人关注的是,湿地公园可消纳其周边近3公里范围内的雨水径流,使其周边区域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80%以上。

附属设施建设则包括沿车陂涌、车陂涌湿地公园、奥体山体及湿地公园建设的亲水广场、休闲木栈道、登山步道与环山步行路径等设施;沿河涌山体建设逾12公里绿道;同时建设艺术馆、变电站、给水泵等,保障生产生活需求。

此外,片区内还将打造景观廊道,沿高快速路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景观与视线通廊,保障城市景观的可见性。

配套

建设11所中小学与13所幼儿园

根据产业用地及配套设施的分布特征,规划采用“5个价值单元+2个产业居住配套单元”的功能布局,设置1个城市级、1个园区级、5个单元(居住区)级公共服务中心。单元空间由1个主导功能区(科创研发或文体创意)、1个生活社区、1个服务配套中心、1个公共绿心构成。

在教育设施上,片区内计划建设2所十二年一贯制、4所九年一贯制、1所完全中学、1所高中、3所小学、13所幼儿园。医疗设施则包括2所综合医院、3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处社区卫生服务站。

而在市政公共设施上,规划调整后增加了110千伏变电站2座,增设直升机特勤消防站1座。

焦点问题:交通疏导

新增4条城市轨道和10座轨道站点

会上,交通成为热议话题。

该规划提出,要打造交通走廊,将实现区域交通一体化与智谷-智慧城南北交通一体化。在区域上,通过“三横两纵”高速快路(广汕路、北环高速-沈海高速、广园快速;华南快速、机场二高-东环高速)和2条城际轨道(广佛环城际、穗莞深城际)、5条城市轨道(21号线、4号线、19号线、新增东知快线、23号线)、白云机场、广州南站等,实现与智慧城、金融城、第二CBD等重要片区和其他城市的通达。

与此同时,则通过科韵路-火炉山隧道、柯木塱南延线-健明六路、车陂路北延线、大观路这4条主干道,与21号线、新增轨道线这2条城市轨道,实现智谷片区与智慧城交通融合一体。此外,通过2条主干道(悦景路-黄云路、天坤三路-奥体隧道-奥体横路)实现广氮与奥体片区的东西向交通联系。

据悉,片区内的路网密度达到7.34公里/平方公里。规划立交24个,较原规划增加了4个;规划轨道交通线路增加4条,共11条;规划轨道站点较原规划增加6座,共10座,轨道站点800米覆盖率从40%提升至77%。同时,规划公交首末站增加2个,共9个;规划公共停车场增加4处,共15处,规划泊位数11753泊。规划8个加油气站,较原规划多了1个。

除了生态、交通、景观廊道,片区内还将打造智慧廊道:充分利用在建的地铁11号线同步实施地下综合管廊,与智慧城组成42.39公里的管廊系统,其中天河智谷片区综合管廊总长约23公里。

以车流量为主导 重整道路资源释放空间

据悉,该片区四周的科韵路、大观中路、北环-沈海高速、广园快速路等骨架道路,不仅是片区对外出入主要通道,同时还承担大量的过境交通,通道交通压力大。根据规划交通影响评估结论,车陂路北延连接高唐路打通后,可缓解南北向大观路、科韵路交通压力;内部东西向天坤五路-悦景路连通后,可降低片区出入对广园快速的依赖。

广州市副市长马文田认为,片区内东西方向路段畅通,但南北方向路段则“不够用”,“现在南北方向的车流要么往科韵路挤,要么往大观路挤。”他表示,希望此次路网调整能把南北方向的次干道升级为主干道,同时实现道路的顺畅连接。

“交通是最重要的问题,这是链条式、多环节、相互互动产生的。”规委会委员马向明指出,规划以环城高速来连接广深高速,实际上北环至广深高速路段的车流量占绝大多数,北环至东环的车流量较少,但在交通配置上却将最大资源配给了北环至东环路段,因此容易造成了堵车。他建议,要以交通流量为主导,重整高速资源,释放出空间,改善对外区域交通的可达性。

【记者】刘怀宇 

【通讯员】穗国规宣

编辑 张波尔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